“蠟梅”還是“臘梅”?
![]()
“寒冬臘月不畏寒,風雪茫茫獨自開。唯有梅花盡綻放,含笑迎著風雪來。” 在各類報刊書籍中,蠟梅、臘梅這兩個名字都會出現,確實會讓人糾結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其實它們指的都是蠟梅科蠟梅屬植物蠟梅(Chimonanthuspraecox),倒也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誰更規范的區別。根據各方面的資料分析,“蠟梅”這個名字更規范,更符合實際情況。 而“臘梅”之名的由來,應該是人們認為蠟梅的花期在農歷臘月,但其實蠟梅通常在12月初始花,花開至翌年2月,并不只在臘月開花。而且在蠟梅科植物中,除蠟梅外,還有亮葉蠟梅、柳葉蠟梅、美國蠟梅、夏蠟梅等植物,其中只有蠟梅在寒冬臘月開花,而亮葉蠟梅在9月至11月開花,柳葉蠟梅在10月至11月,美國蠟梅、夏蠟梅更是在4月至6月開花。用“臘梅”這個名字可能會誤導人們對蠟梅科植物花期的認識。 《禮記》上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就叫“蠟”。因當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故農歷十二月就叫蠟月。而臘梅開于蠟月,故此得名。“蠟”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臘”字。 蠟梅的別名有十幾個之多,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如蠟木、素心蠟梅、荷花蠟梅、麻木柴、瓦烏柴、梅花、石涼茶、黃金茶、黃梅花、磬口蠟梅、臘梅、狗蠅梅、狗矢蠟梅、大葉蠟梅、香梅、素兒等,臘梅僅是其中之一。 除了植物學書籍外,在一些權威的語言書籍中如《現代漢語規范字典》等,“蠟梅”也被認定是真正規范用詞,而“臘梅”是俗名。在權威的植物學書籍,特別是《中國植物志》中都以“蠟梅”為規范的中文學名,而認為“臘梅”只是別名。故人也如此認為,在明朝的《花疏》中就有過解釋:“蠟梅是寒花,絕品,人以臘月開,故以臘名,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蠟梅”之名形象地描述了蠟梅花的特點。蠟梅的花瓣帶蠟質,能減少水分的蒸發,增強抵御嚴寒的能力,可以保護嬌嫩的花朵免受嚴寒的凍害。 其實,臘梅與梅花本不屬于同科植物,在植物分類學上,臘梅屬臘梅科,落葉灌木,而梅花則是薔薇科。不過這是植物學和生態學家的事,文學家、畫家看中的是它們相繼在寒冬臘月或早春時節開花,而且花形、花香相近似,所以常常作為同種歌詠、繪畫。與蘭、竹、菊并稱“四君子”,又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 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梅有風骨,人有傲骨;梅有清香,人有品質;梅有淡雅,人有廉潔;梅有風姿,人有精神。遙憶古往今來的諸多名人,像比干、周文王、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魯迅等,他們一定是受到過梅的啟示吧!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五絕《梅花》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南宋大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詞句悄然泛出腦際:“無意苦相爭,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詞中的梅花,品位高潔,節操凝重,標格秀雅,神形俱清,即使化為泥土,仍然芬芳不改,香氣永存。短短數行,作者既言景又抒情,使我們浮想到一位懷才不遇飽學之士內心的寂寞,和他那不畏挫折永葆氣節的情操。 梅花的傲物之美、堅貞不性、孤清之節、淡泊之志,歷來為世人所推崇。元代書畫家王冕在《墨梅》詩中寫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在揭示梅花不向世俗獻媚、純潔操守之同時,又揭示出梅花淡泊名利的博大胸襟,獨善其身的高尚品格,抒發了詩人樂觀的心態、對理想的追求和人生價值的體現。梅花敢為先鋒,樸實無華;傲雪斗霜,堅韌不拔;枝干蒼勁,花形文靜;婀娜多姿,疏影橫斜;神清骨爽,嫻靜優雅;冰肌玉骨,獨步早春。她追求的是“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境界,因此被尊為品格、志趣、氣節、情操的象征,深受人們的愛戴與崇敬,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學人的品性。 (盧劍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