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的歷史淵源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幫日本,又稱扶桑,早在2000年以前,兩國人民就有交往。文化發達的漢朝,就將漢文化傳播給“大漢國東二萬余里的扶桑”。進入唐朝,日本國派出多位學者、使者、僧人到中國留學,出現過眾多文化交流的使者。像鑒真、阿倍中麻呂等。特別是中國養蠶、織絹、醫學、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傳入日本后,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14-16世紀時,日本海盜就侵襲中國沿海,中日關系開始蒙上陰影。 19世紀中葉,中國與日本的封建制度同時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沖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壓在日本頭上,日本受到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的威脅。 1868年日本開始改革,破除封建制度,這一明治維新運動使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一切向歐洲文化、經濟、科學、政治、軍事學習,改變了日本的建國進程與方向。同時也加入了西方列強侵略他國的行列。從此,破壞了自漢、唐以來植根于中日人民之間的友誼。 1870年,日本明治政府外務權少丞騰厚義質、外務權大丞柳源前光,來中國企盼訂立通商協約。 1871年7月,明治政府欽差全權大臣伊宗成趕到天津談判,用西方人壓迫日本的方式,列諸條件欲簽訂不平等中日條約,企圖在中國取得特權被中國清政府拒絕!經過再次談判,在9月13日才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中日通商章程>平等條約。從此,日本對中國不滿。 1872年5月又派使者柳源前光到中國強求按西方模式修改去年7月簽訂的兩條約,被中國清政府拒絕。 不久,琉球王國與臺灣高山族人發生流血沖突,日本利用這一事件對臺灣發動戰爭,這樣簽訂不到一年的<中日修好條規>就被日方撕毀! 所謂琉球王國是太平洋上與日本近鄰的小國,1871年12月18日,琉球王國的船被狂風吹飄到臺灣,高山族人誤認為是兵船而發生沖突,死亡54人。清政府得知后,以安撫琉球人的方式和平解決了,琉球王國表示接受。 1874年2月10日是,日本對中國閩、浙總督發出外交照會,聲稱中國政府沒有對高山族人處治,日本要代為懲罰。于是5月22日,日本軍隊在臺灣瑯橋登陸,日本侵臺戰爭爆發了。由于受到高山族人堅決反擊,日本增兵13批達3700人左右,日本連續戰爭內外交困。 6月,日本首任駐華公使柳源前光到華任職,,周旋和平解決沖突。 9月5日,清政府官員李鴻章奉命提出補貼日本官兵的方式。10月31日中日簽訂<北京條約>,史又稱<臺事條約>。賠償日本50萬兩的銀請日軍從臺灣撤軍。 日本從臺灣體面退軍,助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1879年4月4日,日本侵吞了琉球王國,改名為沖繩縣,日本的國界擴大了。 由朝鮮問題引發的悲壯的甲午戰爭 光緒二十年,是中國農歷甲午年,也就是1894年,好戰的日本設圈套,耍陰謀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史學家們稱之為甲午戰爭。 1894年1月,被壓迫的朝鮮農民發動起義,朝鮮政府兵力有限,請求清朝出兵鎮壓。正在清政府遲疑不決之時,日本慫恿清政府出兵朝鮮。清政府并不知道日本在為出兵尋找藉口。 1894年6月,從中國趕來的2000余官兵,進抵朝鮮首府漢城西南牙山縣。而同時,日本8000余海軍在仁川登陸,突襲攻占漢城。 7月23日,日軍攻占朝鮮王宮后,用剌刀逼著成立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日軍用槍逼住大院君廢除朝中友好條約,并稱朝鮮政府授權日軍,趕走朝鮮境內的中國軍隊。日本人開始操縱朝鮮王府了。 同時,1000余中國官兵乘“高升”號兵船增援駐朝部隊,日艦隊在牙山口外半島襲擊高升號,使中國700余官兵遇難,兵船被擊沉。激戰之時,漢城日軍奔襲牙山清軍防區。 29日,中日雙方在成歡再戰,敵強我弱,清軍戰敗,葉志超將軍只好率余部轉戰平壤。 8月1日,中國與日本同時向對方宣戰。 9月14日,經過充分準備的日軍數倍于中國軍隊,兵臨平壤城下。 15日是,日軍多路縱隊沖擊,清軍雖作拼死廝殺,北路主將陣亡,玄武門陣地失守。是夜,葉將軍下令突圍。 9月下旬,葉將軍率余部渡過鴨綠江回國?!?/SPAN> 然而,黃海大戰爆發了。 9月16日,中國北洋艦隊得報,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右亨來襲。 17日午后,中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得報,大東溝洋面日艦12艛列一字豎列隊出現。中國艦隊10艛戰艦,是護送陸軍增援朝鮮戰區返航的,丁汝昌將軍立令迎戰。激戰中丁將軍旗艦重傷,“致遠”號戰艦管帶鄧世昌,見“定遠”號旗艦帥旗打掉,忙指揮“致遠”艦直搗日軍艦隊,給敵重創后,“致遠”號也重傷彈盡。鄧將軍命艦直撞日艦“吉野”號,但被敵魚雷擊中,官兵壯烈海底。日也潰逃了。歷時5個小時的海戰創造了世界海戰之最。 此役后,李鴻章向政府夸大海軍的損失,將艦隊作為個人的軍事實力保存,命令北洋艦隊進駐威海軍港不得出戰。于是日本控制了黃海水域。 朝鮮與黃海戰役后,日第一軍于10月下旬分兩路越過鴨綠江向遼東進軍。不久攻占九連城。當日軍 企盼快速攻占遼陽、沈陽被擊退后,12月中旬集中優勢兵力攻占海城。 日第二軍從10月下旬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后,又偷襲全洲成功。11月清軍主戰派將領徐邦道血染大連灣,作出巨大犧牲后陣地失守。 11月下旬,清軍精心修建15年的旅順被日軍攻占。整個旅順,被日軍殺得只剩36個人,在挖坑掩埋死尸了。 1895年1月山東半島榮城灣,日第二軍在這里登陸,并偷襲中國大型海軍基地威海衛的背后。 2月初,中國拱衛海軍基地的南北炮臺被日軍占領,日軍封鎖了中國海軍艦隊的出口。盡管駐守劉公島的中國軍隊與日軍炮戰十多日,擊退敵八次進攻,擊沉敵艦7艘,但中國戰艦傷亡頗大。 2月11日,面臨艦隊巨大的傷亡,丁汝昌將軍與總兵張文宣將軍自殺殉國。 2月12日北洋海軍經過再次拼殺,全軍覆滅。 1895年3月,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陪同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求和。 4月17日,經過外交周旋,科士達也為了美國在中國的利益,李鴻章在馬關春帆樓與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規定: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朝鮮的一切權力,割讓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及周邊島嶼給日本。賠償日軍軍費2億兩白銀,日本可在中國各個通商口岸建立工業基地,并將沙市、重慶、蘇州、杭州作為日本商埠。 1895年11月,俄、德、法三國在遼東半島的利益受到日本分割,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乘機向中國勒索3000萬兩白銀。 臺灣,將士血染海島 <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中國舉國上下反對。中國報紙抨擊:“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5月未,日本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率領的近衛師團從沖繩縣中城灣出發,進抵臺灣基隆海面,并分數路向臺灣諸港進擊。 6月初,基隆、臺北被日軍攻占。這時由吳湯興、徐驤率領的義軍給了日軍沉重打擊。 6月28日,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統領防軍、民義軍與日軍血戰,大陸給劉將軍物資與精神支持。 6月中旬,日東路軍攻占大科坎,西路攻民義軍根據地大湖口,下旬日軍攻占新竹,7月上旬義民軍反攻新竹失利。不久,吳湯興戰死,日軍北白川能久中將與山根信戍少將也被擊成重傷不久喪命。從此,日軍占領臺灣達半個世紀之久。 黑土地上,日俄爭奪戰 19世紀未,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之時,北方農民組織了反對帝國的義和團。于是緒帝國主義又都督促清政府舉兵鎮壓。 1900年5-6月間,英、法、美、德、意、俄、奧、日八國組成聯軍鎮壓義和團、其中日軍最殘毒! 8月,八國聯軍乘機攻占北京,然后占領山海關、娘子關、保定、張家口等地。 1901年9月7日是,清政府在11國逼迫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 條約>,其中規定,中國同意英、法、美、德、意、俄、奧、日、比、荷、西在中國駐軍,日本駐軍為400人,但日本為擴張,悄悄增加部隊。 按照戰前劃分,中國東北三省為俄軍占領,這妨礙了日本擴張的野心,1904年2月,日本偷襲駐旅順的俄軍艦隊,2月10日對俄宣戰。 日、俄為爭奪中國東三省的權宜展開血戰之時,日本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腐敗的清政府將遼河以東地區讓給日俄作為戰區,人民生命財產遭到巨大犧牲。 1905年8月,日俄戰爭停戰議和。 9月5日是,日俄代表背著中國,在美國的樸次茅斯城,簽訂分割中國東北勢力范圍的<樸次茅斯和約>。而根據本條約,俄國將霸占中國的庫頁島南半部及周邊島嶼割讓給日本,并將旅順、大連及周邊陸、海區租借給日本將長春到大連的鐵路及相關特權轉讓給日本,應日本的要求,俄國承認朝鮮是日本的保護國。在日俄的逼迫下,中國承認這個條約,同時于12月份又與日簽訂<中國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從俄國手中得到了中國東北南部全部特權。 1906年6月7日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有一個半師團官兵,日本在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作準備。 <二十一條>與日本是什么貨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給日本在中國爭權奪利提供了良機,因為西方列強在忙于戰爭。8月23日,已向德宣戰的日本,對德國在膠洲灣租借的青島駐軍展開封鎖,聲稱進攻青島的德軍而進軍山東。 11月7日是,2萬余日軍擊敗青島德軍,奪取青島。早在10月6日已攻占濟南車站,德軍投降后,中國境內戰爭結束,中國要求日本撤軍。1915年1月7日又宣告中國戰區無戰事。日本不但不退出山東,還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日華條約>,由于分五部分二十一條,簡稱21條,其綱領就是將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舉國公議為奇恥大辱。 1919年,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要求取消21條,歸還山東,取消外國在中國的特權,西方列強操縱的和會,卻讓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移交給日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舉行盛大游行,“廢除21條”。 日本,在中國干了些什么 日本內閣的所謂“東方會議”,是1927年6月27日到7月7日才結束,這是個分割中國,將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的會議。不但如此,還要將滿蒙脫離中國,建立由日本統治的獨立王國,史稱“田中奏摺”。 早在5月,中國北伐軍攻入山東時,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調3000官兵在青島登陸。7月一度占領濟南,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北伐軍只好撤離山東戰區。 1928年,北伐軍直指山東,日軍又借口保護日僑出兵,并攻占濟南西城門外商埠區構筑工事,在中國的土地上劃定三個警戒區,冷槍射殺中國人。 5月3日上午9時,日軍師團長福田彥助指揮四個大隊,突襲中國北伐軍第40軍3師7團的兩個營防區,北伐軍電臺被炸,官兵傷亡殆盡。日軍扣押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黃郛,新任駐山東外交特使蔡公時及隨行16人被殺害。 5月4日,北伐軍總司令蔣中正下令部隊撤出濟南。 8日,日軍全線攻擊濟南城,中國守軍李延年、鄧殷藩兩團官兵血戰給敵重創后,才奉命撤出。 5月11日濟南被日軍攻占,日軍用鐵絲將中國傷兵與百姓穿肉骨連成一片,殺害達6200余眾,傷近2000人,這就是史稱“5.3”慘案。 1929年3月28日,無能的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中日濟南協議,規定兩個月內日軍撤出濟南,實際協議是一紙空文。 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民記下了又一筆血海深仇! 日軍炸死中國東北軍首領 中國東北軍首領張作霖,1927年6月進抵北京,組建安國軍政府,自任陸海軍大元帥并與美、英等國縱橫聯絡,引進資金修建鐵路。與此同時,日本也向他提出在東北修鐵路,張大帥對日本修路、開礦、租地要求拖而不荅。日人恨之! 1928年5月中,日本駐哈爾濱武官竹下義晴少佐,奉關東軍司令村崗長太郎命令,赴京剌殺張作霖,但無機下手,于是崗村崗長太郎命令第20工兵聯隊,選點炸張作霖回沈陽的火車,謀殺計劃立報關東軍司令與參謀長齊騰恒。 1928年6月4日晨5時30分,皇姑屯南滿吊橋處被炸,張作霖從京城回沈陽的專列被炸毀,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炸死,重傷的張作霖也于9時30分去世。 6月20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宣告繼任奉天督辦,面對日本人逼迫讓出東三省的惡勢,張學良堅決反對,并密電南京國民政府與日人交涉的情況,在取得國民政府信任的同時,美、法、英等西方國家也表示同情。 1928年12月29日,在中國南北分割的情況下,日本人企圖占領東北,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統一領導,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通電,任命張學良為中國國民政府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這樣,與國民政府取得形式的統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