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福義源遠 福祉相傳:闡釋福文化

     花隨月轉陰晴 2013-01-04

    福在眼前。自古以來,福就是中國人共同向往的人生目標之一,成為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題。本書從“福”字起源展開,對福文化加以發掘梳理。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故事、精美細致的圖片,講述了中國人對福神的膜拜、對“福”字的理解和追求,闡釋了福文化特質和內涵,流露著中國文化特有的氣息。既探尋其淵源,敘其流變,又述其功能,結合民間傳說典故、民情風俗,勾畫出一幅相對完整的民間福文化圖像。

      一、多源福字
        自古以來,“福”是中國人祝吉的絕妙佳詞,也是中國人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題。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人們孜孜追求福的歷史。
        在中國人心目中,“福”是一個吉祥字,我們不妨說說“福”字。
        會意?“福”字是一個表示性質的會意字,即對一抽象的觀念給予一個形象的表達,形容人事命運好的抽象概念就叫“福”。
        《國語?晉語二》韋昭注:“福,胙肉也。”“福”即上祖廟祭祀所用的酒肉。這種稱為“福”的祭祀供品酒肉也稱為“福物”、“福食”。《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中周瑜殺蔡和時說:“吾今缺少福物祭旗,愿借你首級。”《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轉運漢遇巧洞庭紅”也說:金老“叩門進去,只見堂前燈燭熒煌,三牲福物,正在那里獻神。”
        古代也稱日常膳食為福食。如晉人葛洪《抱樸子?道意》說:“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             
        俗信,用于祭祀的供品是吉祥物,得到供品的人是幸運的,故爾,分食供品,既有“緣分”之意,也是“福分”的象征,因此,供品被人們稱為“福物”。舊時祭祀完畢后,把祭祀所用的供品散給眾人分享,稱為“散福”、“分福”。
        《金瓶梅》第五十三回寫李瓶兒上廟里祭拜土地神,酬愿保佑官兒平安,祭拜后差迎春送果子福物給西門大姐。應伯爵則對西門慶說:“你今日豬羊上廟,福物盛得十分的,小弟又在此,怎的不散福?”西門慶便請應伯爵來同享福物。
     《水滸傳》第十五回也寫道:“六籌好漢正在后堂散福飲酒。”
        《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說:“到次日,夫人將醮壇上犧牲諸品,分送三位同僚,這個叫做‘散福’。”
        中國古代人們春秋兩季都要祭祀土神,分別稱作“春社”和“秋社”。
        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各自出資準備酒肉共祭土神。祭祀完畢,人們又在一起歡飲會餐,分享祭品,這種分享福物的習俗一直存于民間。
        唐人王駕《社日》說: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春社的歡宴一直到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福建漳州、臺灣民間就有“做福”的習俗,《漳州府志》記載:鄉間習俗,老百姓仿效春社的做法,大家集資宰豬羊祭祀神祇(q )。祭祀完畢,一起在廟里會餐,然后將祭神的肉分給眾人帶回家,叫“做福”。人們認為,神靈享用后的供品最為吉祥,誰吃了誰就有福。各種祭祀后,人們都要在一起大吃大喝一頓,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直至大醉方休,并稱這是“享福”。其核心內容就是福物的“福”字所表達的種種福的含義。
     
     
     二、福富備順
        福與富均起源于同一個字,后來又分為兩個字,其義一個是表示有好運的福,一個是表示有豐厚財物的富。
        從圖中有關“福”與“富”的初文、異體和流變,可以看出兩者同源一處,又分道揚鑣。
        對“福”的詞義,古人釋義多作“富”。漢人劉熙《釋名》說:“福,富也”。《禮記?祭統》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按照《禮記?祭統》這個解釋,“福”就是“備”,“備”就是“順”。《說文解字》釋“富”為“備”。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福”也引用了《禮記?祭統》的解釋。“備”是“具備”,有完全的意思,比如祭祀的酒肉之類皆備了。由此也引申福是富。 
        《詩經?大雅?瞻仰》說:“何神不富。”傳云:“富,福也。”《禮記?郊特牲》也說:“富也者,福也。”可見福與富互解,表明福有富的意思。
        成語“福國利民”的意思是為國家造福,為人民謀利。清人林則徐在給妻子鄭夫人家書中說:“蓋以身許國,但求福國利民,與民除害。”“福國利民”又作“富國安民”,《后漢書?許楊傳》說:“明府今立廢業,富國安民,誠愿以死效力。”唐人韓偓《朝退書懷》說:“孜孜莫患勞心力,富國安民理道長。”傳統吉祥圖《百福圖》就是以古字體寫出各樣“福”與“富”字一百個,《百福圖》中“福”即“富”。世俗把富解釋為財富,汲汲求財與余裕的生活,又福與富相通,所以追求富貴為世俗的原始愿望。
        “福”是諸事皆吉的總稱,每逢新年或吉日,則有祝福之字或寓意之圖出現在民俗活動中,人們用以祈盼萬福降臨。
     
     山東曲阜孔府大門上有一楹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這幅楹聯大氣磅礴,文佳字美,高度評價了“至圣先師”孔子,認為其文章道德同天并老,其后人世代尊貴,永享福祿。楹聯是清代大文豪紀曉嵐題寫的,“富”字少一點寓意為“富貴無頭”,“章”字多了一筆寓意為“文章通天”。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大門也是這幅楹聯。傳說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說碰到寫著“富”字的影壁,就把“富”字去了點,并告訴孔家“富”字有點不吉利。此后,孔府凡寫“富”字都無點。因此上聯中的“富”字頭頂上少了一點,寫成了“冨”,是說富貴不可封頂,好像是今天說“獎金不封頂”一樣。到底富貴有頂,還是沒有頂,事實證明,這只是孔圣人后裔的良好愿望罷了,如果依我來解釋:富字少了一點,豈不缺了點富貴?      
        有趣的是,福與富都有“ ”的結構,有人便釋義說,福與富都有一口田,一個人有田就不愁吃、不愁穿,自然富裕,也自然有福了,所謂“一口田、衣祿全”,這是一種福分。但這并不是福與富的本義,而是后人根據字形所做的猜想。

     
    三、福禍相依
        在漢語中,福與禍相對,福表示有好的命運,禍則形容命運不祥,其初文是在龜甲不祥的位置上出現了不祥的卜裂,其形為“”,以后演變為在一個坎或坑內加一不祥的卜裂,其形為“”,而禍字形為“”,在使用中詞義轉化為“災難性遭遇”。《說文解字》說:“禍,害也。神不福也,從示。”比較一下吉、兇、福、禍的初文,就看出它們均源于古代的龜甲占卜。
        什么是“福”?《荀子?勸學》說:“福莫長于無禍。”也就是說無禍就是大福。盡管福與禍相對,但福禍互為因果,互為轉化,即好運可以變成壞運,壞運也可以變成好運。先秦時的老子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道出了這一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第三十三章也說:“知足者富。”意為能知道滿足的人,就等于富有。
        如何避禍趨福?
        漢人劉向《說苑?說叢》說:“禍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意思是:禍是從貪欲中來,福是從自我節制中來。
        漢人王符《潛夫論?斷訟》提出應及早斷絕禍患的根源:“凡諸禍根,不早斷絕,則或轉而滋蔓。”
        《漢書?枚乘傳》中記載,枚乘上書皇帝說:“福生有莖,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自何來?”這是一個好主張,只要斷絕禍根,自然無從有禍,無禍就是有福。
        晉人葛洪《抱樸子?嘉遯卷》說:“清者,福之所集也;奢者,禍之所赴也。”意思是清廉無貪,是眾福所歸;奢侈無度,是眾禍所附。
        《抱樸子?知止》又說:“禍莫大于無足,福莫厚于知止。”意思是無厭的貪求是最大的禍,懂得適可而止是最大的福。
        故而,古人認為:“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清人石成金對此更自有心得:“尋到禍福源頭,自得避趨之法。”
    古人還認為禍福沒有定數,都是人所自取。《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說:“禍福無門,唯人所召。”這是魯國大臣閔子馬勸說季公彌時所說的名言,意思是說災禍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們自己的行為造成的。
        大唐名臣魏征《十漸不克終疏》也說:“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只要人們謹慎行事,是完全可以避禍趨福的,是禍是福,取決于當事人本身。
        晉人陶淵明《榮木》詩說:“繁華朝起,慨暮不存。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詩人深諳禍福三昧。
        對于福禍關系,有句成語叫“福善禍淫”,一語道破。
        語本《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意思是說行善終將得到大福,作惡必將遭到禍患,夏朝有禍是作惡的結果。
        舊時還流行一句諺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是說幸運的事不會連續到來,而禍患一來卻接二連三地發生。 語本漢人劉向《說苑?權謀》:“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者也。”
        明人高則誠《琵琶記?糟糠自厭》說:“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卻是真。”
        明人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五回中寫蛇盤山鷹愁澗的孽龍說:“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我才脫了天條死難,不上一年,在此隨緣度日,又撞著這般個潑魔,他來害我。”
        民間有關福與禍的諺語頗多,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福薄禍生”、“禍從口出,福由心造”等等,此類舊諺在明清小說中經常可見。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應伯爵奉承諂媚西門慶說:“你的心好,一福能壓百禍。”意思是說有福運的人,能夠制壓住許多禍患。
        《續小書義》第五十回也寫道:“待我去看,勸姨奶奶不用擔驚受怕,有我在,一福壓百禍。”
     
    四、與福同義
        《說文解字》釋“示”說:“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這個“示”字成了一切祭祀、祈禱和宗教活動用字的字的意符。《說文解字》中收錄從示之字系列,福字從示,是與祭祀、祈禱有關,而許多從示之字又與福同義或相關。
        以上是《說文解字》中從示字系與福同義或相關的字,在漢語中這類的字仍有不少,如《康熙字典》午集下“示部”所收的字。
        礽:《玉篇》、《集韻》均釋為“福也”。
        祦:《集韻》釋為“福也”。
        裋:《集韻》釋為“祭福也”。裋與福原生義相同,為祭祀的供品。
        祹:《玉篇》釋為“福也”。
        禑:《五音集韻》釋義為“福也”。《玉篇》稱“禑”與“祦”同。
        禟:《玉篇》、《集韻》均作“福佑”義解。
        褵:《玉篇》釋義為“福祥也”。
        禵:《字讓補》釋義為“福也”。
        在古漢語中,對福的文化編碼十分繁復細致,圍繞不同形式的祭祀、祈禱以求神靈佑助,幾乎都立了專名,從中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福文化的發達程度和悠久傳統。透過文字中的福文化蹤跡,我們會加深對福文化的認識。
     
     
    五、與福諧音
        按我國吉祥寓意的習俗,蝠因為與福、富諧音,所以人們很早就喜愛把蝙蝠作為吉祥物用于裝飾藝術中。
        蝙蝠的造型在我國民族傳統裝飾藝術中,是值得驕傲的創造。中國人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變形移情手法,把原來并不美的形象變得翅卷翔云、風度翩翩。蝠身和蝠翅都盤曲自如,十分逗人喜愛。
        蝙蝠似鳥似鼠,非禽非獸,是哺乳類翼手目動物,喜食昆蟲水果。蝙蝠不是鳥類,卻是哺乳類,有翅膀,具有飛翔能力,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記錄顯示,蝙蝠早在5500萬年前已經出現于地球上;目前全球已經命名的蝙蝠大約有1000種,是哺乳類動物中最龐大的家族。蝙蝠體被灰黑色的柔毛,體側有皮膜自前肢連至后肢,呈翅狀,翅膀沒有羽毛,是由前肢演化而成。它們有雙翼能飛行,卻不是鳥類,它們有眼睛不盲,卻以音波判別定位。
        傳說中蝙蝠是長壽的動物,能活到千歲的蝙蝠,全身雪白,頭也變得很重,以至于倒垂懸掛。將蝙蝠風干研磨成粉末服食,可以使人長生不老、延年益壽、成仙得道。《抱樸子》說:“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干末服之,令人壽萬歲。”《太平御覽》引《水經》說:交州丹水亭下有石洞深不可測,洞中蝙蝠大如鳥,如果捉到這種蝙蝠焙干磨粉服下就可以使人成仙。為此,不知有多少蝙蝠被人捕捉、焙干、研磨成粉吞服。
    傳統中國人都視蝙蝠為福氣、長壽、吉祥、幸福的象征。蝙蝠從取其諧音福,再從其自然的生活習性倒懸而睡,象征“福到”,吉祥的象征意義深植人心歷久不衰。人們常常可以在一些老的建筑物、家具和瓷器上面看到蝙蝠的圖案。蝙蝠的圖案就代表福祿壽喜財中的“福”。蝙蝠棲息時是倒掛的,便是“福到”。鄉下人家見到屋檐下聚集的蝙蝠,也因為大家相信蝙蝠會帶來福氣,從不會去打擾它們。蝙蝠入宅更是“福臨門”的征兆。各地村落的古老建筑如村屋、祠堂及廟宇都有善待蝙蝠的設計,歡迎蝙蝠棲身其中。蝙蝠在中國早就飛入常民百姓的心中,變化多端的造型,大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將心中的祈求與愿望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蝙蝠的出現是接福驅邪的好兆頭。近年來自然的生態環境日漸破壞,天災人禍使得蝙蝠棄巢而去,蝠去洞空,很難再窺視蝙蝠的蹤影。人們如何“愛蝠”、“惜福”,禍福之間的取舍值得省思。“翹盼福音”寄托了多少古往今來人們的情思。
        今人承襲傳統蝠就是福的俗信,依然視蝙蝠為吉祥物。蝙蝠作為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在福州地區建筑、門飾、工藝品上常見以蝙蝠為原型的民間圖案,還被塑造為福建省省運會的吉祥物。“福福”作為福建省省運會的吉祥物,運用蝙蝠的夸張造型,具有憨實、可愛的現代氣質,取其“福福”諧音,代表福建與東道主福州。吉祥物“福福”形象手持花束,內有茉莉、鳳凰木、刺桐、月季、迎春花、山茶、蓮花、美人蕉、水仙等九種花,分別代表福州、廈門、泉州、莆田、三明、龍巖、南平、寧德、漳州等九市。這些都是今人對吉祥物蝙蝠的創造性運用,也可以看到人們一直都在孜孜求福。
     
    六、福字俗語
        中國人對“福”是有特殊感情的。
        世上人人祈求幸福,于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大量與福相關的俗語,人長得富態叫作“福相”,好地方稱為“福地”,享受快樂稱為“福分”,看到好景妙物叫有“眼福”,吃到山珍海味叫有“口福”,交上桃花運被稱為“艷福”,富貴積善之家稱為“福門”,人有好運則稱“福氣”,幸運的人趕上好事則叫“福將”,贊頌給人們帶來實惠好處的稱“托福”,可見福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經常表現在享受實惠和好處的具體事務上。
        凡此種種,都反映了世人對福的祈求渴盼,可謂用心良苦。
        說到福字俗語不妨舉幾例稍作注釋:洪福齊天,洪福,即大福,亦作鴻福;齊天,指與天同高,舊時稱人的福氣極大,多說:“洪福齊天。”一般用作對人的祝福之辭。
        《元曲選?抱妝盒》第四折說:“若不是萬歲洪福齊天,怎能勾這等百靈咸助那。”《慈禧太后演義》第三二五回說:“德菱道:照這樣珍珠,是古今中外罕見的至寶。祖宗洪福齊天,所以得此異寶哩!”吉祥壽聯橫披常作“洪福齊天”。傳統吉祥圖《飛鴻延年》,鴻雁與福氣相連,鴻福通洪福,鴻雁雙飛,翱翔云天,所以這幅吉祥圖立意豐富,有洪福,有遠大前程,又享高壽,可謂洪福齊天。福至心靈,是舊時十分流行的一句俗語,意謂一個人福運來了,心竅也就開通了。或人交好運或喜事來臨時,心思也會靈敏,頭腦也變得聰明起來。宋代,俗語福至心靈就已廣為流傳。北宋畢仲詢《幕府燕談錄》記載說,吳參政任職翰林學士時,常常起草典章制度呈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認為他寫得很好,因此開玩笑地對他說:“君福至心靈。”意思是:吳參政你運氣來時,思維突然變得靈敏起來。可見早在宋代之前,就已流行“福至心靈”俗語了。
     
     
     七、福字酒令
        酒令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酒文化。
        最早的酒令是在酒宴中維護禮法的條規,目的是在維持飲者的君子風度。后來逐漸發展為佐酒助興、賓主盡歡的方法,甚至成了勸酒、賭酒、逼酒的手段。這里采擷與“福”字相關的酒令,作一介紹,以為讀者添趣。
        福壽詩令?是口頭文字類酒令,行令方法:每人吟詩一首,要求在詩句中嵌入“福”、“壽”二字,所嵌的位置不拘。合席飲酒者依次輪說,詩不成或無“福”、“壽”二字皆罰酒一杯。如清代佚名《新刻時尚華筵趣樂談笑酒令》卷一所載的“福壽詩令”:
        今朝喜事到君家,滿酌清香共紫霞。
        奉勸人人飲杯酒,愿祈福壽日增加。
        一卮春酒桃花艷,四句新詩珠玉輝。
        福海汪洋延歷數,壽山峻聳與天齊。
        全福如意令?屬于骰子類酒令。分有多種,如福祿壽令,又叫富貴壽考令,行令方法:此令規定每人喝三杯酒,在行令的過程中,飲酒數還將有所變化。由一人先用六枚骰子擲,不管擲幾次,喝完三杯為止。
        行令規定大致是:
        以“五”為福,以“四”為祿,以“六”為壽,如果四、五、六并見,為福祿俱全,三杯酒全部免去,就可以將骰子移交下家去擲。如果四、五、六不全,那么缺什么補什么,即喝幾杯。
        此類酒令還有福壽雙全令、五福俱全令、華封三祝令、多福多壽多男子令,用六骰,均以“五”為福,以“六”為壽,行令方法與福祿壽令基本相同。
        骰子類酒令中還有用兩骰的。
        如五福三多令,行令方法:合席用二枚骰子輪搖,得“三”、“五”,合席共賀一杯。如無“三”、“五”,得“三”與“五”之和,即二六、四四,或二骰之和為三點、五點,即幺二、幺四、二三,則可免飲。超過六點時,多幾點則上幾家同飲;少于六點時,少幾點由下幾家同飲。
     再如三星拱照令,則用一骰。行令方法:合席依次擲骰子,得“三”自飲一杯,多于三點,則多幾點,上幾家同飲,如得“五”,則上兩家同飲;少于三點,則少幾點,下幾家同飲。
        酒底?舊時宴席上宣完酒令之后,喝掉杯中酒,向席間眾人亮出杯底,口稱“干”,然后,按該令的要求完成全令,叫做酒底。如令辭規定“幺”為福,“二”為祿,“三”為壽,“四”為財,“五”為喜,“六”為書,席間得“幺”者,便要說一句與福有關語句作為酒底。
        福字七言酒底有:福如曉日騰云起。福地安居福自多。五福星臨吉慶家。百福迎祥玉作杯。春滿乾坤福滿門。滿門天賜平安福。喜見福星臨壽域。欲增福壽唯行善等。
        五言酒底有:福共海天長、五福自天來、萬福集今年、三陽迎五福、常怡安靜福、福要人會享、五福萃華門、梅開五福壽等。
        四言酒底有:福自天來、福祿善慶、福如東海、福田利益、福慧雙修、福星高照、弘福齊天、萬福攸同、廣種福田、五福來臨、天官賜福、天申五福、無量受福、只見福來、三多五福等。  
        二字酒底有:福緣、福德、福地、福田、福壽、福兆、福星、福祿、享福、添福、納福、受福、增福、萬福、種福、積福、知福、全福、有福、多福、得福、來福、天福、福水等。
        射覆?是一種起源較早的酒令,大概是從漢代的射覆游藝發展而來。射覆是指猜測覆蓋著的東西。漢武帝時,宮中有射覆高手東方朔和郭舍人,兩人射覆如神,屢射屢中,令人稱奇。射覆游藝到唐代分二途發展,一為博戲,二入酒令,唐玄宗欲立宰相,御書一人姓名,以金甌覆之,令太子猜射,中則賜酒。
        明清以后,漸漸地形成一種酒令類別,基本方法都是隱藏一物,令對方猜射,或一人說出上一字,令他人另說一字,要暗合出字人所說之字的下一字,如“種福”二字,一人只說出一“種”字,如果他人說出不合“種”的下字,便飲酒一杯。此類射覆令酒底與福字相關的有:種、愛、知、修、納、享、積、洪、全,等等。與射覆酒令類似的還有射雕酒令,酒底也只用二字,一人說出下一字,令他人另說一字,要暗合出字之人所說的上一字,如出一“果”字,如果他人說不合“果”字的上一字,便要飲酒。射雕令酒底與福字相關的有:果、田、緣、庇、蔭、德、祉、利、海、地,等等。
     
     
     八、論福格言
        求福是人們追逐的普遍心理。而對“福”的理解,人們又頗多說法。
        《說文解字》認為,“福”即“無所不順”。簡而言之,古人對“福”字的范疇大致涵蓋人生完美、家庭幸福、社會安定三大方面。
        清人金纓纂輯了一部教誨人們求真、向善、趨美的《格言聯璧》,其中論福格言,立言精深,警世醒心,精義妙諦,令人回味無窮:
        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著述行世,謂之福;有聰明渾厚之見,謂之福;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無疾病纏身,謂之福;
        無塵俗攖心,謂之福;無兵兇荒歉之歲,謂之福。
        清代鄭板橋更有名言:“吃虧是福。”這些可被視為古人對“福”的理解和追求的一種高境界。
        古人認為福無處不在,關鍵看你如何去求福。
        清人殷日戒說:“我本薄福人,宜行求福事,在隨時儆醒而已。”如何去體味“福”?請看古人的見解:“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樂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人們身體無病時,感受不到快樂,等到生病時,才知道無病的快樂。家中平安無事時,感受不到快樂,等到禍事臨頭時,才體味到平安無事的幸福。
        以平安無事為福,人人都能體味到。所以古人認為:“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無事生非,這是福運淺薄之人的作為。

    薄福與厚福,事在人為。人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求福:
        《格言聯璧》中說:
        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
        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
        既是福分淺薄之人,就應該多積德行善。福分淺薄之人,必定慳吝刻薄,故爾,福分就更加淺薄。而福氣深厚之人,必然敦厚寬誠,故爾,他的福氣就愈發深厚。誠如格言所說:“多積陰德,諸福自至。”人如果暗中多做善事,施德予他人,那么各種福分就會降臨。格言又說: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試看哪有不慈愛的圣賢?一念容忍,不僅積德而且積福,即便是一點慈愛之心、一念容忍之意,都是積福根苗、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行善積德是真正的福源。
        “做人無成心,便降福氣。”人如果沒有偏執成見,必有福氣降臨。
        “執拗者福輕,而圓通之人其福必厚。”性情偏執拗戾的人自然福分淺薄,而圓通隨和之人必然福分深厚。
        “謙抑盈滿足福禍關”,這就是說是謙遜自抑,還是傲慢自負,這是人生福禍的關口。
        “飽肥衣暖,不知節者損福。”這是警醒之言;“莫把真心空計較,唯有大德享百福。”這是至理名言,的確令人回味悠長。
        最耐人尋味的是一則警世格言:“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為享福之地。”意思是做官的宗旨本是造福百姓,做一個清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九、知福享福
        清人石成金有《知福享福說》一文,堪稱含英咀華、金玉珠璣的智慧美文。不避文抄公之嫌,特移錄如下:
        人人俱有現在之大福,奈人人俱不知享受,致將難得之時光,因循虛度,深為可惜。但其所以不能享受之根源,總由于心不知足也。爭名于朝,奪利于市,匆匆擾擾,舉世盡從忙里老,是以能尋真樂而享真福者,何可得乎?若人能知足,則日日自做快樂神仙;若人人不知足,則日日自墮憂愁苦海。試想天下萬國九州島,億萬人民,此一日,也不知有幾多人憂愁困苦;又不知有幾多人,刑獄流離,死亡病痛,豈不深可悲慘也耶!幸我今日身不饑寒,又無病災,安閑自在,即是不饑寒,又無病災,安閑自在,即是極大之福,當感念上天之厚賜與我矣。予向撰有《真福譜》、《快樂原》等書饑行世,奈甚冗繁,茲因刪括十句,曰:福要人會享,會享就多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病痛苦,康健就是福。思量災難苦,安樂就是福。切莫多妄想,輕拋現在福。此數語,當時時記之。
        真是論福妙語一出,贏得一片贊譽。這以勸善積福為內容的人生智慧美文,寓意深邃,啟喑發聵,醒人醒世,耄者蒙童,只要讀之,均能受益,可謂遺惠萬眾,堪稱“度世金針”。
        “知福享福說”的核心在于知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這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是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唐人李白《古風》之二三也說:“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可見世上自壯至暮,自貧至富,自賤至貴,沒有幾人能知足,故而,人人苦惱甚多,無福可享。唯有知足之人,雖境遇有所不如意,但他抱有知足的心態,仍會覺得生活是快樂幸福的。
    明人張岱《快園道古》記載,明代江西金溪人胡九韶是明代大儒康齋的學生,得其師真傳,過了一輩子清苦生活,卻安貧守道,自得其樂。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都要焚香磕頭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又賜給自家一天清福。妻子譏笑說:“我們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菜粥,怎么能算清福?”胡九韶說:“我一生有幸沒遭遇戰亂兵禍,全家能吃飽穿暖,床上沒有病人,出門沒有官司纏身,這一切不是清福是什么?”胡九韶對福底線的概括,真是精辟全面:天下太平、衣食無憂、全家健康、社會和諧。正因胡九韶知足,故常得享樂享福,謝天賜福。正所謂:若能知足,即享大福。清人錢慧安于1907年根據這一故事創作了《祈福圖》。
        古人常說:“要享福,常知足。”又說:“能知足,受享人生生千萬福。”《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就一生不會受恥辱。第四十六章說:“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為滿足,就會永遠感到滿足。
        清人石成金據此歸納出《知足享福法》:“凡遇有不得意之事,試取其更甚者比之,心地自然清爽,此降火最速之方。古人有歌曰:‘他騎駿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又見推車漢,上雖不足下有余。’予以此四句圖畫一軸,懸于齋中,時刻觸目,以消去許多妄想之心,享受許多自在之福。”
        近現代畫家張生鏞、張聿光、張石園、鄭午昌等都依據石成金的創意畫有《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等作品。
        人能知足,便時時刻刻都享受快樂之福。可見所謂“知足享福法”,就是將他人不如我的苦境,兩相對比,存心退想,即知天賜我福甚厚,自己便消除許多妄想,免去許多憂愁,憑添許多快樂,隨時隨地快樂享福。這是“知足享福法”的妙義。
     
     
     十、種福心法
        俗話說:“文由于積學,福由于積德。”這是勸人多行善事,廣積功德,以召福報,世上一些人常常借口說:“我沒錢財,何能積德?”其實廣積功德不在有錢無錢,所謂功德全在于一點利人的良心,凡有利益于人的,全作為善事,善事時時處處都有,如果真的想存心行善積德,則隨時隨處都有功德可積。
        清人石成金說:“世人皆欲長壽富貴等類,但此諸福,未有不從種根而生者。蓋言行有利于人者,俱為之方便,即俱為種福。茲非方便于人,實種福于已。昔鎮江葛繁,事無巨細,存心利人,如座間踏子不正,恐蹙人足,必為正之;若人渴,即與杯茶之類。其后壽高而財福駢輳,鬼神欽敬。此即現在之式也。”可見種福的核心在于勸人行善。
        常言道:“與其燒香求福,不如為善積德。”又有常言說:“與其為無益以求冥福,不若為有益以濟生人。”這些話識見最高,既然“福由于積德”,那么想要得福就必須積實德,“能積實可據之德,必有實可據之福”,說透了,福由自致。隨時隨處多做一些善事,便是廣積功德,便能成事享福。所以積德種福,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唯有如此,才會有福運降臨。
     
     

    十一、民間福譜
        古人依據自身生活經歷、生活感受、生活體驗,對什么是福,作了許許多多的理解。清人石成金對此加以搜集整理,形成了《天基福譜》。天基,是石成金的字。《天基福譜》說:
        心寬性怡,快樂就是福。無病無痛,康健就是福。
        布衣疏食,能食就是福。茅屋竹籬,安穩就是福。
        天倫家和,團聚就是福。兵戈不擾,太平就是福。
        家門清吉,寧靜就是福。書酒花月,領略就是福。
        明窗凈幾,閑逸就是福。繩床草榻,鼾眠就是福。
        《天基福譜》還說到人人眼前有福甚多,全在人自己享受。如何享受眼前的福祉,古人自有秘訣:
        會享福,安分常知足。妄想機謀,自尋苦惱。
        會享福,少思少色欲。保固精神,長壽無病。
        會享福,好書隨時讀。廣我知識,開我襟懷。
        會享福,治得家和睦。滿戶安穩,熙曍致祥。
        會享福,醉歌田舍曲。材酒俚唱,欣然自怡。
        會享福,居住朝南屋。冬暖夏涼,極好受用。
        會享福,清晨一碗粥。滋潤五臟,調養妙法。
        會享福,鼾鼾一覺宿。眠思夢想,勞神損壽。
        會享福,隙地栽花竹。悅目娛情,時領生趣。
        會享福,不用油惰仆。下人勤讀,省事免憂。
     這些都是古人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其中多有勸善補過以求福祉的功能。不論是以個人的立場還是社會的觀點,祈福現象都是十分重要的社會事實。古人的種種福義,其勸俗警世的作用非常明顯,在民間多奉為行為的準則,長輩常以此來教訓晚輩。故而,古人常有勸世之語,勸人惜福,自求多福,要惜福,就要禁止種種過衍,要做到“不暴殮天物,不愛奢華,不過求全備,不想非分,不作賤五谷,不殺害生命”。
        民間福譜還這樣告誡人們說:福生于清儉,禍生于多貪。認為“儉”之一字,眾妙之門。無求于人,寡欲于已,可以養德,可以養志,可以養廉,可以養福。此乃“儉”之一字的許多受用。古人俗信:有福莫享盡,福盡身貧窮。富盛時,須要惜別福;窮衰時,須要守分。惜福安分,貧人富人都不可少。古人有治家福譜說:有福有智,能勤能儉,創家者也;有福有智,不勤不儉,享成者也;無福無智,不勤不儉,敗家者也。所以古人說:“富之根本全在勤儉,貴之根本全在讀書,喜之根本全在和順,福之根本全在循理。”又說:“肯勤儉,必然致富;肯讀書,必然發貴;肯和順,必然生喜;肯循理,必然享福。”更有這樣的說法:“不勤儉,難免饑寒;不讀書,難免下賤;不和順,難免離散;不循理,難免禍害。”
        民間福譜還常常在勸誡訓誨中表現出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如勸平常人說:“處世,讓人一步為高,退一步即進一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勸誡官吏則說:“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福,省一事,則民少一事之擾。”教子惜福說:“子孫享用不須豐,省卻前頭后自隆。錦緞做衣綢做褲,折他福分一生窮。”治家惜福說:“子養親兮弟敬哥,守己安分福常多。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大和。”又有:“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圣賢有教修身可以齊家。”還有:“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遠禍將自得福。”……如此福譜,精義妙理,字字至言,可稱大享福法,人如果遵守此福譜,則可永享大福,不妨試一試。
     
    十二、傳世福歌
        祈福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愿望。中國民間歷來重視修身養性以求福祉。民間祈福秘訣多以謠諺形式口耳相傳,一些文人學者常將這些詩歌搜集整理。加上自己的經驗體會和見解,以詩歌的形式記錄傳播,內容豐富,朗朗上口,歷經千百年,久傳不衰,這里采擷一二,以饗讀者。
        清代康熙、乾隆之際的揚州人石成金搜集整理有《知福歌》,告訴人們一個樸素、淺顯的道理,生在福中要惜福:
        人生盡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
        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
        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
        思量牢狼苦,自在就是福。思量出外苦,在家就是福。
        思量無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康健就是福。
        思量死來苦,活著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許多福。
        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在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
        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福。富貴非力求,迷途空碌碌。
        什么是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福在每個人的身邊,就看你會不會享福,只有知道什么是福,才會真正享福。怎樣知福,明人文征明自有見解,作有《知福歌》,清人石成金又作有添改,《知福歌》說:
        小小房,低低屋,粗粗衣,稀稀粥,命該咬菜根,莫想多食肉。唯適意,怕甚的鬢斑斑?但開懷,為甚的眉蹙蹙?看上雖不如,比下當知足。日食三餐,夜眠一宿。隨意家常,平安是初。也不求榮,也不招辱。待時守分,知機寡欲。有大才必有大用,有余德必有余祿。樂善存心,不欺不惑。時時刻刻凈靈臺,莫教穢污來昏濁。算甚么命,問甚么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若依斯言,神欽鬼服。
        《知福歌》的主旨就是知足,唯有知足處處有福,所以說樂莫大于無憂,福莫大于知足,人在福中要知福。《老子》四十六章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最大的災禍是貪得無厭,最大的禍殃是貪欲太重。晉人葛洪《抱樸子?外篇?知止》也說:“禍莫大于無足,福莫厚知止。”意思是:最能給人造成禍患的是不知足,最大的幸福在于知足。
        人若知曉身邊種種福祉,自然有許多天福可享。有一首《天福歌》中說:“福、福、福,沒病沒愁沒欺辱。無災殃,有蔬粥。上比不及下比余,多少饑寒嗟半菽。”又有《不如歌》說:“我不如人,我無他福;人不如我,我當知足。知足不辱,一飯兩粥。謝天謝地,平安是福。”如此種種福歌,反映了古人對福的理解和對福的享受,其中三昧,不也令今人玩味三思,思而得之嗎?
        人人能知福,福祉便無窮無盡。如何知福享福,不妨讀一讀這些福歌,好好思量思量,必將獲益匪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宝贝扒开下面自慰给我看|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36|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日本高清视频网站www| 成年女人碰碰碰视频播放|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葵司|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97午夜理论电影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午夜福利片1000无码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人狍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