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麻黃18g 桂枝8g 炙甘草6g 杏仁9g 生姜9g 大棗lo枚 生石膏30g 上7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黃,減400ml,去上沫,再 下余藥,煮取600ml,溫服200ml。 藥物用量之比例:本方之用量比例嚴守仲師之意。重用麻黃 18g,為《金匱要略》、《傷寒論》中麻黃最重者,桂枝、甘草各 6g,三者之比為3:1:1。 (《金匱要略》中之越婢湯、大青龍 湯、越婢加半夏湯、越婢加術湯均為六兩)。 . 考麻黃湯與本方雖同為發汗峻劑,但用量比例及作用不同。 前者主治傷寒表實,其發汗方法針對性強,獨驅其實,故不用石 膏、生姜和大棗,且麻黃只用9g,桂枝6g,甘草3g。三者之比 為3 : 2;1.本方則主治表邪緊束力強,故用麻黃18g,然恐其 發汗之力不足,又用桂枝以助之,但桂枝對郁熱不宣之煩躁有 礙,只用6g,并加甘寒之生石膏為伍以緩之。因此,臨證應用 本方其方組用量比例,減少麻黃之量,桂枝量大于麻黃,則束表 之邪因麻黃之力不足而不能解,內郁之熱因桂枝之辛甘溫而加 重,后果不良。另本方證雖屬表寒里熱,但表寒偏重,故石膏之 量亦不宜過量,應慎之.因配伍嚴謹,臨證宜密切觀察,但求一 汗,中病即止。[金匱要略方義] (功效)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 主證:外感風寒,發熱,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舌紅苔白或 兼黃,脈浮緊。 副證: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喘咳而渴,喜熱飲。 (臨證加減) 1。大青龍湯在張仲景書中凡三見:《傷寒論》太陽病二見; 《金匱要略》“病溢飲”一見。前人多認為本方是由麻黃、桂枝二 湯組合而成,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如系麻桂二方組成,則其內容 當有芍藥而不應有石膏,今本方有石膏而無芍藥,可以證明無桂 枝湯存在;本方是麻黃湯和越婢湯組合而成,事實上本方既有麻 黃湯之作用,也具有越婢湯的作用,既可以發散表邪,也可以清 透里熱,既能治風寒濕邪之初感,又治大熱燥邪之初郁。 2。大青龍湯治療外感高熱病之要點:臨床多具良效,應用 時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①發熱惡寒,煩躁,無汗或微汗,口干 或渴,苔白或微黃,脈浮數等特征。②若惡寒重,無汗而口不甚 渴者,麻桂用量略大,而石膏用量宜小。③若惡寒輕,有微汗而 熱甚,口渴者,則石膏用量宜大,麻桂用量宜小。 3。大青龍湯合升降散化裁治療小兒高熱:本方用麻黃3— 6g,桂枝1一3g,杏仁、僵蠶各6—9g,生石膏15—30g(先 煎),六一散、懷山藥各9~15g,蟬衣4.5—6g,生大黃2—6g (后下),生姜1片.熱甚欲動風者加羚羊角粉0.3—0.6g(沖)。 水煎服,每日1劑。[江蘇中醫,1989,c9,:16~17] 4.大青龍湯治療暑熱無汗:藥用麻黃18g,杏仁15g,石膏 50g,桂枝、甘草各7g,生姜lOg,大棗6枚。暑熱無汗癥表現 為周身無汗,皮膚灼熱枯槁,身重體倦,煩躁不安,口渴飲冷, 尿頻,脈浮緊或浮緩,甚者心如火焚,欲臥濕地或投水中游浴。 [天津中醫,1988,(6):45] 5。大青龍湯控制哮喘發作:本組均為表寒肺熱的喘息型支 氣管炎發作期患者。用大青龍湯:麻黃、杏仁、桂枝各10— 15g,生石膏20~30g,大棗3—5枚,生姜3—5片,炙甘草6— 12g。每日1劑,水煎服。[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5,《s,;29~30] 6。從麻黃湯及其類方看中醫遣藥組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 通過分析麻黃湯及其類方三拗湯、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五 方的病因、病機、病位及藥物配伍關系、劑量,本文認為在遣藥 組方方面得到以下啟示:要辨證審因、依法立方,治病求本;要 明臟腑;要君臣佐使有序,藥物配伍精當,務使祛邪而不傷正。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8,(5):44~45] 7.本方去桂枝、杏仁。治腰部以上腫,面目水腫為甚,伴 有汗出惡風,微熱,口渴者,名越婢湯。險匱要略] 8.本方生姜易干姜,加人參。治中風,身體不能收持,口 不能言,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名續命湯。[古今錄驗] 9.本方去桂枝、杏仁、大棗,加防風、薄荷、荊芥、黃芩、 連翹、梔子、桔梗、大黃、芒硝、當歸、川芎、芍藥。治風熱壅 盛,表里三焦皆實之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眩暈,口苦口干, 咽喉不利,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苔黃膩,脈洪數或弦滑,名 防風通圣散。 10.本方去桂枝、杏仁、甘草,加淡豆豉、黃芩、黃柏、梔 子、細茶。治表實無汗,熱盛三焦,表里大熱之證。癥見壯熱無 汗,身體拘急,面紅目赤,鼻干口渴,煩躁不安,神昏譫語,鼻 衄,或發斑,脈滑數,名三黃石膏湯。 11。用豆豉、薄荷、荊芥代麻黃。用大力子、桔梗代杏仁, 用葦莖、雙花、連翹、竹葉代石膏,去桂枝、姜棗。治外感引動 伏氣,外邪未解,伏熱互動。癥見發熱無汗,或有汗不多,微惡 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名銀翹散。[溫病條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