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遺傳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膿性腫痛伴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有延及其他組織與臟器的傾向。好發于兒童,也常見于成年,甚至老年人。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于冬春二季,且具有流行性發病的特點.中醫學稱本病作。痄腮。。 [臨床表現] 多數起病較急,以發熱(體溫可達39-40。C)、惡寒,頭痛、全身不適,或兼食欲不振開始, 1—2天后出現耳下部腫痛。通常先從一側臚起.2—4天左右,對側也相繼腫大,3天左右腫脹達到高峰,持續4—5天后逐漸開始消退,全程約10~-14天。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部擴展,邊界不清,觸摸有彈性感和輕度觸痛,遇張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劇.腫痛處皮膚緊張發亮但多不發紅,表面捫之發熱但不化膿。腮腺管口(上頜第二臼齒相對的頰粘膜處)早期可見紅腫.有的患者頜下腺及舌下腺也被累及,頜下可摸到橢圓形腫物,舌下腺腫大時可見舌及頸部腫脹,并出現吞咽困難。腫脹可波及腮腺的周圍組織.上至顳部及顴骨.下達頜、頸部,甚至連及胸部.因而使面貌變形.不典型的病例可無腮腺腫脹,而以睪丸炎,腦膜炎等癥狀出現;也有僅見頜下腺或舌下腺腫脹者。 [診斷要點] ①根據流行情況和接觸史。 ②以耳垂為中心的腮腺非化膿性漫腫疼痛及腮腺管口紅腫。 ③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略有增加,淋巴球比例增大;血清及尿中淀粉酶與腮腺腫大的程度呈正比。 ④必要時進行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血,尿、唾液.腦脊液的病毒分離等檢查。 ⑤需要與化膿性腮腺炎(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及波動感,可從腮腺管口擠壓出膿液,白血球總數及中性增高)、頸部以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限于局部,邊界清楚,質地堅硬,壓痛明顯,可活動,血象增高),癥狀性腮腺腫大(常見于糖尿病。慢性肝病.營養不良等疾病以及服用碘化物、保太松、異丙腎上腺素等藥物后。特點是對稱性,無痛性腮腺腫大,質硬而不發紅)等鑒別, [病機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由外感風溫時毒,內動臟腑伏熱所致。熱毒壅阻少陽膽脈,郁而不散,結于腮頰,致腮頰腫脹疼痛,少陽和厥陰肝及心包相表里.肝主筋,與腎同源,與脾相連,其脈繞陰器,過胸脅。上頂巔,通眼目;心包代心受邪,故邪毒可表里相傳,涉睪入陰,累腎及脾,引起睪丸腫痛,卵巢發炎,頭痛項強、痙厥昏迷、耳聾,偏癱,腎炎水腫,腹痛、腹脹,腹瀉、心脈不整等并發病癥. [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本病為風溫時毒與臟腑伏熱壅結經脈所致,故其總體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在此基礎上,兼以疏風解表, 或兼以軟堅化痰,或觀其所變, 因證施治.隨證加減。 初起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全身不適,耳下輕微腫脹.脈象浮數,以衛表癥狀為主的 可用疏風清熱.解毒散表法主治, 方宜銀翹散加板藍根、大青葉各30克. 若腮腺漫腫脹痛已較明顯.惡寒消失,熱勢轉盛,舌質變紅,苔現薄黃,則去豆豉、薄荷、荊芥,加黃芩、黃連、龍膽草各10克,夏枯草30克,玄參15克, 以增清熱解毒之力, 兼以消腫散結。 若熱毒較盛,癥見壯熱,煩躁,頭痛,口渴.面赤,目紅.咽喉腫痛,腮頰及耳前耳后漫腫脹痛,面容變形,咀嚼困難.或兼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用普濟消毒飲(黃芩,黃連、連翹、玄參、板藍根、馬勃、牛蒡子、僵蠶、升麻、柴胡、陳皮、桔梗、甘草、薄荷)去柴胡、陳皮.薄荷,加生石膏50克,海藻、昆布各10克,夏枯草、銀花各20--30克。 原方中的升麻.吳瑭認為。升騰飛越太過之病,不當再用升。,主張去之,故此后用者較少,實則是一味良好的清熱解毒藥。不但《神農本草經》載其。解百毒”、。辟瘟疫瘴邪”,《傷寒論》、《金匱要略》也以其為主藥,用治咽痛喉腫唾膿血之病.筆者曾屢用以治療本病及咽喉腫痛,從未見有升騰太過之弊.故可放膽用之. 加減: 若大便秘結。可酌加大黃、玄明粉. 也有報道用夏枯草合劑(夏枯草、蒲公英、牛蒡,浙貝母、柴胡、赤芍、連翹、板藍根,生甘草) (見《廣東中醫》1960年第2期)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者。 注射劑:可用板藍根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一2次。 外治法:流行性腮腺炎的外治方法很多,有單方、草藥、驗方、成藥,可根據病情及條件選擇使用。如 ①用新鮮蚯蚓20條,白糖30克,拌在一起,不久化成水,以此涂腫處,一日數次。 ②鮮仙人掌剖開,以切面(或搗泥)外敷患處. ③鮮馬齒莧30克,搗如泥外敷. ④青黛醋調敷患處.干則易之。 ⑤黃柏粉10克,生石膏粉6克,米醋調成糊狀外敷,每日換藥一次。 ⑥如意金黃散(市售成藥)、青黛散(青黛、黃柏、石膏、滑石)醋調外敷. ⑦吳茱萸10克,胡黃連6克,生大黃5克,膽南星3克,共研細末.陳醋調成糊狀,敷兩足涌泉穴,以紗布包,每日換一次.連用2—3次. ⑧山葡萄根30克,研粉.用蜂蜜調敷患處。 ⑨其他如蒲公英.鴨跖草、水仙花根等,均可搗爛外敷。 針刺:主穴可取翳風、頰車、合谷,配穴可用曲池、陽陵泉。耳針可選雙側腮腺及睪丸反應點. 并發癥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并發癥最常見者為生殖系統受累。其中睪丸炎的發生率約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5"--"3595.多在腮腺腫大一周左右開始消退時發生.臨床表現是:突發高燒、寒戰.睪丸脹痛及觸痛,陰囊皮膚水腫,鞘膜腔積液。睪丸腫大多見于一側,兩側同時被累者較少。約30---'50Q6的患者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睪丸萎縮.卵巢炎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睪丸炎,約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9b。癥狀也 較輕,可有腰部酸痛,下腹部輕度按痛等。 其次為神經系統并發癥.較常見的是腦膜炎或腦膜腦炎.多見于兒童患者。癥狀輕重不一。發生時間多在腮腺腫大后一周內。臨床表現和腦脊液變化與其他病毒性腦炎或腦膜腦炎相同。預后大多良好。重者偶可死亡. 胰腺炎約發生于59b的成人患者,兒童少見。常發生于腮腺腫脹后三、四天至一周.以中上腹劇痛和觸痛為主要癥狀,伴嘔吐,發熱、腹脹、腹瀉或便秘. 其他并發癥尚可有腎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狀腺炎、胸腺炎、血小板減少、蕁麻疹等,均屬少見. 治療并發癥的原則是: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并發癥及其臨床表現,辨證論治。 睪丸炎.卵巢炎等生殖系統并發癥,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板藍根、赤芍.延胡、桃仁、川楝子,連翹、荔枝核等解毒清熱、活血散結之品。. 胰腺炎可用大柴胡湯加板藍根、連翹、馬齒莧、延胡、川棟子,腹痛、嘔吐甚者,加黃連、竹茹。 腦炎、腦膜腦炎出現邪毒內陷、內擾心神、熱甚動風的,可在普濟消毒飲或清瘟敗毒飲的基礎上加用羚羊角、鉤藤、菖蒲、郁金等熄風鎮痙開竅之品,嚴重的加服紫雪丹.至寶丹.其他并發癥, 如腎炎、心肌炎、乳腺炎等.也可在清熱解毒的原則下因證加減化裁。 流行性腮腺炎的預防措施是:早期隔離并積極治療患者;及時接受自動免疫接種:在流行區或發病季節,可每日用板藍根15--30克煎服,連用3--5天.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05.傳染性疾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