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 逐鹿中原,終一統(tǒng)天下,建立大明300年江山。從一個云游四方的和尚、窮得無地葬父母的 農(nóng)民,一躍而成為開創(chuàng)大明300年江山的偉大君主。作為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徹頭徹尾的農(nóng) 民無產(chǎn)階級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他神話般的獨特身世和經(jīng)歷,更有傳奇式的治國謀 略和帝王生涯。 貴族,或來自于達官名宦之家,鮮有出身平民百姓者。 明皇族的發(fā)源地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族。 元璋,便知道他是安徽鳳陽人。其實,嚴格說來,朱元璋的祖籍并非鳳陽,而應是金陵句容。 遍查《明史》、《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明朝皇族朱氏屬于沛國郡這 一大宗,但其有史可考的最早發(fā)源地卻只能追溯到金陵句容朱家巷。在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朱 氏世德碑記》中,更詳細地說:“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鄉(xiāng)。上世以 來,服勤農(nóng)桑。”可見,明朝皇族原本是金陵句容縣(今江蘇句容縣)朱家巷通德鄉(xiāng)的一個 普通農(nóng)民家族。 遷移到句容的呢?關于這一點,幾乎在所有正史籍上都沒有記載,幾百來在明史中仍是一個 謎。 光榮歷史。再加上本身文化素質(zhì)不高,對宗族的歷史也就不甚重視和子解。甚至就連開創(chuàng)大 明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不清楚句容朱氏出自何方,所以當年朱元璋奪取天下時,為了 像歷代王朝創(chuàng)建者一樣有一個高貴的血統(tǒng),這位農(nóng)民出身的皇帝曾一度想認宋代大圣人朱熹 做祖先。后來有人勸阻他說,陛下身為萬人之上的君王,其地位至尊無上,已比朱熹光彩得 多,又何必還要硬去認一個地位比自己遜色的朱熹來做祖先,以犯數(shù)典忘祖之錯呢?朱元璋 一聽有理,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元璋當年早認朱熹為祖,可能依據(jù)族中某些傳說,并非完全無稽臆斷。據(jù)茶院府君第30世 孫明朝南京御史朱吾弼所撰《(豐城)社山朱氏世考》記載,金陵句容朱氏確源出朱熹所在 的婺源茶院朱氏,與朱熹共祖茶院制置使朱(王+*),并同祖婺源茶院第三世祖朱昭元。朱 (王+*)生三子;廷杰、廷滔、廷雋。朱廷雋生一子昭元。朱昭元生三子:惟甫、惟贊、 惟節(jié)。其中,朱惟甫一支仍居婺源,朱熹即為他的第六世孫。朱惟甫之弟朱惟節(jié),官任禮部 員外郎,始自徽州婺源徙居金陵句容縣北街巷,遂開句容朱氏一派。后句容北街巷朱氏族姓 繁衍盛大,成為當?shù)卮笮帐雷澹煲孕辗Q呼所居地,改北街巷為朱家巷。同樣的記載,還可 見于湖南平江岑川《朱氏宗譜》、湖南湘陰紫陽堂同治壬申《朱氏族譜》、湖南寧鄉(xiāng)念茲堂《黃 金園朱氏六修支譜》、湖南長沙晉山朱氏玉奇堂四修《朱氏支譜》等朱姓譜牒。由此,我們 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事實:作為明皇族前身的江蘇句容縣朱家巷朱氏,與朱熹同屬婺源朱氏 一宗,共祖茶院第三代朱昭元;句容朱家巷朱氏始祖朱惟節(jié),是朱熹第六代祖朱惟甫之弟, 大約在北宋早期自今江西婺源東遷至今江蘇句容縣,卜居北街巷,后改名為朱家巷。 朝皇族史上,這至今仍是一段有待探索、開拓的空白。但是,有一點可以推論設想出來,即 句容朱家巷朱氏族姓繁衍迅速,人口興旺,宗族規(guī)模比較大,所以才會形成朱家巷這個地名。 但是,句容朱氏大則大矣,卻并非顯貴。說它是大族,僅就人口數(shù)量、家族規(guī)模而言,而非 就其宗族勢力、地位而言。從這方面來說,句容朱氏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世代務農(nóng)的平凡宗 族,終宋一代三百來年,它從未產(chǎn)生過什么著名的人物,無論是學者名儒,還是達官顯宦, 甚至找不出一個郎官(品位最低的官),也找不出一個舉人或進士來。 五代祖朱仲八。朱仲八,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世代務農(nóng),家境貧困,他娶陳氏,生三個 兒子:六二、十二、百六。其中,第三子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 他被追尊為玄皇帝,廟號德祖。朱百六夫人胡氏,后被追為皇后,她生了兩個男孩:四五、 四九。其中,次子朱四九是朱元的曾祖父,后以孫貴被追尊為恒皇帝,廟號懿祖。朱四九夫 人侯氏,追尊為皇后,她生了四個兒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其中,長子朱初一,就 是朱元璋的祖父,后被追尊為裕皇帝,廟號熙祖。 自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便大封同姓為王,并確立封建藩王的定制。從此,朱氏一躍而成 為我中華帝國的“國姓”,而安徽鳳陽朱氏則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尊顯的貴族——宗室皇族。300 年大明天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龍子龍孫們在最優(yōu)越的條件下以幾何級數(shù)不斷繁衍,到明朝末 年,已由一人之身發(fā)展為一個擁有數(shù)十萬人口的龐大宗族,分布于全國各地。即使經(jīng)過明清 鼎革的災難,鳳陽朱氏仍有很大部分生存并繁衍下來,構成今日朱氏族姓中極重要的一支。 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因此,他一統(tǒng)天下之后,便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開 始分封九個皇子為親王,并規(guī)定一整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成為被明王朝歷代帝王遵 從不變的祖訓。 的原則和方法。他為24個兒子的后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幾子孫初生, 由宗人府依據(jù)世次順序取雙名,雙名中的前一個字即太祖所取,后個字則必須是一個以五行 做偏旁的字,五行則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如“火”為朱元璋孫子輩命名所用偏旁。 在朱元璋為24房子孫所取派語中,長房東宮懿文太子朱標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訓, 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來成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 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炆,即 是朱元璋長房“允”字輩,“火”行。又如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朱由檢,即第四房第十代,屬“由” 字輩,“木”行。 死娶葬的譜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員專司其職,定期公布。 眾多的龍子龍孫。整個明朝時期,皇族宗室人口的再生產(chǎn),表現(xiàn)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自然增長率的特點。如太祖朱元璋生育了26個兒子,其中24年兒子有后,明仁宗朱高熾生 了10個兒子,英宗朱祁鎮(zhèn)有9個兒子,憲宗朱見深有14個兒子,世宗、神宗也各有8個兒 子,而晉王府的慶成王朱濟炫,則多達100個兒子,且均長大成人,兄弟多得不盡相識。如 此高的出生率,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幾何級數(shù)不斷增加、膨脹。 各帝),封為親王的83人,封為人公主的80余人,封為郡王至奉國中尉的,則多得不可勝 數(shù)。據(jù)史籍記載,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明永樂年 間(公元1403——1424年),30年左右增加1倍,達到127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 玉牒所載宗室人口達8203人,100年間增加6倍。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增加 約1.5倍,達17661人。嘉靖期間,僅河南地區(qū)便有親王5人,郡王80人,將軍、中尉、 郡主、縣主、縣君等共1890人,為天下之最。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過18492 人。再過26年,到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見載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達157000 余人。估計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過20萬人,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發(fā)展最快的宗 族,正如當時人王世貞所說,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將軍600石,鎮(zhèn)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 郡主以下逐級遞減。這樣,明王朝的皇族宗室成員,成為一種特權階層和寄生階層。這些龍 子皇孫們,大都不勞而獲,過著縱情聲色犬馬的生活。除個別優(yōu)秀者對國家民族和世界文化 的進步作出過特殊貢獻外,大都是一些只吃喝玩樂和沒有出息的人。而龐大的宗室,耗費了 不知多少國家財富、民脂民膏,特別是明中后期,巨額的宗祿開支使人人的賦役負擔日益繁 重,也造成明王朝嚴重的財政危機。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 2285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853萬石,占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成為國家經(jīng)費 中的最大開支。因此,日益膨脹的皇族宗室人口和負擔,成為明朝中晚期最嚴重的問題,可 惜,分封之制,是太祖所定的萬世不易的祖訓,明王朝始終沒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 與當初太祖屏藩愿望相反,宗室問題,正是導致明王朝朱氏天下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