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莊子認為當是的社會發展是個死胡同。他認為如果人們不約束自己的欲望,而物欲橫流,你爭我奪,甚至不惜使用武力的情況下,他認為這首先是錯誤的方向,因此他總是和執政者唱反調。讓他做丞相他不去,讓他做什么都不做,而且用這樣的不合作,用生命苦諫當政者,甚至是各個小諸侯國。他可能非常反感為了利益各個諸侯國訴諸武力的做法,他不合作,也是一種反對戰爭,力求和平的生活向往。這是核心。 2. 莊子是這樣不世出的才人,如果做一些很無聊的大官們做的事情,就會占用他的精力,無法完成他的報復。他認為他的是一個思想家,往往和當政者的要求南轅北轍,當政者不能容他。 他希望人們減少物質欲望,更加平和的生活。他生的時候非常貧窮,甚至往往缺衣少穿。他死的時候也不要棺材,甚至說做了棺材,只是防止不被烏鴉吃掉,但是最后還是被螻蟻吃掉了,為什么要偏心呢,所以連做個棺材都舍不得,覺得沒有必要。這樣,其實他是在用最后的氣力來警示世人,不要物欲橫流,特別是不要為了物質上的等級和享受去用戰爭和掠奪的方式進行,民不聊生。當然,他的門徒還是心里直嘀咕,我們跟著你得到的是這樣的生活呀。 讓莊子去做宰相,其實莊子擔心的是他的警世的作用就無法發揮了。他必須穿的好,吃得好,在他看來,穿得好,吃得好,就離供桌上的肉類不遠了。他認為,給一個諸侯國(楚)做宰相,只是一種對等級和政治的妥協,無法對當時偏頗的世事進行警示了。而他擔心的就是社會的偏頗。的確,在莊子不久,就出現了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最后的結果,是武力而不是道理給出答案。春秋戰國時候當時多么嚴重的內亂和內耗,也催生了當時的諸子百家。為什么出現了那么輝煌的諸子百家的爭鳴,就是社會的嚴重紛爭如何解決的問題。最后是秦始皇依托當時的秦朝的經濟和數百年的發展,采用法家思想,還是以武力統一了全國。但是并沒有贏得長久的和平。莊子寫了那么多的文章,讓人們減少些物欲,把人的生命放在大自然中去看待,人的生命本不過是一棵小草,一棵大樹,不要過度解讀。 但是秦始皇仍然置若罔聞,大興土木,另外,求子孫萬世為皇帝。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說一不二,唯我獨尊。雖然中央集權,防止內亂是需要的,不過大興土木,制作大規模陵墓的做法是胡鬧的。秦始皇走中央集權統一的路子是對的,但是采用萬世世襲的方式和政治上認為必須采用大興土木形成等級制度的方式是錯誤的,世襲,既然有一個人永世為皇帝,那么就有人,更多的人永世不得翻身。于是陳勝吳廣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莊子,應該在沒有墳墓的地下凄凄慘慘的苦笑一下了。這是中國文化中自省的文化,但是改朝換代的慣性一直沒有改變。這并不只限于中國和中國文化,而是人類普適的。是否讓物質俘虜了自己的靈魂,是否覺得國家政治就必須是奢華,等級森嚴,永世不變的? 這就是莊子,人們把他歸在道家一派,但是他更是一種普適的文化思考。而且直到現在的國際關系都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有人說,莊子生不逢時,其實,時勢造英雄,當然,時勢制造了思想家,莊子的逍遙,所謂恣肆汪洋,都是表象,他希望世間要逍遙,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脫,而力戒物質上的過度欲望。這在當時是不得不發的強烈的時代呼聲,而不是他在逃避,在不負責任。他太負責任,甚至讓自己的生活儼然若草,若樹,若土,若水。沒有戰國的紛亂,就沒有莊子,就沒有莊子的寓言。幾千年來,人們被莊子的文章迷惑了。有時候,讀懂一個人的文章,需要盡量知道這個人的生活路徑,否則,就讀不懂。有這樣的文人,如同焚書坑儒的儒生,如同被烈火燒死的哥白尼,他們因為有了知識,而且這種知識不為當權者所容,而以身殉葬真理。莊子沒有殉葬,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在擔當社會文人和思想家的責任,他知道他的設想可能是周圍的朋友,親戚將來命運所系,那就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壓迫和最終的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