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兒是非常有靈氣的動物,鳥類攝影也是一個很好的主題,但要把它們拍攝好卻并不那么容易。野生鳥類通常不會擺出我們所希望的pose,甚至很難接近它們,更別提拍攝出高質量的照片了。不過一旦掌握了一些鳥類攝影的知識,捕捉鳥類生活精彩瞬間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相機 在鳥類攝影中,幾乎所有數碼單反相機都可以用。不過,如果你計劃正在拍攝飛行中的鳥,就要留意連拍速度、高感光度及自動對焦系統的精確度。如果沒有單反相機,拍攝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但是也不用放棄——要相信高明的攝影師用手機也能比差勁的攝影師用昂貴的器材拍攝得更好。 鏡頭 鳥類攝影鏡頭的選取非常重要,因為鳥類通常不易接近,所以長焦距鏡頭一直受到野生動物拍攝者的青睞。鳥類攝影需要至少焦距280mm以上的超望遠鏡頭。800mm鏡頭較適合在開闊地形使用,如拍攝水鳥時,水鳥通常都棲息在河口、瀉湖等濕地,且不易接近,此時若擁有長焦距鏡頭,就愈容易抓住它們的神情。長焦鏡頭不僅可以從遠處拍攝,也可以更好的虛化背景。只是更長的焦距(或更大的光圈)意味著鏡頭會更貴、更大及更重。 長焦距鏡頭所呈現在觀景窗中的畫面是極易晃動的,而且愈是大光圈的鏡頭景深將愈淺,尤其是當光圈全開的情況下,若攝影距離很短時,這情形將更嚴重,因此在對焦時必需十分小心。 拍攝山鳥大多不必使用太長的鏡頭,因為彼此的距離較近,且有較多枝葉的干擾畫面,所以鏡頭的選擇以輕便為宜(400mm就算很長了),但光圈要夠大。基本上山鳥的拍攝或觀賞「眼明手快]是一要訣,這都得靠經驗的累積了。 快門 在鳥類攝影中,經常會使用長焦鏡頭,所以如果不希望由于機震造成照片模糊,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使用太長時間的快門。法則是快門速度不超過鏡頭焦距。例如,如果鏡頭焦距是400mm,快門就應該在1/400s以內。不過,這個公式在使用全畫幅相機時才有效。如果相機是小尺寸傳感器,就需要乘以焦距轉換系數。此時快門速度限制就是1/640s。 如今多數相機或鏡頭都有防抖功能,在弱光環境中很有幫助。使用防抖,可以使用更長時間的快門,具體資料要看相機或鏡頭的資料。例如,如果400mm鏡頭防抖等級是2級,就可以增加2級快門(1/100s)。當然,如果使用了三腳架,這一條法則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想定格瞬間,使用1/1000s或更短時間的快門,如果希望表現出動感,就使用1/60s或更長時間的快門。 光圈 大多數人可能都知道,光圈決定了景深。如果想要更加虛化的背景,就是用最大光圈。不過使用長焦鏡頭時,鳥身上的某些部位很容易脫焦,所以一定要注意的對焦點(通常是眼睛)。必要時收縮一點光圈。 景深 景深的掌握也是影響氣氛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按下快門鈕之前,最好也能適時的選用景深預觀鈕,決定最佳景深范圍及光圈快門的組合,只是在實戰的現場不見得有足夠時間讓拍攝者思考,機會通常是稍縱即逝,所以應在拍攝前預先做好對焦動作,也就是在找到目標對象后預測它的行進路線,先行測光與對焦,待它一旦進人有效范圍,只需做對焦的微調動作,然后立即按下快門。對焦通常是對著鳥兒的眼睛。 感光度 鳥類攝影與其他類別一樣,感光度越低越好。不過,使用ISO 800或1600的清晰照片,勝過使用ISO 200的模糊照片 加倍鏡 水鳥多棲息于河口濕地等開闊地形,多數有群居的習性,但由于不易接近,所以拍攝距離需拉長,因此使用加倍鏡的機率很大,可是如此一來光線的損失非常大,勢必要用超高感度的底片才能拍攝,否則只有等待大晴天了。 曝光模式 拍攝鳥類時,有三種曝光模式最佳。如果希望控制光圈(景深),使用光圈優先;希望控制快門(拍攝飛行中的鳥),使用快門優先;如果能掌握曝光,就用手動模式。 光線 一天當中以日出與日落的前后較理想,不但日光較柔和,色調美麗且沒有濃重陰影,高光區和暗部都有不錯的細節,鳥兒也較有精神。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在大片的陰影下,都可得到不錯的色彩表現。以季節來說,山鳥大多于春季繁殖,此時部分雄鳥身上會出現現所謂的[飾羽」,較平常鮮明,以便吸引雌鳥;而水鳥則未必全是如此,且依其適遷徙性而言尚有留鳥與候鳥的區別,很難一概而論,只能說各個季節皆有可為,全看個人工夫了。 構圖 通常會在鳥飛行的方向留一些空間以表現它正在飛行中。三分法則此時也有效。可嘗試一些不同的構圖,看看哪種最好。拍攝時要避免照片中出現會令觀看者分散注意力的內容。還有盡量在鳥類的眼平高度拍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