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入門淺談(一) 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讀不懂一首古詩詞?學理工等科目的人讀不懂不是怪事,但學人文學科的甚至學中文的就一定對古詩詞感到“親切”?我看也不見得。作為國人,我想如果高中畢業后,給你一首詩歌讓你鑒賞,你卻不知所云,實在是罪過。問題是,高中畢業后讀不懂詩詞漸漸成為“潮流”,實在是我們國語教學的一大失敗。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復雜的。古詩詞的載體古代漢語,它的語法系統常常與現代漢語相異,造成文字閱讀上的障礙,許多字詞的意思(字面意思)理解都成苦難。其次,詩詞創作的字數有嚴格的限制,言簡意賅。而一首成功的詩詞往往也是內涵豐富的。因此,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必須帶著腳鐐跳舞,在有限的字詞里盡量地包含無限的意蘊,這就造成詩詞在內容上理解的晦澀。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們如何讀得下詩詞?多少人看到詩詞就頭疼? 問題出現,我們必須面對。不然,長此以往,中國古代的優秀經典都將稱為研究者的專享物品,外人不敢碰,也沒有這個能力碰!這極大地不利于我們古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甚至導致文化承接的斷裂,危害無窮。我們周邊的印度、日本就給我們提供了血的教訓,印度因為宗教、政治等原因,印度人當中能懂梵語的寥寥無幾。但古印度很多經典是用梵語寫成的啊。日本也一樣,《源氏物語》作為其文學的精華,又有幾個人能看懂?他們不是看不懂意思,而是連文字都不認識了。我們現在的情況比印度和日本好點,只要受過教育的人都能認識一些繁體字,也能認識古典文獻中的孤立的字詞,但對其意思的理解能力卻喪失了。這也導致了“解經釋典”市場的存在。古典優秀文獻相對于大眾來說,如同沒有靈魂的僵尸,空留一副軀殼。人們要了解學習,自然就要靠某些人的二次闡釋才來接受。《百家講壇》上的主持人講《論語》、《莊子》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試想,如果我們都能自己看懂《論語》、《莊子》,誰還去聽他們講?讀任何書都一樣,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自己的理解才是印象最深的,同時收獲也最大。別人講的再好,也是一瞬間的事情,很快就忘記了。更不用說或對你的人生體驗產生作用。因此,踐行最重要。 要踐行,可讀不懂怎么辦?那就學!聽別人講總比不學好,自己學總比聽別人講好。學總比不學好,早晨學總比中午學要好!因此,從現在開始,拿起詩詞,一首一首自己鉆研。達到看懂一般的古文的水平并不需要多少功夫。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難。 那么,我們需要做哪些熱身準備了?很簡單,《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這樣的暢銷書到處都可以買到。再買一本普通的《古漢語詞典》與《現代漢語詞典》。有了這兩個東西就夠了。一個是學習的材料,一個是學習的工具。 有了這些東西之后怎么著手?這是最麻煩的,也是最重要的。空洞的理論是沒用的。我下面通過具體的詩詞來講解如何學習,如何自主學習,如何針對普通大眾的自主學習。讓人們拿起一首陌生的詩詞的時候,能講出個一二三來。我們許多在職老師,在講解詩歌時候,口若懸河,但卻文不對題,講了一大通學生還是不理解,考試的時候照樣不會分析一首詩詞。為什么?因為他們的分析與講解不是從詩詞本身出發的,而是從資料出發的。如果他們沒有對資料的充分占有,甚至是豐富的占有的話,他們自己能否理解我想是個問題。從這我們也可以歸納出詩詞鑒賞的第一條總原則:對任何一首詩詞都要從詩詞本身出發,而不要從資料出發,資料的作用在于驗證我們的理解,而不是從資料中去了解詩詞本身。反之,本末倒置。 先以一首詩歌為例。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 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是陸游所作的。面對它我們如何下手?先通讀一遍,把不認識的不理解的字詞圈出來,然后查找詞典。在這首詩歌當中,我們可能有兩個字比較難理解。一個是“仞”,一個是“摩”。對于“仞”字,我們從“三萬里河”中可以知道,它一定也是一個度量單位。因為,“三萬里”按照對仗的原則,要與“五千仞”對應。事實上,一查字典我們馬上得到驗證: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八尺為一仞(一作七尺)?!澳Α弊值睦斫夂苡幸馑?。“摩”字在字典中的基本意思是“撫摩”。但在具體的語境中就不能解釋為“撫摩”,而是形容非常高。試想,能夠撫摩天了,當然很高?!拔迩ж稹笔莻€虛數,但卻從數字上說明“岳”的高,而“摩”則從形象上說明,用“撫摩天”這個具體形象(動作)來說明山的高。一個用數字,一個用形象(動作),兩者結合,使得山的高一下子就生動地顯現出來了。 “三萬里”在這應該也是個虛數,陸游用夸張的手法來形容河的長與山的高。但這條河具體是哪條河呢?這高山是哪座山呢?我們不得而知,陸游與詩歌本身沒有給我們提供明確的信息。但有一條可以猜想到,如此長的河要么是黃河,要么是長江;這么高的山,肯定屬于“五岳”之流的山。從詩本身我們可以得出唯一確信的結論是,這河與山在陸游心目中非常重要,當然也是中國的名河名山。在這兩句當中,陸游描繪了一河一山的雄偉姿態。但要注意的是,山與河寫的都是虛景,也許并沒有出現在陸游當時的視野之內。憑他的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河蜿蜒三萬里的壯觀景象的,更不可能看到高五千仞的雄奇。不是眼前看到的景物,陸游為何突然想到這些景物呢?為什么選這樣的景物寫到詩歌中來呢? 這就涉及到詩歌鑒賞的第二條總原則:在古代詩詞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先生的這句話可能有點夸張,但確是經驗之談,很精辟。因此,詩詞當中,沒有純粹的為了寫景而寫景的,光寫景而不融情是沒有格調的,是不入流的。詩詞就追求這樣的境界:要話里有話,不然就達不到言簡意賅、內涵豐富的效果。 回到剛才的問題,陸游為何要寫長河、高山?一句話概括:寫這樣的景,是為了后面抒情作鋪墊。我們來看詩歌的最后兩句。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遺民”顯然是指陸游自己。大家都知道,當時強大的“金”滅了北宋,制造了歷史有名的“靖康之難”,抓走當時的兩位北宋的皇帝。大臣與皇親們逃到江南,建立了新的王朝,就是歷史上的“南宋”,于是陸游就成了北宋的遺民。 從“淚盡胡塵里”與“南望”這兩處,我們可以知道,陸游當時身處在北方。也就是胡人統治的地方?!巴鯉煛笔侵浮叭柿x”之師,也可以解釋為正義的軍隊,在這,特制南宋的軍隊,因為,北方當時被金占領,屬于“非法”的侵略,是不正義的。而南宋揮師北上收復失地是正義的,因此,他把南宋的軍隊稱之為“王師”。 在這句詩中,有兩個詞很重要。一個是“淚盡”,一個是“又”。淚流盡了形象地說明了當時陸游的心情:悲傷欲絕,淚都流干了。“又”字則生動地表明了陸游失望的情感。陸游對故土的失去十分在意,總渴望南宋朝廷能揮師北上,但卻“南望”了一年又一年,一次次地讓他失望。這樣的感受人豈能承受?還需指出的是,“又”還有一層隱含的意思:無奈失望是當時陸游的心情,但陸游并沒絕望。如果對南宋完全絕望,他就會死心,不會再南望。也不會在臨死之前寫下《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鳴了。當時的陸游,正是在這失望與心存希望這樣矛盾復雜的情感交織中渡過了余生,這對一個愛國之士來說是怎么樣的煎熬?可想而知,陸游的晚年是多么的悲慘,也可以想象在寫這些詩歌時候的心痛。 這種煎熬的處境剛好對應了題目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在秋天,天將亮的時候,而且,人能感覺到涼,說明當時的季節至少是仲秋了。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時候,正常的人應該還在床上酣睡,勤快的人則可能在床上掙扎著起床。但陸游就起來了,而且推開籬門出來了。說明什么問題啊?說明陸游睡不著!為什么睡不著,正是因為當時的陸游有著這樣矛盾的情感在內心折磨著他的肉體,他才睡不著,才有感而發,寫出了這樣讓人凄涼的詩句。而且寫下的不是一首,“二”字告訴我們至少寫下了兩首,更加證明他當時此等憂郁心情的濃烈。 講到此處,我們再來從整體上來理解這首詩歌,回答上文提起的問題。陸游為什么開篇就虛寫河山? 前面我們已分析得出,他所寫的“山”與“河”是有代表性的,而且陸游對此很熱愛,才把“三萬里”、“五千仞”、“入”、“摩”等充滿生氣的詞來描繪它們?!吧健迸c“河”連起來構成“山河”,而我們往往用“山河”來指代江山、朝廷、國家等。正因為陸游描寫的是壯大的景色,能與國家匹配的景色,才使得在詩歌的后面抒發對國家統一這樣“大”的、“壯”的情感。大景物與大情感協調起來了。同時,把大的“情”融入到了大的“景”當中去了,不露痕跡。一方面陸游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的熱愛,對殘酷的現實是,壯美的河山卻四分五裂,最悲痛的是,朝廷竟然“樂不思蜀”,對揮師北上無動于衷。這將是怎么樣的悲哀呢?只有身處其中的陸游才體味最深,如此才留下了這些悲壯的詩歌給后人傳唱。 如何讀懂一首古詩詞——詩詞鑒賞入門淺談(二)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們具體講解了如何鑒賞一首詩歌。眼下這篇文章就解決詞的鑒賞問題。與上文的寫作思路一樣,也通過一首具體的詞來講解,不至于空洞。 詞的鑒賞與詩歌的鑒賞差別不大。傳統意義上說詩言志,詞緣情。意思是說,詩歌大部分是用來抒發志氣的,即所謂的大情感,比較高尚的、正統的情感,能夠光明正大地說出來的情感。不能說的情感則大多用詞來表達,因此,詞又叫詩余。 詞抒發的往往是私人性的情感,即小情感,對友人、親人尤其是情人的思念經常成為詞創作的初衷。但對詩歌鑒賞的兩條總原則對詞同樣適應。為了保持連貫性,我們有必要重申一下那兩條總原則:第一,對任何一首詩詞都要從詩詞本身出發,而不要從資料出發,資料的作用在于驗證我們的理解,而不是從資料中去了解詩詞本身。反之,本末倒置。第二,在古代詩詞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全是為了抒情作鋪墊。因此,我們看到景的同時,更要看到隱藏在景后面的情。由于文體的特殊性(篇幅短?。捅厝灰笞髡呦缃?。對一篇優秀的詩詞來說,容不得一個廢字。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對詩詞的景物描寫要多一個心眼。作者為何選取這樣的景物作為表現的對象,這其中的原由不要輕易的放過。這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像上文中,陸游所寫的“山”與“河”這兩個虛景,是為了后面抒發對國家對朝廷的統一的大情作鋪墊的。 我們下面以元朝魏初的《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為例,具體剖析詞的解讀方法。 《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 何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 魏初這個人,一般的讀者可能比較陌生,但無所謂,了解一個作家的生平并不一定對理解其的一首作品有多大的作用,有的時候反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因此,我們還是要從詞本身的內容出發,去尋找解讀的突破口。 依照慣例,我們先借助工具書,把其中的生詞查閱一下,以解決文字障礙。事實上,整首詞只有一個生字“圞”(luan),其意為“圓”。從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猜出大意來?,F在習慣說團圓,也有的方言中,喜歡說團圞。它是一個方言詞。 詞分上下兩闕,上闕為“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詞分闕,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對于詩詞中的常識性知識,一個初學者,或者一個普通的讀者應該如何對待,在我看來,不可較真,懂更好,不懂對詩詞的理解也夠不成大礙。但這些東西不多,如果你用心去記,一下就一網打盡了。 我們先看到題目,鷓鴣天是詞牌名,也就是詞的調子的名稱,即規定這首詞應該怎么唱。詞牌名與對詞的意思的理解也沒有多大的關系。原來,詩詞都是用來唱的,有具體的“譜”可尋。但基本上失傳了,因此,詩詞作為唱的功能基本失傳了。也就是說,能夠概括詞內容的題目為“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室人”即妻子。這不難理解?!敖等铡奔瓷?。詞的題目的意思為,我老婆要過生日了,我作了這首詞寄給她,以表達我的情思。從這,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與他的老婆是很恩愛的。而且老婆也知書達理,他們之間能用詞來交流,證明了文化水平都不低。 我們先把意思梳理一遍: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去年的這個時候我還在家里, 今年卻又相各天涯了;滿腔的心思多得沒有地方安放”?!坝帧弊终f明了作者與妻子并不是第一次天各一方,這多少體現出一點無奈的神情。用“春”來形容心事的繁多并不是作者的首創?!皢柧苡袔锥喑?,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后主用一江春水來形容滿腹的憂愁。顯然,魏初的“春”字得到了李后主的真傳。春天是一個百花盛開的季節,萬物復蘇,熱鬧,生機勃勃是春的主要特征,同時,也使得春天變得非常豐富甚至擁擠。因此,用春來形容心事,足見心事之多?!伴e”字也用得極秒。把內心看不見說不出來的心事,轉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多的沒有地方安放。這樣一來就非常形象直觀化了。同時作者也因為心事的繁多,才催生出兩邊的華發。 再來看到下闕: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何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下闕字面意思非常簡單,沒有什么理解上的障礙。但平淡敘說背后的東西卻值得我們探尋。這些文字可以轉化成一副幽靜、略帶凄涼的畫面:我站在通往故鄉的路口,清澈的湖水繞著青翠的小山,夕陽倒影在平靜的水面上,在余暉的映射下,滿山的林木披上了金色的衣衫,覓食歸來的鴉鳥悠閑地圍繞著巢環旋。我什么時候才能親自拾掇田園,晚上合家圍爐歡聚呢? 多么平淡、悠閑但卻凄涼的一副畫面?。〉髡邇刃牡目嗤凑l人能知?鳥尚且能夠自由地生活,與親人團聚,我卻為何不能與妻子、兒女相伴呢?就連妻子的生日的時候,還是不能相會,只能遙寄這首哀詞來表達我對她們的思念。孤獨、憂傷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陸游的詩歌也好,魏初的這首詞也好,都是優秀的作品。我之所以選取這兩首作為案例來分析,意在于說明,好詩也好,好詞也好,評價它們好的標準并不在于用此是否華麗。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高雅的東西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蛘邇炐愕淖髌芳仁蔷⒌囊彩谴蟊姷?,它們最大程度地喚起不同知識結構的讀者的內心情感波瀾。當然,每個人具體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但卻能震撼你的內心。讓你想起很多的事情。而不好的作品就沒有這個功效,讀過之后,稍停片刻就忘記了,沒有回味,更不用說拿來細細品讀了。 因此,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小學生也好,初中高中生也好,知識分子也好,最忌語言華麗,而言之無物。盡量地用含有感情的筆墨去描繪身邊的真實的事情與感受,也許,你的表達不夠圓潤,但你飽含情感敘述的本身卻已經能感動相當多的人了。 |
|
來自: liubaoliang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