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是現存最早的醫籍《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藥物之一。艾葉用于治病己有三千年的歷史,《詩經》中記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屈原《離騷》詩云:“戶服艾以盈要兮,渭幽蘭其不可佩”。艾在公元前就已經普遍應用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蘄艾描述為“此草多生于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椏上復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后始枯。”并首次提出了“蘄艾”一名:“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明朝盧之頤所著《本草乘雅半偈》載:“蘄州貢艾葉,葉九尖,長盈五七寸,厚約一分許,豈唯力勝,堪稱美艾”。可見在明代蘄艾己被作為貢品向朝廷進貢。
蘄艾之奇,奇在藥用功效。蘄艾為菊科蒿屬植物,藥用部位為干燥葉。蘄艾味苦、辛、溫。入肝、脾、腎經。略有升浮之性,也可通過配伍發揮沉降作用。蘄艾內服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止痛、安胎、溫胃、止痢、開郁。外用除濕止癢。灸用通經活絡,治百病。吞服消食。艾油芳香化濕、殺菌抑菌、平喘鎮咳祛痰、止癢、消毒、抗過敏,驅蟲避蚊。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蘄春蘄艾資源十分豐富,民間應用極為廣泛。用蘄艾葉拌酒炒,趁熱敷神闕穴、涌泉穴,可治小兒傷風咳嗽;蘄艾葉研粉末,少量吹入或蘸搽耳內,可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陳蘄艾葉煮雞蛋,雞蛋去殼吃,治習慣性滑胎……千百年來,蘄春人民摸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