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好
余斌
老年人常得到這樣的忠告:你該有個嗜好。嗜好是愛好,是“務虛”,與職業或通常所說的“正事”不相干。喜好體育的人下了班徑奔球場,那是嗜好;足球運動員可能更沉醉于踢球,但那首先是他的事業,或是職業。從錢上面也可看出二者的差別,正事叫你苦苦賺錢,而嗜好幾乎無一不是讓你賠錢的勾當。 老年人已然退休,沒了“正事”,正宜培養嗜好,消磨時光,頤養天年。將這道理反過來推,我們不難明白年輕人在這方面何以得不到更多的鼓勵。年輕人不患無所好,患在嗜好太多,嗜好多,且陷溺其中,便容易走入玩物喪志一途。“斗雞走狗過一生,天地興亡兩不知”誠然是快活,但亦終是個“輕薄兒”。人生有限,沉迷于種種嗜好,不免荒了當務之急,用現成話說,便是“不務正業”。而且嗜好本質上亦是一種欲,“嗜欲無限,動靜不節”,常常是災禍的根苗。 既然嗜好與欲望分不開,避免犯錯誤最干凈利落的辦法似乎便是修煉到無欲的境界,——有道是“無欲則剛”。無欲的人,行得端,坐得直,不為名,不圖利,“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的事當然沒有,而且摒絕了任何誘惑,正可發奮忘食干他心目中的大業。這就差不多像武俠小說中內外兼修的高人,已煉成金剛不壞之身,從頭到腳,再無一處可被對手抓住的弱點。但是這樣的人“剛”則剛矣,卻往往容易走到剛愎自用。因為自己無欲(不管是一種自我想象,還是真的如此),也就容易傾向于要求他人放棄一切欲望、不犯任何過失,可惜我們總還得承認欲望的存在,有些嗜欲實在是人之常情的范圍,而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刻苦自勵是不與己便,不與己便而肯與人方便的人是令人欽佩的,因為他既嚴于律己,又能通達人情。不與己便也不肯與人方便的人,多少難免“明于知禮儀,陋于知人心”之譏。這樣的人我們也敬他,卻是敬而遠之。明人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此話太過,但“無癖”、“無疵”的完人朋友少,卻也是事實。交不到朋友是他自己的事,無須我們操心,怕的是有的人往往因禁欲而陷于偏執,甚或弄到心理不正常,若是手上恰好有生殺予奪之權力,那就非常之可怕。因為對人性期望過高,又以正義化身自命,行事待人,自然苛嚴,歷史上廉吏同時又是酷吏的,不是沒有。《水滸》中的武松不近女色,不慕錢財,按照好漢們的標準,端的是一身正氣,可是遇淫婦便要殺之而后快,并且要剜心掏肝,血濺鴛鴦樓,殺人十幾口,女人也不放過,卻讓人覺著殘忍。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樣仇視女人,至少部分是因為禁欲導致了心理不正常。 這樣的“剛”,剛得實在讓人消受不起。這樣的人,人性偏枯,失其應有的潤澤,我們寧愿他還是有些嗜好的好。
來源:2012年7月18日《今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