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田合祿:《醫易運氣學解秘》
《內經》天文體系
《內經》中記載著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如宇宙理論,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星等。
一、中國古代宇宙理論--------天圓地方說
北宋沈括在他的《渾儀議》中引用《內經》中的一段話:“立于午而面子,立于子而面午,至于自卯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立于卯而負酉,立于酉而負卯,至于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則皆曰南面”。在平面上表示方向,上為南,下為北,面南就是面上,上為天;面北就是面下,下為地。所謂“面子”,“面午”,“望酉”,“望卯”實際上就是面向于子午卯酉圈內,所謂“負酉”,“負卯”,“望南”,“望北”實際上就是面向于子午卯酉圈外。外為天為圓,內為地為方。
《呂氏春秋·圜道》說:“天道圓,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這種天圓地方說,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觀。面向于內,就是面向于地和年向于北,故“皆曰北面”。面向于外,就是面向于天和面向于南,故“皆曰南面”。《內經》的南北政說即源于此。因天寒地熱,故“面北”曰南政,“年南”曰北政。天道圓,一半支地上,一半在地下,故六氣有司天和在泉之分。地道方,故五運有地理東西南北中五方。若以五運言南北政,面向于內為中央,屬土,故玉冰,張景岳等人以土運為南政,其余四運為北政。但南政是面北,不是面南,北政是面南,不是面北。
“天圓地方”是古人對天和地觀察直覺印象的概括。金祖孟說“這里,‘地方’在字面上是‘大地是一個四方形’的意思,實際上是‘大地是一個平面’的意思。這是因為大地的直覺印象,只能是平的,而不能是方的;大地沒有任何渠道可以在人們的頭腦中產生‘大地是一個四方形’的印象”。
金祖孟認為,天圓地平是渾天說的一個內容。他在討論《呂氏春秋》宇宙觀時說,《有始》篇中的“八風”“九野”說法是渾天說的內容。由此而言,《內經》中的“八風”
“九野”說,也應是渾天說。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于枝葉也。......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大氣舉之也。”“寒暑六人,故令虛而生化也。”大地在“太虛”之中,“大氣舉之”。懸浮在“太虛”中的日月星辰之圍繞大地作周天運動,導致陰陽晝夜寒暑之變,萬物由之而生而化。由“日月周旋”運動說明天是圓的。由“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看,地是平的,因平能置物。這正是渾天說的內容。渾天說以觀測者為中心,符合《內經》觀點。
二、太陽運動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天運當以日光明”。這說明太陽是天體運動的主宰者。研究人體科學,首先必須研究太陽運動對人體的影響。因此,研究太陽運動規律就成了首頁任務。
1、太陽周日視運動
人們每天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運動,就是太陽的周日視運動。實際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其運動軌跡是赤道。《內經》以太陽連續兩次平旦的時間間隔為一日。如《靈樞·衛氣行》說:“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據《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旦是天地與人體“陰氣未動,陽氣未散”之時。那么“平旦”在何時辰呢?王冰注:“常起于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平明,《聯綿字典》:“猶平旦也”。
《內經》將一日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標記之。如《靈樞·衛氣行》說:“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此以子午線分夜半與日中之陰陽,以卯酉線分晝夜之陰陽。以每日太陽中午的時刻為午正,每一時辰約合今日二小時。
一日劃分為十二時辰,二個時辰為一氣,則合成六位,成為一日六氣劃分法。
《內經》還用漏壺計量時間,將一日分為一百刻。即太陽日行一周,經歷周天二十八宿,歷時一百刻。一回歸年365日25刻,每年余25刻,四年盈一白刻而滿一日。《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每年六氣為六步,四年二十四步為一紀積百刻成日。
《內經》又根據每日地球自轉一周所受太陽光強弱的不同,幾陰陽的消長盛衰將一日劃分為四個時段和五個時段。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靈樞·營衛生會》說:“夜半為陰隴.......平旦陰盡......日中陽隴......日入陽盡......”。而《素問·臟氣法時論》將一日分為平旦,日中,日映,下脯,夜半五段。次分法以應五運。
太陽周日視運動,每天從東方升起,經過南方,到西方落下,這東,南,西是地球北半球人們觀察得到的方位,此處還有一個觀察不到的“北方”。在平面上表示時就是左為東,上為南,右為西,下為北。加十二時辰,為日出之卯,日入在酉,日中在午,夜半在子。這是一幅天圓圖。
![]()
從日出到日入為晝為陽,從日入到日出為夜為陰,即卯酉連線將太陽周日視運動的軌道一分為二,晝為陽為明,夜為陰為暗。這是以晝夜明暗把太陽周日視運動的圓道分為陰陽兩部份。
又從夜半最冷時到日中最熱時,氣溫由低到高為陽,從日中最熱時到夜半最冷時,氣溫由高到低為陰,即子午連線又將太陽周日視運行圓道分為陰陽兩部份。
這種以子午線和卯酉線的分法,見載于《靈樞·衛氣行》:“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陽,陽為晝,陰為夜。”這樣,子午線和卯酉線就是地平的坐標線,將太陽周日視運動的圓道分為四部分,即一日之四時,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即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故《系辭傳》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只有明白太陽周日運行的“晝夜之道”,才能達到“通知”的境界。
太陽一出一沒謂之一日,一日是制定歷法的最基本單位。
2、太陽周年視運動
人們看到太陽南北往來的回歸運動,就是太陽周年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其運動軌跡稱黃道。地球在繞太陽公轉中,地球上的不同位置與太陽發生位移變化,由于地面受日照有直射斜射的差異,就形成一年中寒暑溫涼移易的司機變動。因此,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節律主要體現為寒來暑往的四時變化。
從一年看,同樣有一個晝夜陰陽的問題。因為,從春分到秋分,每天都是白天長于黑夜,即光明多于黑暗為陽。從秋分到春分,每天都是黑夜長于白天,即黑暗多于光明為陰。
又一年中,冬至白天最短夜最長,從冬至到夏至白天漸長黑夜漸短為陽。夏至白天最長夜最短,從夏至到冬至白天漸短夜漸長為陰。這樣,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就將太陽周年視運動的黃道一分為四時,即四象。就是說,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和太陽的周日視運動一樣有四象之分。
《周髀算經》對太陽周年視運動的描述是這樣:“冬至.......日出巽而入坤,見日光少。夏至......日出艮而入乾,見日光多。
冬至晝極短,日出辰而入申,陽照三,不復九。夏至晝極長,日出寅而入戌,陽照九,不復三。”
冬至日出辰而入申,說明辰申連線中南回歸線。夏至日出寅而入戌,說明寅戌連線中北回歸線。是天之陰------冬至點對應地之陽-------南回歸線,天之陽------夏至點對應地之陰-----北回歸線。據此繪圖如下:
![]()
此圖的最大特點是:第一,它表示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并把太陽視周年運動軌跡,采用幾何圖式表示在地面上,而不表示于天空。第二,表示出天地陰陽的對應關系。
有說冬至日出巽而入坤,夏至日出艮而入乾。結合前圖可以繪出下面兩幅十分重要的圖。有太陽在南北回歸線間的往返運動得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圖是方的。
![[轉載]田合祿:《黃帝內經》中的天文學知識](http://img.ph.126.net/F1zK14twuHO2swfNlF1arQ==/1325747140324452832.jpg)
請注意,巽為冬至日出點,乾為夏至日入點,甲圖中,辰戌為太陽,乙圖中,巳亥為厥陰。古人以冬至為制定歷法的始點,故《素問》六氣有時以太陽為六氣之始右旋,有時以厥陰為六氣之始左旋。辰與巳相差三十度。這正是天地之氣相差的度數。《周易·革卦》說“巳,日乃孚”“君子以治歷明時。”現將甲圖乙圖合為一圖如下:
![[轉載]田合祿:《黃帝內經》中的天文學知識](http://img.ph.126.net/JryWYwjITByTzo1nRTQ8sQ==/1325747140324452833.jpg)
我認為圖2~4中的子午卯酉是真地平坐標系,表示地平空間的五方特征,子北,午南,卯東,酉西;辰戌丑未是赤道作弊系,表示地氣,故《內經》稱辰戌丑未皆屬五行之土;巳亥寅申是黃道坐標系,表示天氣;巳亥之上,厥陰風氣主之,寅申之上,少陽相火主之。而風字有兩種主要含義:第一,風是太陽的使者,無孔不入,傳送太陽的信息與能量;第二風隨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而有八風之別,寒熱溫涼之分;《說卦傳》說“離為火為日”,火勢日的代表,故巳亥寅申所主之天氣,實乃太陽之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凡十一藏”皆取決于少陽膽,膽經的募穴取名日月,膽字從日,即寅申少陽有日之義。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天運當以日光明......”以上所述就是《內經》用來觀測天體視運動的參考系統(見圖2~5).這就是我們說的三極之道,真地平坐標系為人道。
在真地平坐標中,古人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合五行來標度地平方位,即以地平圈北點為子,然后按十二地支次序將地平圈等分為十二個方位,表示地氣隨經度而異。“這十二方位并沒有連接度量的性質,因為它所注重的,不是天體位移的空間大小,而是由天體運動引起的天地空間特征的變化,連續度量解決不了這一問題。在線的物理學中,空間的特性即場的特性,用場方程來表述。《內經》則通過干支與陰陽五行相配,來表達著天體相對運動中,天地空間特性的變化。這樣的形式雖然很樸素,但在對空間場的性質的認識上,即同樣達到了一定深度。”我國古代天文學所用地平坐標表示地平經度,沒有緯度,主要用于天體出沒方位的測量。如《周髀算經》所載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戌。
![[轉載]田合祿:《黃帝內經》中的天文學知識](http://img.ph.126.net/mDgzkRhK_3JH3K13LdavEw==/1325747140324452834.jpg)
《內經》真地平坐標系,主要用于兩種古老的觀象授時系統。一種是將天球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恒星劃分為四象,在黃昏時觀察升到南方中天的是哪一宿,來確定一年之中的四季,入《尚書·堯典》所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警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春......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這段文字,就記載了上古時代的羲和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黃昏,觀察張,心,虛,昴四仲中星上中天于南方午位,以確定四季仲月的情況。古人觀測二十八宿的目的的不僅僅是用來定四季,主要是用來觀察日月五星的運行。如《論衡》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另一種是用來觀察北恒星顯圈內終年不落運轉不息的北斗星,視其所指地平方位,來確定一日之中的十二時辰,一年之中的十二月,謂之“斗健”。
天體的地平高度,隨著周日視運動而變化,其變化軌道與天赤道平行,稱之為周日平行圈。地球上兩極與赤道之間的中緯度地帶,天軸與地平成一傾角A,天赤道和天體周日平行圈也和地平成一傾角90度----A。則天赤道與地平五方之位有一定的映射關系,故每一地支都相應代表一定的地平方位。順理而言,黃道也應在地平五方位上有一定的映射位置,反之,地平經圈上的十二支區劃,也可映射到黃道上去。因此我認為,辰戌丑未是天赤道在地平方位上的映射,代表赤道坐標系;巳亥寅申是黃道周地平方位上的映射,代表黃道坐標系。赤道上的點也可以映射到黃道上。
太陽的東升西落周日黃道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即赤道的左旋順時針方向運動,它同時帶動整個天球的運轉。太陽的周日視運動逐日一度的中天空中移動著,它是一種左旋螺旋式的運動。而太陽的周年黃道視運動卻是右旋的逆時針方向運動,實際上是地球的公轉運動,它是一種右旋螺旋式運動。這就是說,太陽黃道視運動,可以分為周日和周年兩種,但二者的運動方向卻完全相反,是一種雙螺旋運動。中國天文學與中醫學陳之“天氣右行”,“上者右行”與“地氣左行”,“下者左行”。按順時針方向運動的周日黃道視運動稱“地氣左行”,按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周年黃道視運動稱“天氣右行”。
太陽的這種左旋和右旋運動,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現象。入現代動物機體蛋白質水解后可以產生二十多種氨基酸,稱為蛋白氨基酸,均為逆時針方向右旋體結構。當動物死后,有機體在自然條件作用下,氨基酸右旋體結構卻慢慢地向順時針方向左旋體轉化。這說明動物體在活著時體內產生的右旋體氨基酸,而當死亡后就會逐漸轉化為左旋體氨基酸。氨基酸是一切動物體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右旋體氨基酸就是動物體生命的基礎。再如植物體內所含淀粉,都是以逆時針方向右旋糖為單位連在一起的。所有的淀粉,只有右旋糖鏈長度的不同和排列組合的不同。右旋糖是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大量生成的。植物死后,中酶的作用下轉化為順時針方向的左旋糖。這說明淀粉是一切植物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右旋糖則是淀粉的基本單位。由此可見,右旋糖的產生是植物生命存在的基礎,右旋糖的減少使植物生命走向死亡。而左旋糖的生產過程,就是植物走向死亡的過程。
這就是說,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一切生物都受著天體運動左旋和右旋的影響,“天氣右旋”運動主宰著一切生物的生長,“地氣左旋”運動主宰著一切生物的死亡。因為天氣為陽,陽主生,地氣為陰,陰主死。《內經》認為,萬物的生長壯老死過程,皆取決于太陽的右旋與左旋視運動。
從上述可知,生物的生命運動規律,有生必有死,生與死是生命現象的統一體。故《系辭》說“是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這就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有生必有死,有正向必有反向,正反兩向運動共同組成一個運動的周期規律。這就是五運六氣周期循環運動的奧秘。如十天干年中有五年與五年的正反運動周期,十二地支年中有六年和六年的正反運動周期,甲子六十年中有三十年與三十年的正反運動周期。
圖2~4中辰為冬至日出點,即把太陽視周年運動軌跡標示在地面上,表示地氣。巳為太陽運行在黃道上的冬至點,表示天氣。辰與巳相差三十度,這正是天地之氣相差的度數。地球自西而東逆時針方向的自旋轉,即按辰卯寅丑子亥方向旋轉,表示地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闡述六氣布政的次序是先太陽辰戌之紀,次陽明卯酉之紀,次少陽寅申之紀,次太陰丑未之紀,次少陰子午之紀,終厥陰巳亥之紀。受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反向的自轉的影響,會使大氣產生順時針反向的旋轉,即按巳午向,表示天氣,所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闡述六氣“十二變”的次序是厥陰,次少陰,次少陽,次陽明,終太陽。地球的自轉會使氣流獲得逆時針反向的運動,即自西向東的運動,并將地面上大量的暖濕空氣沿逆時針方向向內盤吸引,然后上升到高空,北那里的冷空氣所包圍,形成積雨云,會形成雷雨。雨后天晴,地面水分受太陽光熱作用而蒸發,地面暖濕氣流又形成新的低氣壓中心,產生新的降雨。這一過程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而旱災,澇災就是在這天氣和地氣的復雜運動中形成的。
圖2-3甲圖的辰戌為太陽寒水,丑未為太陰濕土。乙圖的巳亥為厥陰風木,寅申為少陽相火。這辰巳,丑寅,未申,戌亥四點,是天道規律的特殊點,即黃道上的冬至點,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是宇宙的生命節律,這生物鐘主宰著萬物的生死。太陽之水,太陰之土,厥陰之風,少陽之火,這土,水,風,火不正是佛家昌言的四大嗎?水唯土用,火唯風用。水性炎上。水火既濟而物生。所以佛家認為地,水,風,火是廣大,能夠產生出一切事物的道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看來其說是有天文背景的。在六氣中,辰戌太陽與丑未太陰互為司天在泉,巳亥厥陰與寅申少陽互為司天在泉,子午陰與卯酉陽明互為司天在泉。
圖2-3中的生命規律,《周髀算經》已有論述,謂“冬至之日......成物盡死。夏至之日,去北極十一萬九千里,是以知極下不生萬物。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此陽彰陰微,故萬物不死,五谷一歲再熟。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
從圖2-3可以看出,巽,艮,乾,坤四點就是太陽運行的時間節律和宇宙的生物鐘,巽位黃道冬至點,乾位黃道夏至點,艮位黃道春分點,坤位黃道秋分點。
前文闡述時,地氣是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天氣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分而言之,地氣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生物鐘是圖2-3甲圖中的辰,丑,戌,未四點,天氣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生物鐘是圖2-3乙圖中的巳,申,亥,寅四點。
綜合上述可知,圖2-3和圖2-4有多層次的含義:第一,從天圓地方說,圖2-4為天圓圖,圖2-3為地方圖。圖2-3地方甲圖對應太陽周年視運動右旋的黃道圓。圖2-3地方乙圖對應太陽周日視運動左旋的黃道圓。《內經》以太陽連續兩次平旦的時間間隔為一日。如《靈樞·衛氣行》說:“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平旦為日出的時候。王冰說:“常起于平明寅初一刻,艮中之南也”。平明,《連綿字典》:“猶平旦也。”由圖2-4可以看出,寅是在艮之南。《內經》以日出寅為一日之始,其實是取春分點晝夜平分時的平旦時間為準。因為太陽的春分點在寅位。對應立春。故寅申足少陽膽經之膽字從旦。旦,日出之象。
第二,在地方圖2-3中,甲圖表示赤道坐標系,表示地氣;乙圖表示黃道坐標系,表示天氣;而子午卯酉則表示地平坐標系,表示五方化生之人氣。
第三,圖2-3乙圖寅巳申亥順時針左旋代表一日的生物鐘節律或天氣的生物鐘節律;甲圖丑戌未辰逆時針右旋代表一年的生物鐘節律或地氣的生物鐘節律。
第四,太陽視運動左右旋雙螺旋運動時動物植物——生物生命運動的基本形式。
第五,在天圓圖2-4中,子表示天氣始點冬至節,丑表示地氣始點大寒節,寅表示人氣始點雨水節。
眾所周知,太陽還有一種黑子活動周期。有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創造智慧是太陽孕育成的。有列寧格勒的科學家馬克思莫夫和扎夫季奇證實這一發現。他們先從百科全書摘錄近400年來的名人誕生年代,然后編制成圖表,從中清楚的看到,科學,藝術,文學,政治方面天才人物的出現呈現一種周期性。比如在400年中有過18次杰出人物誕生高峰,兩次高峰之間平均間隔22.7年,即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內經》以真地平坐標系作為主要參考系,并使赤道,黃道坐標系與之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目的是以人類生存的真地平空間為中心,觀測各種天體相對于他的視運動,以及對真地平空間特性的影響。《內經》中的天象,是非慣性參考系下的天象。由于日月星辰在各種天文節點上的相變,會引起氣候物候及五臟陰陽的突變,《內經》廣泛地應用了五行——六氣——十天干——十二地支等多種節點系統,來標度各種坐標系,考察各種天文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影響。因此,《內經》的坐標系,堪稱為‘醫學天文參考系’”。
3、朔望月周期
人們看到的月相晦朔弦望循環運動,就是朔望月周期。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記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月廓滿則血氣實......月廓空則肌肉減......”《靈樞·歲露論》說:“月滿則海水西盛......月廓空則海水東盛。”這里的“月始生”“月廓滿”“月廓空”,就是指月相的變化。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表現為與太陽同氣落時,地球上見不到月光,為一月之始,稱朔。當月球與地球的聯線成直角時,地球上見到半月,稱弦。當地球運行到太陽月球之間,地球上的人見到滿月時,稱望。回復到周期的最后一天稱晦。月相由朔而弦,而望,而弦,而晦的整個周期,稱太陰月。
《內經》闡述朔望月,只重視“月有大小”的月相變化,而無精確的陰歷日期。不過在針刺療法時用到了較精確的朔望月陰歷日期。如《素問·繆刺論》說:“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勝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勝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現據《靈樞·歲露論》,《素問·八正神明論》,《素問·繆刺論》,《素問·刺腰痛論》,將月相變化周期同傳世農歷日期對照列表于下:
![[轉載]田合祿:《黃帝內經》中的天文學知識](http://img.ph.126.net/z4Q_zHGAkqKCWGTLjcde7A==/1325747140324452835.jpg)
一個朔望月長約29.5305天。《內經》還提到了月分大小,積氣余而盈閏與日月食的問題。
另外《靈樞·歲露論》,《靈樞·九針論》,《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等篇還多次提出朔出朔日的問題。朔日指朔望月的初一日。正月朔日一般在立春節前后。古人為什么重視朔日呢?這可能是因為“一個歷法什么時候測制,并不是利用節氣,而是利用月朔的差別”。看來重“朔”的目的是重視歷法。
古人并將朔望月視運動周期規律繪成月體納甲圖(圖2-6)
![]()
朔望月初一到十五,上半月是黃昏觀月,從初一至西方而南,到十五黃昏出現在東方。十六到三十清晨出現在東方(見圖2-7)。
從圖2-7可以看到,每一朔望月的上半月與下半月的月相盈縮方向相反,與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南北往反一樣,這是一條很重要的自然規律現象,卻不被人注意。從一年看,上半年與下半年的朔望月運動也有此規律。大到二年,四年,五十四年,一百零八年等。如五十四年分成二半,每半二十七年,前二十七年與后二十七年就各為一子周期。這是以朔與望連線分成陰陽兩部份,稱子午線法。若以上弦和卯酉線就把月相周期劃分成陰陽兩部份,稱卯酉線法。這樣子午線和卯酉線就把月相周期劃分成四部分,似太陽之四時季節,稱四象,以朔,上弦,望,下弦為四象始點。這四點稱朔望月的特殊點。古人觀測月亮運動規律強調的就是這四象的四特征點。《周易參同契》說:“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巽象歸屬望月范圍內。
![]()
對月體納甲說的真實科學內涵,今人知者鮮矣。我現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第一,月體納甲說以十天干和八經卦立論,將十天干和八經卦分別與月相方位相配,以離坎兩經卦表征日月之本相,以另外六經卦分別表征月相的初出,上弦,圓月,初虧,下弦,晦月。朔望月的形成,是日月地三體運動的結果。人站在地球上觀察日月的視運動,有方位之不同,故又以十天干表示以上特定月相所處空間方位:甲,乙位東方,丙,丁位南方,戌,己位中央,庚,辛位西方,壬,葵位北方。而甲與乙,丙與丁,戌與己,庚與辛,壬與葵各方的天干所表示的都是月亮在對點位的月相,相配之卦為夫妻卦,如乾甲十五月相與坤乙三十的月相為對點月,艮丙二十三下弦月與兌丁上弦月為對點月等。如果我們按照月亮逐日運行的月相變化順序:晦朔→上弦→滿望→下弦→晦朔,即按鄰點月相將八卦卦象和天干排出后,自震而兌而乾,表征月相自晦而明直至盈滿,即從初一到十五,可視為陽長陰消的過程,這一過程在黃昏時可以觀察到。自巽而艮而坤,表征月相自盈滿而消退直至喪失光明隱晦,即從十六到三十,可視為陰長陽消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清晨時可以觀察到(見圖2-8)。
![[轉載]田合祿:《黃帝內經》中的天文學知識](http://img.ph.126.net/0HRptSzgMgt1Y5FO8F2asQ==/1325747140324452838.jpg)
就十天干所配言之,甲,丙,戌,庚,壬五陽干順次序配乾,艮,坎,震四陽卦,乙,丁,己,辛,葵五陰干順次序配坤,兌,離,巽四陰卦。這個卦序:乾,艮,坎,震,坤,兌,離,巽,正是帛書《周易》的卦序。也證明這個八卦卦序象是取象于日月運行之象的。虞翻在詮釋“月體納甲”時說:“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乾坤生春,艮兌生夏,震巽生秋,坎離生冬”。言“坎離在中”,是戊己屬土,在木火土金五行之中。言“坎離生冬”,是取日月晦日相交會于北方壬葵。說明《說卦傳》乾坤,艮兌,震巽,坎離的卦序,是依據“月體納說”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節次序的,此說自由其源。月體納甲圖的卦象若按相鄰月相排列就成為先天八卦方位圖。所以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解釋先天八卦方位圖時說:“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而與鄰點月相相配的天干卻組構成了五運:朔月乙與初三庚組成金運,上弦丁與望月壬組成木運,十六辛與下弦丙組成水運,東升之日離己與望月甲組成土運,西升之月坎戊與晦月葵組成火運。
第二,我在《中國古代歷法解謎--周易真原》中說,月體納甲說不是漢代人的作品,在《周易》問世時代已經有了。
第三,朔望月的盈虧周期對地球生態萬物的生長發育影響巨大,特別是在朔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四特征位相時候,生物體往往與之有共振現象的發生。
人與月相應也,月滿血氣過實,則血氣揚溢,絡有留血而成“血氣積”之病。月空血氣虛,容易受邪得急暴之病。這說明在朔月和望月之時,易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災難。如海水的潮汐現象和婦女月經變化就是典型的實例,行經期多在朔月前后。就動物來說,如望月蟹黃豐滿,朔月反之,所以《本次綱目》說:“腹中之黃,應月盈虧”。牡蠣的活動,遷移,附著及開合,都按照月相的規律進行。烏龜,老鼠的新陳代謝,也受朔望月周期的影響。植物中的胡蘿卜也受月相盈虧的影響。
潮汐有兩種周期,一是一日兩度潮,每天推遲50分鐘發生,恰恰是月亮兩次上中天的時間。二是朔望月潮汐周期,包括太陽的引潮力。太陽,月亮對地球都有一定的引力,而發生潮汐,稱太陽潮或太陰潮。太陽或月亮對地球上同一點所產生的引潮力,與太陽或月亮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它們同地球之間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太陽的質量雖然是月亮質量的2700萬倍,但月亮同地球的距離只有太陽同地球距離的1/390,所以月亮的引潮力為太陽陰潮力的2.25倍。當朔月與望月時,日地月三體一線,日月對地球的引力合在一起時引潮力最大,發生的潮汐最大,稱之“大潮”,對生物影響最大。在上弦月與下弦月時,日月引潮力有相抵消的因素,合力最小,潮汐為“小潮”,對生物影響相對較小。對生物影響大的災害就大。
朔月發生與月亮運行到日地連線上,望月發生于月亮運行到日地連線的延長線上(見圖2-9)。所謂月亮在日地連線上,只有在朔望點與升降交點重合時才是正確的。通常說月亮在日地連線上,是指月亮與太陽處于同一黃經。交點月與朔望月調皆(346.6天),就可能出現日,月食。
白道與黃道的交點在黃道面上市西退的,每一交點月退行1.442度,約250交點月退行一周天,時間為18.67天象年。發生于朔月的望月的特殊日子是日食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