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的苦惱喜歡逛家樂福的同學們可以松一口氣了。經歷了幾乎一整年的業績下滑,家樂福CEO喬治·普拉薩前段時間說,家樂福在中國的門店,終于不虧損了。 但人們仍對喬治“絕不退出中國市場”的誓言將信將疑。這個50年前就開創了大賣場業態的全球零售業第二大巨頭,似乎已經雄風不再:它在法國不敵Casino超市的挑戰頻頻裁員;它在中國的業績不復輝煌,銷售額持續下滑,三年關閉了6家門店。而在全球范圍內,家樂福也正可怕地呈現收縮的態勢:僅僅去年一年里,它就陸續退出了新加坡、希臘、哥倫比亞以及印尼、馬來西亞市場。而在更早一些時候,它已經退出了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瑞士、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泰國以及意大利南部。 就目前看來,家樂福的“逆全球化”,主要還是受制于高油價和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消費萎縮,是階段性的調整。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在經濟保持旺盛增長的巴西,家樂福仍維持了相當高的利潤率,而且家樂福把賣掉哥倫比亞業務獲得的現金,轉手就投到了方興未艾的阿根廷市場。 在某種程度上,跨國零售業的生意有點像央行的“一攬子貨幣”——趨利避害,從籃子里拿出一些雞蛋,再放進另一些。事實上,出于經濟景氣的考慮,美國沃爾瑪、英國樂購等大型連鎖超市乃至7-11、全家這樣的小型賣場,都在中國乃至全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收縮和調整。 這當然是全球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不過,家樂福仍有一些自身的原因不可忽視,比如股權結構和董事會以及CEO的動蕩,比如“家樂福星球”等高端化的嘗試失敗,此外還有坐視Casino在法國本土市場形成壓倒性壟斷等。 在中國,緊張的供貨商關系,連續不斷的丑聞,以及迅猛上漲的人力、地租成本,也讓家樂福曾經在1990和2000年代一度創造過的驚人單店銷售額不復再現,在很多區域市場,家樂福都敗給了其他跨國連鎖,尤其是來自臺灣的大潤發,甚至是中國本土的連鎖超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家樂福的挑戰者們,所面臨的局面,也是一個殊死廝殺的藍海市場,同家樂福并無二致。至少在目前,網絡零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影響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拋開這些細枝末節,一個更加終極的問題是,家樂福首創的“大賣場”零售業,究竟還適不適合這個時代? 首先,至少在中國之外的東亞及東南亞市場,以“郊區化大賣場”起家的家樂福都面臨著幾乎同樣的一個問題,即人口高度密集、住房緊張以及對食物新鮮度的要求較高,導致主婦們更傾向于多頻次小批量的“地鐵沿線購物”,而這反過來又造就了星羅棋布的便利店和強勢的批發商,抵消了大賣場的價格和商品優勢。 其次,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仍然對大賣場模式保持著警惕。這一方面來自傳統商業財團的阻力,正如《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一書中所說,“卡特爾,到處都是卡特爾”(一種類似歐佩克的價格壟斷組織),另一方面則源于對大賣場模式的懷疑——“商業達爾文主義”能拉動經濟和就業,但同時也摧毀它們。事實上,這也是家樂福和沃爾瑪退出日韓市場的關鍵因素。 另外,隨著大賣場的全球化進程,零售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查爾斯·費什曼在《被沃爾瑪吞并的世界》一文中曾發問說,“永遠追求低價”的沃爾瑪,無止境的價格大戰,將把世界帶向何方?這就是答案。在微利時代,現金流成為企業的生死線,商業資本的重要性讓位于金融資本,資本管理能力替代供應鏈管理能力成為關鍵詞,“大賣場”的生意模式已經改變——家樂福這兩年遭遇的最大困難,以及變賣家業的理由,即來自資金周轉。 這也是家樂福希望分拆房地產業務的目的所在,即真正的利潤來自房地產,零售賣場只是令房地產升值的手段——正如麥當勞的發展模式那樣。這的確是很高明的決策,但來自家樂福創始人家族的阻撓可能令這一希望泡湯。而在中國市場,這也完全不是什么令人興奮的消息,眾所周知,麥當勞在華并沒有靠房地產賺錢,而真正在房地產吃螃蟹的樂購房地產部門,已經因業績不佳在去年中解散。 |
|
來自: 春風先生 > 《康師傅斗家樂?!?/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