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居士太極體悟錄》
之三
目錄
35、聽問欺吃 36、骨頭勁 37、用地球打人 38、肘尖長眼睛 39、向孩兒討教聽勁 40、欣賞別人打拳 41、神分陰陽 42、大塊文章 43、奇經八脈 44、顧盼有序 45、鼓蕩無常 46、圈內圈外 47、情景與氣氛48、手舞足蹈 49、前赴后仰 50、顧此失彼 51、神不守舍 52、一氣呵成 53、懶扎衣一說 54、有關云手 55、長江黃河56、解鈕扣 57、“閃賺”雜論 58、“閃賺”之后 59、《浮生六記》太極之迷 60、金師回鄉偶記 61、雪霽遇師 62、打不動的腹部 63、文人與刀
35、聽問欺吃這大概是太極推手中最常聽到的俗語了。不理解時,如入霧里云里,理解后,天朗月明。我為這幾個簡單的漢字,煞費了一番苦心。聽:實則為肌膚神經末梢的感知能力。聽了方能懂。可見,聽勁,是懂勁的基礎。其一,聽勁源;其二,聽勁路方向;其三,聽勁力大小、厚薄;其四,聽對手勁的目的。問:進一步探知對手的虛實陰陽變化。聽了沒懂,不能不懂裝懂,吃虧在于己。不懂則“問”。一問對手中軸藏否;二問對手勁的真假;三問對手聽勁如何;四問對手功力大小。欺:施以假象,引對手失勢。聽了,懂了,方有所作為。太極者,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也。一用指欺、二用肘欺、三用肩欺、四用身欺。吃:得機得勢,全盤照收。“開”吃、“沉”吃、“提”吃、“引”吃。個中滋味,還得靠自己在推手中摸索。 36、骨頭勁上海的一些老拳師,常常會說一句話,便是“你有骨頭勁!硬了!” 一開始,我總不服氣,我便放松整條手臂,想推他個措手不及。沒想到我被輕飄飄的打飛了。他還是扔下一句話“你有骨頭勁!硬了!”近有大半年時間,我常常體會著被他打飛的感覺,也常常想起他的這句話。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我在與師兄弟的推手過程中,我突然領悟了這一點。奇怪得很,我發現我的太極上了一個臺階。象是禪宗所說的頓悟吧。現將我當時的理解與感覺陳述如下:其實,老拳師所說的有骨頭勁,意思是,我的勁是透過骨頭傳出的,給對手有硬的感覺。對手隨時能感受我將發未至的端倪。因而,對手能聽住我的勁源,將我打飛。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所謂的“骨頭勁”呢?初練太極者,一出手便是整條手,作為一體的手。而實際上,太極要求的手,不能這樣。太極手應該是分清手心與手背。手心與手背中間便是骨頭。倘若,與人推手,我是用手心敷著對手的手腕或肘,我的勁不能用手心和掌上的勁。因為,勁走陽面,手背上的勁一旦透過骨頭傳到手心與掌面,勁便出了骨頭。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涵空手心,通過舒指,將勁從手指背滲透到對手的背后或腳跟,乃至對手命門后遠處的某一點。這樣的勁,就不會出骨頭。反之,倘若,我用手背粘聽對手的手腕,我也不能直接用手背勁打對手,因為,我粘著的是對手的手腕陽面,對手也會將勁自然反彈出來,這便是推手中的雙重。正確的做法,也是分清自己手的陰陽兩面,涵空手心,一旦對手發勁,一方面可以用意念直入地心,地心反饋勁通過手背直接反彈(對手勁不厚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指或通過肘尖,將對手的勁路引空(要看對手的勁的方向而定)。這樣,避免了我用骨頭去頂碰了。勁也不出骨頭了。后來,我的這種感覺越來越細膩。身體各處,我皆能將骨肉“分離”了。勁與氣血的感覺,也逐漸分細。聽勁也隨之提高。 37、用地球打人老拳師高興時,會讓你摸摸他身上的“嘜士”,還會“縱恿”你用盡全身力氣推他。當我真用全力推他時,發現他象一座大山一般,紋絲不動。而在我不經意之間,卻被他打飛了。只見他笑哈哈的樣子,似乎什么也沒動呀。常讓我摸不著頭腦。而他卻詼諧的對我說“我用地球打你”! “用地球打人”是在我初學太極拳一年時聽說的。我當時覺得,太極拳最不可思議的莫過于此了。而他唯一的解釋,便是神秘兮兮的“我用地球打你”!過了三年多時間,我的“骨頭勁”悟透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教師弟練太極整勁時,我突然領悟了“用地球打人”的道理。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如下:兩人弓步相對,左腳在后,右腳攻前,我的右手在前,手背朝上,敷住師弟的左手肘窩。左手在后,手心朝下,扶住他的肘窩。他的動作也如此。我用整勁推他,他用整勁推我。形似頂牛。突然之間,我發現,我只要立身中正,手腳的陰陽分開了,我不用力,不用整勁,我師弟的所有整勁都被我“吃掉了”,如石沉大海。師弟也覺得神奇,發現我根本沒有用整勁,而他無論如何也推我不動了。我想起了那位瘦小的師傅說的話,我也神秘兮兮的說:“我用地球打你”!仔細想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心得:氣血下沉,將對手的勁力沉入地心。而不是用蠻力去推對手。接觸對手的觸點要“含胸拔背”(比如手、臂上的胸與背),而不單只是胸和背。腳底平韜地面,而不是五趾抓地。盡量讓腳底板與地面的觸面大一些,更能承受重力。涵空腳底心,理論上是分清了腳的陰陽虛實。實際上是為了便于發動地心的反饋力。意思是腳上也要“含胸拔背” 發動地心反饋勁力前應虛領頂勁,目的是讓地心的反饋力放長、放遠、放松、放透。悟透這個道理后,我發現,根本無須用弓步將重心放低。平時隨意一站,也能做到這一點。后來,由此引發我獨腳站立,發動地心反饋力的念頭。在此感謝與二水只有兩面之緣的上海中山公園里的葛老師、徐老師。 38、肘尖長眼睛雙推手或爛采花中,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如何做好“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呢?老拳師會形象的告訴你:“肘尖得長眼睛”!初聽這句話,我還以為是句玩笑。人們都說“拳頭不長眼睛”,那么肘尖又如何長得了眼睛呢?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雙推手中,我發現倘若將自己的雙手變成“兩扇門”,開合自如,不但手指上,你得用眼神顧及,肘尖確實得長上“眼睛”(兩只肘尖各長一只眼睛)。肘尖長眼睛的感受與體會:肘是最容易被對手拿住勁路也是最容易化卻勁路的所在。必須刻刻留意。一旦能夠開肩,肘的活動范圍是最廣的,也最善于欺騙對手的勁路,留意于肘尖,便能隨時引誘對手粘隨你的肘尖,不肯放松。你用肘尖的“眼睛”注視對手的面門(如右手腕粘住對手的右手腕時,稍右側身,略抬肘,有用肘尖擊打對手面門的意念,你非真打),對手會驚慌失措。同時,你的神貫穿對手的命門,兩肩肘一抖嗦,便將對手打發出去。倘若對手粘住了你的左肘,你只要用肘尖的“眼睛”注視對手的面門,便會反粘住對手的左手掌,這是,你的右手只要輕輕拈拿對手左手的其中兩點,用神貫穿對手左肩胛,象手握劍般的,將對手的整條手臂當成是你的劍,對手的左肩胛便是你的劍尖,用對手的手臂之劍點發對手(我將它稱之為:拿兩點打第三點)。只要領悟了“肘尖長眼睛”的道理,一切會變得輕靈自如。 39、向孩兒討教聽勁我是在女兒出世一個星期,開始學習太極推手的。在與女兒的玩耍過程中,著實領悟了許多太極道理。“向孩兒討教聽勁”便是其中之一。與孩子玩耍時,用手心輕輕敷住他(她)的小手,小手動,大手便跟,手隨小手的動而動。小手不動,大手逗他(她)動,動急則急隨,動緩則隨緩。大手不要脫離小手。千萬別弄疼小孩。敷住小手時,其實練的是腦子的功夫,必須心存吝惜,心細如絲,聽勁也自然提高了。我女兒常調侃說:“老爸的功夫是我教的!” 40、欣賞別人打拳學會欣賞別人打拳,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對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也就尊重自己。不管別人拳打得如何,一有機會你應靜靜地看完他的行功走架。我為此交了許多各門各派的朋友。其二,看別人的優點,也看別人的缺點。陳、楊、孫、武、吳、趙堡各家,家家皆有優點;少林、武當、八卦、心意各派,派派皆有缺點。對具體習練者而言,人人皆有優點,人人皆有缺點。學會優缺點一同欣賞法,會提高你的太極意識,增強你的太極聽勁。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理故在此。要做到這兩點,你得拋棄囿于自家門派的有色眼鏡。一個胸懷若谷的人,才能進入太極殿堂。怎樣欣賞呢?首先看別人行功走架時,米字架的三個平面,在一招一式間是否協調一致。這是“外三合”的功夫了;其次看別人“豐”字狼毫這根中軸是否形成,這虛擬的中軸是粗是細,還是頂天立地的伸拉舒展;第三,看他一招一式間,氣血與勁路的生息轉化是否自然、安舒。第四,看他是否神內斂、意外揚。神內斂、意氣外揚,是高層次的功夫。 41、神分陰陽“精”屬陽,“氣”屬陰,而統帥“精、氣”的“神”,又分陰陽。屬陽的神是意氣奮發的。若見高人,一式站樁,他的意氣便張揚四周,似乎周身皆屬他的領地,所謂“氣壓天風吞海雨”,使得旁人無法近身,這便是屬陽的神。武禹襄《太極四字不傳秘訣》所稱:“敷、蓋、對、吞”得神之陽。屬陰的神,是指收斂入骨、神情內斂、眼神內聚的神。見高人行功走架,所謂“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所謂“端凝拙樸的古佛之容,欹正收放的自然之態”指的便是這種屬陰的神。李亦畬《撒放秘訣》中的“靈、斂、靜、整”得神之陰。“斂神聽細雨,滿身輕靈意”何等境地!! 42、大塊文章前些年游黃山,見黃山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幽不能筆、雄無可比、奇不能狀之時,剎那,眼前一亮,見一摹崖巨石,上寫“大塊文章”四個蒼勁大字,我由衷快感,一并噴發。而同為天下美景,桂林就少了這種意味。初到桂林,心中為之一驚。半小時過后,眼睛開始有些疲倦。看厭了,幾乎象是民國期間,南京中央電臺的女播音員的語調,同樣的頻率、同樣的語氣、不分句讀的念讀文章。走邊了名山大川,我開始感悟到,太極拳何嘗不是象黃山一般的“大塊文章”呢? 看太極高手行拳走架,就如同登游黃山,欣賞一篇“大塊文章”!文章有段落,太極拳也同樣如此;文章有句讀,太極拳也復有句讀;文章有情有景,行拳走架何嘗不是如此!文章氣勢磅礴,太極拳亦如浩浩長江。文章有問有答,行拳走架也應與天地、白云、花草相呼相應...... 初學太極拳,師父總說要“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其實,這是對“小學生寫作”的要求。練拳三五年后,就應該開始注意“大塊文章”的段落、句讀、層次、意境.... 倘若,我們還是象小學生一般的“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那么,我們只是練了一個動作,而不是一套拳,我們只是講了一句誰也聽不懂的長句子,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太極拳分三節,就想文章有三個段落。每一段落,均是另起一行,空兩格行文。行拳走架也復如此。每一段落結束,神情必須有一個交代,不能“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下去。神情向誰交代?向天地、白云、花草交代。你應該舒展你的意氣,再開始你的第二段行文。每一段落,有十幾句、乃至幾十句話組成。每一句話的結束要么是句號,要么是問號,要么是感嘆號。太極拳的每一節中,也有不同的式組成。每一式的結束,你的神情必須有一個交代。勁路略作停頓,意念無限放長。每一個意念都能表達你對拳的理解。一句完整的話,有時有幾個逗號,也不能“一氣呵成”。行拳走架也同樣如此。太極拳中的每一式中,有幾動或十幾動。每一動之間,要有“折疊”勁,要有“顧盼”意。所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上提寓下意,下沉上拔勁。左顧聽右,右盼思左。如此行拳走架,你會覺得太極拳太難。我打拳十年,沒有一遍是我滿意的。正象我的文章,寫了之后,不再有看的勇氣。我想,太極拳的魅力也在于此吧。文章千古事,太極拳何嘗不是如此?! 43、奇經八脈一般而言,奇經八脈的暢通是有次序的,首先打通的應該是任脈,其次是督脈,任督兩脈一旦暢通,鵲橋生津,會陰微有內斂感(所謂提肛,或忍便狀等等,其實是對會陰的要求,以至一些一知半解的拳師要求學生練拳時要忍大小便云云,害人不淺。),陰陽交泰,俗稱“小周天”。久而久之,腳間帶脈暢通,兩腰眼原先軟檔處日見飽滿,俗稱“丹田上手”。其實,此時的丹田只是下丹田的功夫,貪婪此處,會一葉彰目。許多練家,定頓在此處,還喜歡以丹田勁炫人。孫祿堂先生《拳意述真》引李奎元論形意拳云:“或有練者,手足動作亦整齊,內外之氣亦合的住,以旁人觀之,周身之力量,看著亦極大無窮,自覺亦復如是,惟是與人相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覺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兩肩根、兩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內開外合之故也,如此雖練一生,身體不能如羽毛之輕靈也。”語重心長。可見,內開外合側重的是練陽蹻、陰蹻、陽維、陰維四脈。四脈通常,身體才能如羽毛之輕靈。金仁霖老師講拳,側重于“里開外合”,他說,里開外合,實質上是通“大周天”的功夫。有一些人聞名找金老師學推手,金老師卻要求他們“里開”,這些人便說,金老師不會教推手,只會說“里開”“里開”的,可見琴聲再美,也產不出更多的牛奶來。只有以上七脈暢通了,沖脈才有可能暢通。奇經八脈中,沖脈是直接由涌泉升到百會,再由百會往四周散發,回復涌泉的。有點象放煙火一般的。但不是所有的練功者都會有這種現象的。而這等次序的逐漸暢通,必須建立在日久天長的拳架為基礎。少了拳架,正象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中曰:“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之根,一氣之祖。”看來只好去找神仙來幫忙了。這也許是李時珍為喜歡玄之又玄的人開的玩笑,其實他在脈考中業已講清了正脈與奇經的關系:“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大凡是“小河流水大河滿”的道理,一點都不玄乎了。 44、顧盼有序顧盼二字理解容易,體悟實難。以前每見何基洪老師行拳,動則如靈貓捕鼠,印象之深,而始終不得要領。黃山回來,我發現拳中一切靈機全在“顧盼”二字。從呆若木雞到靈貓捕鼠,關鍵在于是否領悟“顧盼”二字。 顧盼在上下相隨、左右折疊、前進后退間,顧盼在每一動的轉換間,顧盼在每一式的變化間,顧盼在動靜之間,顧盼在勁斷意連間。有顧盼,拳始有靈性,有顧盼,拳便生發氣勢。 顧盼二字,雖只是對眼神的描述,其實全在耳朵與眼睛的相互轉化之間。 何基洪老師說,每見行拳數十年,不知耳朵在拳中的妙用者,無法入門。苦口婆心矣。 45、鼓蕩無常“鼓”是一種古軍樂。《周禮·鼓人》中載:“以金淳(三點水改為金字旁)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鼓,歷來在戰場上充當號令。《春秋繁露》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為,陰陽之所起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其不義,此亦春秋之不畏強御也...”后來也演變為演奏樂器的動作。《小雅·鹿鳴》云:“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蕩”古有兩字: 其一,是上湯(繁體)下皿,意思是水在器皿上煮沸的狀態。 其二,草頭下一繁體的湯。意思是生滿水草的池塘或淺水湖泊。這兒取上湯(繁體)下皿的蕩。意思是平靜的水面,在某種作用力之下,產生向四周、上下翻騰、蕩漾的狀態。 可見,鼓是鼓,蕩是蕩。不能鼓蕩不分。鼓蕩兩字連在一起,用來解釋太極拳理,原本是十分形象的,而今誤解甚多。在黃山,聽何基洪師講解演示拳架中的幾個常見動作,我似有所得。然一時也茫然不知其要。這些天,反復重現他的行架神情,我發現問題的關鍵是“鼓”“蕩”二字。 鼓是演奏,蕩是樂聲的傳播。鼓是投石于水面,蕩是水面運行。鼓是器皿加熱,蕩是水的沸騰.....鼓是因,蕩是果。得矣。 在拳中,鼓是斂、是整、是合、是凝;蕩是通,是空,是散,是透。鼓是“涌泉-會陰-囟門”一線,蕩是“腳踵-會陰-百會”一線。鼓蕩是兩軸生息變幻的結果。鼓蕩無常,拳便氣象萬千。 了明鼓蕩,始知吞吐。海納百川,才能氣吞山河。 46、圈內圈外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幾乎成了廬山的廣告詞。 他的詩一改他詞的豪放,而以理趣見長。這也許就是中國文人品性的雙重特征。詩言志,文人歷來認真待之。詞寫風花雪月,可以盡情的張揚作為個體人的個性特征。中國古代文人,在他們的詩詞之中,出圈入圈,把玩著太極。 廬山可以做如是觀。因為廬山是置身其內的玩法。 黃山則不同。登臨黃山,不但有小天下的感覺,所謂“岱宗遜色”,而且頓生無我忘我的境界。所謂“超乎象外”。 沒有了“我”,何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看”。何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識”呢?大凡黃山歸來,不只是“黃山歸來不看岳”,而是“登黃山,天下無山”。除卻黃山,人間無仙境矣。 究其原因,黃山不是看的,也不是識的,黃山是讓人“仙”了一把,過足了夢境、仙境的癮!置身于光明頂,我常疑惑:“我是誰。誰又是我二水居士?” 這便是黃山! 之前學太極拳,常用理智去了解太極為何物,太極做何解?也常幻想有朝一日,己身成為了一個“至大無邊,至小無內”的太極球體。后來發現自己一直是在“瞎子摸象”“捫燭揣龠”,總不得要領。大凡象是蘇軾游廬山所感“只緣身在此山中”矣! 在黃山,觀何基洪先生行拳,發現,太極根本是蘊于內而形于外的。執著于己身求太極,呆板無所得,置身于外尋太極,更是緣木求魚。己身之內、己身之外實無太極可尋,惟有“得乎象中,超乎象外”而已。 記得兒時把玩滾鐵圈,一桿鐵鉤粘著一個大鐵圈,可以前行,可以后退,可以左傳,可以右旋。熟練者得心應手,圈人合一,不知圈隨人轉抑或人隨圈移。初學者或執著于圈或執著于桿或執著于己身,終究圈是圈,人是人。即便人仰圈翻也無法滾動鐵圈。 “人圈合一,而意超圈外”是把玩鐵圈的訣竅。“鐵桿是手臂的延伸”“著手輕靈”、“步隨圈移”是基本功了。 把玩鐵圈如斯,把玩太極拳也如斯! 把玩太極,懂得圈內圈外的道理,也許是黃山給于我的靈感了。 47、情景與氣氛閑來重讀陳從周先生《說園》,悟得“風花雪月,客觀存在,構園者能招之即來,聽我驅使,則境界自出。”一句,方知我丟掉了拳架之外的“風花雪月”。 行拳盤架要有情有景。拳架之中,“情景”二字,絕非行拳之人的刻意作秀,而是拳至妙境的自然流露。身心“中正安舒”了,神清意爽了,氣韻自然生動,情景自然呈現出來。 以前,我常問人“太極味”究竟為何物。就象我常問人“何為詩意”一般。幾乎少有明白人能說得清楚。詩與散文的區別,絕對不是語句的排列以及是否壓韻。散文象是閑庭信步,詩則是夢中即景。太極拳有別于他拳,自然在于這種雅致的情景。 這份情景,一旦到了推手之中,出現的是另一種景象。那便是老拳師常說的“氣氛”。氣氛是指由己身散發的能夠調動周遭氛圍的一種略帶神秘色彩的無形物質。一份雅致的情景,流露出生動活潑的氣韻,自然產生出能夠調動對手,影響周遭的氣氛來。所謂“打人如接吻”、“打得人舒服,還想討打”云云。我想就是這種受氣氛感染所致。 何基洪師常說“我抽空了你的氣”事實上就是他的氣氛影響了對手。而對手也便隨之左右,莫知莫覺起來。“抽空了對手的氣,對手就成了稻草人”,大概就是這層意思了。 氣氛由情景而生。情景由氣氛而活。 情景所致,周遭天地、草木皆有靈性,一招一式均與之有交流。陳從周先生在其構園原則中稱之為“借景”,在太極推手之中就是“借力”。借力不但是借對手的勁力,重要的是巧借天地草木之情景。“風花雪月....聽我驅使,則境界自出。”信矣。 二水案:以上五則系二水陪同蔡光圻老師、何基洪老師上黃山后所寫《黃山太極隨感》一文。黃山給予二水的不特太極拳的靈感! 48、手舞足蹈太極拳在每一階段都會犯不同的“病”。只有逐漸治愈了這些“病”,太極才可以“出門”。 手舞足蹈就是常見的太極“病”。 初學太極拳,照樣畫瓢,常常感覺手不是手,腳不是腳。手足無措也。勉強學會了,手只是手,腳只是腳。手足分離也。太極拳要求“腰帶四肢”、“一動無有不動”。意思是,太極拳是以人的中軸線為軸心,帶動手腳的整體運動。所以,“手舞足蹈”的后果便會將太極拳演變為太極操。 檢驗自己是否犯有此病的方法是:一,原地不開步打拳。在原地不開步的情況下,能將一套拳順利打下來了,說明你的腳上沒有這個毛病了。二、開步不動手打拳。將手保持無極樁姿勢,用腳能將一套拳順利打下來了,說明你的手上沒有了這個毛病。三、不動手、不動腳,用意念將一套拳順利想一遍,說明你的整體沒有了這個毛病。 治療方法: 多走貓步。多練單操。 49、前赴后仰糾正了“手舞足蹈”的“病”之后,練拳時,丹田就有“嘜士”了。也開始學會以腰胯帶動四肢的運動方法了。這時,許多人會犯另一種“病”,那便是“前赴后仰”。 原因是,剛剛學會“腰帶四肢”的人,腰胯與整個身體是連成一體的,腰胯一動,他的整個胸背部也隨之運動起來,加上這一階段的習拳者開始品味太極拳中“綿綿不斷”的內涵了,打拳的自我感覺也好了起來。時間一長,他的胸背部幅度越來越大,而他自己常常陶醉在期間,自以為得到了太極拳的精髓。拳論所說的“過猶不及”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糾正的方法:一、木偶人打拳法:用意念將自己模仿成一只舞臺上的木偶,頭上、手上、腳上、身體腰胯部位均有幾個繩子吊拉著,腰胯部位一發動,其他部位象木偶般的跟著運動。寧拙勿巧。保證身體胸背部位的中正安舒。二、重新回到師父那兒,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從頭開始學一遍拳架。三、每一式單操動作,叫師兄弟按住你的雙手,看看能否順利的打拳。 糾正了“前赴后仰”的太極病之后,你便真正學會了什么叫“含胸拔背”。你的中丹田也開始運轉起來了。 50、顧此失彼“顧此失彼”的毛病,常常發生在太極拳的中級階段。那時,習練者的太極拳架已經中正安舒了,下丹田的勁路也順暢了,中丹田的氣血也開始能夠沉降了。勁路也由緊變松,架子也由開始舒展開來。外人看他打拳,能夠感覺得到他的一些神韻來了。 一般的人,逐漸開始獨立行功走架,脫離師父,慢慢“法自修”了。 這時,倘若沒有人及時提醒他“顧此失彼”的毛病,可能他的太極修為就此停頓下來。許多習練太極拳的,“十年不出門”、或者幾十年也沒有多少修為,原因就在于此。許多大師級的太極拳師,也會犯同樣的毛病。而他們自己往往覺察不到。 自己覺察不到“顧此失彼”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病不是形體上的毛病。中正安舒了,形體上還會有病嗎?! 毛病出在習練者的“意念”上。 因為在這一階段之前,他們過多的注意了自己的勁路與氣血,過多的注意了自己的身體語言。相對忽視了意念。 從來不知道“耳朵”在打拳中作用的人,就有這種太極病。 知道了病因,也就能夠對癥下藥了。 耳朵與眼睛在行功走架中的作用很重要。原則上有以下幾點分工: 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眼觀靜態的上下左右四面與運動過程中的“顧盼” 耳聽上述六路外,更重要的是背后“命門”、“神道”兩穴。 二、耳朵與眼睛配合運動中的手足“交替輪班” 三、耳朵“斂內”、眼睛“含外” 學會了眼睛與耳朵的作用,太極拳的修為自然上了一個層次。也就到了“太極出門”的時候了。當然,離真正的太極奧堂還遠呢! 51、神不守舍學會耳朵在行功走架中的運用,其實不算太難。眼睛的運用確實是一件頭疼的事。 太極高手聽勁,其實是聽你的眼神。你的眼神過了,對手便會乘機打你的回勁;你的眼神丟了,對手便會敷蓋你的勁源。你的眼神正了,對手會顧盼,你的眼神斜了,對手便能騰挪閃賺。之所以你的眼神常被對手所制,原因是,你在拳架中,眼神的運用沒有掌握好!這種太極之病,我將它稱之為“神不守舍”。 翻開現有的任何一本太極拳書籍,對耳朵在拳架中的功用,只字不題。對眼神在拳架中的運用,無非有兩種觀點:其一,眼隨手移;其二,手隨眼轉。 其實,眼隨手移的結果,便會造成眼神的“丟”;手隨眼轉的結果,會造成眼神的“過”。大多太極拳師只講勁路上的“不丟不頂”、“不即不離”,其實,眼神上的“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更為重要!因為勁路上的丟頂,可以用眼神來補救,而眼神上的丟頂,是無法彌補的了。拳論云:“勁斷意不斷”。眼神的過或不及就是意念的丟與頂,那是無法補救的。 我前些時日,就處于這種病狀之中。后來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如今還在努力之中。 在行功走架時,內斂眼神(眼睛內視至腦后),意念想象自己腦后對應眼球的兩點仿佛能夠看見東西,然后,將“腦后眼睛”的視線,沿自己的兩個耳廓方向朝前面籠罩。余光管住自己的手指與腳尖。臉部肌肉放松,略帶微笑。 52、一氣呵成行功走架中,“一氣呵成”幾乎是一些拳師刻意的追求。他們還會將拳論中的“綿綿不斷”、“行功如抽絲”等等一大套理論來反駁你。如今的競賽套路的評判標準中好象就將“一氣呵成”作為一個評分值的。 二水以為,太極拳行功走架中的“綿綿不斷”并非指速度均勻的“一氣呵成”。而是應象浩浩長江一般,水流不斷,但洶涌澎湃,錯落有姿,動靜有常,時而涓涓、時而滔滔,有情有景。這樣的拳架,才會練就“輕靈靈、活潑潑”的太極來。 二水案:以上5則,是習練拳架過程中五種常見“病”。當刻刻留意 53、懶扎衣一說與人推手,首先要虛懷守中,斂神揚意。太極拳起勢后第一式叫“攬雀尾”,陳式中稱“懶扎衣”,而武當拳中的“懶扎衣”只有一動。即:左手將自己的長衫下擺撩至背后,右手同時隨腰胯由左向右前方伸出,作“請”狀。這其實是標準、經典的推手實戰預備式。 其一,在撩長衫下擺的同時,頂勁虛中,右手作“請”狀時,虛懷沉氣直入涌泉。神情內斂,邀對手上場:而意氣外揚,業已管住對手中心軸線了。可惜這一式在目前流傳下來的各門太極拳中已不復在了。推手時必須時時貫穿太極拳“守中拳”的要義,即“守中、用中、打中”。“守中”的目的是守住自己的中軸,虛藏起來,不讓對手摸碰。“用中”的概念是用手輕扶對手時,聽其勁的來龍去脈,然后用自身的中心軸去擊打對手。“打中”則是指用自身的中心軸的勁貫穿于對手的中心軸,通過對手的指、腕、肘、肩打擊對手。可見,與人推手,首要的是將自己的中心軸固守起來、虛藏起來,而將對手的中心軸牢牢的管住。 其二,聽著對手中心軸線時,可以通過進退顧盼四勁去“欺一欺”、“問一問”,聽聽對手的反映。一問一答、一欺一化,其樂無窮。 其三,拔一拔、沉一沉,看看對手三田能否合一。 其四,管一管對手勁路、管一管對手氣血,不讓對手勁路上升,不讓對手氣血下沉。 其五,沒骨聽勁。送給對手一只手,任憑對手提拿自己的勁路,將其一一化卻。 其六,拎一拎、稱一稱。發現對手聽不到你的勁路變化時,你可以拎住對手,將意念直貫對手腳跟,看看能否象拎籃子一樣將對手拎起。如同桿稱稱物,拎住稱鈕,將重物稱起。 其七,跳跳太極之舞。當你能化卻對手一切來勁時,你可以將意念管住對手背后一米周身,舒展你的進、退、顧、盼、定,跳跳太極的華爾茲,這更能提高自身的精、氣、神。 54、有關云手云手,又稱“運手”、“抎手”、“金剪手”、“梅花手”等,是中國傳統武術中攻守皆備的常用招數。上架下護、上驚下取、左顧右盼、右進左閃、前行后隨、后撤前范,堪稱經典。在查拳、小洪拳中,更是注重“剪”字與“纏”字,具有守中帶“拿”的用法。 楊式太極拳的“云手”,看似簡單、平實,動作要求在于“左搬右運”,莊重典雅,沉著練達。不得要領者,只重其形,手隨步移、眼從手轉,形似摸鬼,呆若木雞,了無生趣。關鍵在于右運時應有左顧,左搬時也宜右盼。上架有下護意,上驚寓下取意。如此含蓄中方見端倪,云岫出始見洞天。 葉大密師深得楊式太極拳“云手”要旨,將這層內功心要的窗紙一指點破,又將這層意義發揮至極致。象是書法大家沈伊默的隸書,一波三折,在折疊中見真章。 葉家拳中,綜觀全套動作,三個云手各有千秋。側重也自有不同。二水在習練過程中,每每有所思,亦似有所得,可是每每執筆,猶如隔靴撾癢。承南方兄青睞,二水只得勉為其難,談些自己的感受: 在葉家拳中,第一個云手,是中軸帶動陰陽手的交替運行,一鋪一陳、一揮一撤、一剪一裁,與通常楊式架中“搬運”,大相徑庭。猶如玉女裁衣,“裁得云霓作嫁衣”,重在一個“剪”字。在“剪”字中見“翻云覆雨”的意味。 第二個云手,在第一個云手的基礎上,改“掌”云為“拳”云,中軸帶動陰陽兩個“空心拳”,交替運行。一拽一扯、一鼓一搗、一提一放,猶如玉兔搗藥,“搗得玉瓊為良藥”,重在一個“搗”字。“搗”字之中見“鼓蕩”。 第三個云手,在第二個云手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反復,多了一個折疊。在拽扯、鼓搗、提放之中,加了一個類似開弓裂石的動作。猶如后羿射日,“射得神烏烹美餐”,重在一個“射”字。“射”字之中,浩鵠閃爍,意氣牽引,內氣浩然。 常練云手,讓二水體悟太極拳“中軸”涌動,體悟太極拳攻防意識,體悟內氣的鼓蕩.... 55、長江黃河葉大密師講拳,常常長江黃河諸喻答之,迷者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悟者會心開懷,頗富禪機。 太極拳如長江黃河者,視角不同,景致各異。置身于空中,俯瞰長江黃河,長練掛空,吳風當帶;身臨絕頂,臨頂遠眺,川流不息,周而復始;近身懸岸,貼岸觀之,如置身長江黃河波浪間,驚滔拍岸,洶涌澎湃也。 56、解鈕扣解鈕扣一說,是聽金仁霖師說起的。 金仁霖師講拳很有特點。他在給我們講解含胸拔背的要求時,往往讓你的手去觸摸他含胸與不含胸的不同感覺,而后再講解老一輩拳師對有關含胸的論述,談到盡興處,他會講述一些老一輩名家的掌故。他說,含胸要求有“掏心掏肺”的感覺。按田兆麟師的說法是“將胸腔肋骨掏空”,郝少如師就說得文明一些,說是將襯衣第二、三兩粒紐扣揭開。 二水觸摸了金仁霖師的含胸之后,覺得含胸一說,其實在于兩肩里根的打開。而心中有“釋懷”之感。這種“釋懷”的感覺來自一種壓抑后的放松。如有將紐扣解開的舒暢。 解第三扣簡單,解第二扣卻難。解開了第二扣,胸無掛礙矣。 57、“閃賺”雜論拳論中常見有“騰挪閃戰”或“閃展”一說。二水不甚了了,詢之于金仁霖師。答曰:“是為閃賺,今人望文生義矣!”二水如夢初醒,大呼得矣。是為識! 考“閃賺”二字,本義為元曲宮調。元人芝庵《唱論》云:“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宮調。如下:仙呂宮唱:〔清新綿邈〕、南呂宮唱:〔感嘆傷悲〕、中呂宮唱:〔高下閃賺〕、黃鐘宮唱:〔富貴纏綿〕、正宮唱:〔惆悵雄壯〕....”“中呂宮唱”大凡是高下起伏、懸念頓起之類的唱腔吧,頓收提放一氣呵成,抑揚快慢相間有序。頓收提放、抑揚快慢,也許能夠騙取觀眾的心。就象如今的電視劇,也常以賺取眼淚為宗旨一般。于是就產生了“誆愚人”一說。《西游記》有“...如來卻不肯向他說明原委,氣得悟空叫道:可恨!可恨!如來卻也閃賺老孫!”唐寅《解惑歌》云:“佛知過去未來事,仙有通天徹地力。任你嘍羅閃賺高,這兩個人瞞不得。”確切的說,這里的“閃賺”成了“誆愚人”的種種手段。搜腸刮肚,想方設法去誆愚別人,總是生硬的緊。也難怪在陳鑫的論著里,“閃賺”成了《擖手三十六病》中之兩病:其一,躲閃(躲閃者,以身躲過人手,欲以閃賺跌人也);其二,閃賺(閃賺者,是誆愚人而打之)。可見,“誆愚”一說,也誆愚了不少人了。其失過于“有意”。 查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閃,拋撇之義”。“賺”是“唱賺”的意思,“唱賺”是宋代的一種說唱藝術,常用“平仄韻通葉的變化”,極具扇情之能事。可見“閃賺”二字,還不是簡單的“誆愚”一說所能夠含概的。 看來由元曲宮調,引申為文人對白,還是深得一究。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子牙設計收九公》中有:“...土行孫得空,以手一抱暖玉溫香,已貼滿胸懷。檀口香腮,輕輕緊揾。小姐嬌羞無主,將臉左右閃賺不得,流淚滿面曰:如是恃強,定死不從!...”這里的“閃賺”是一種近似于人本能自我保護的躲閃動作。然而,純系本能的保護,看來還是難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少女遇見“土行孫”這般的胡亂的抱、貼、輕浮緊揾,自然反應式的“閃賺”,還是“閃賺不得”,只好“流淚滿面,定死不從...”了。究其因,失過于“無意”。 “閃賺”二字,還得于有意無意間求之! 明.程沖斗《棍法圖說》有載:“或問曰,訣中有穿、提、閃、賺之法,可得聞歟?余曰:斯法也、其機玄、其旨奧。非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閃賺者,手固步小,推棍入彼懷申,左拿閃右,右拿閃左。莫可測度,不至犯硬,此是賺法。若穿提,即非如閃賺者之小可也。局勢闊大,運用圓活。如彼立勢,便于左攔,我則從左上,以湊其攔,及彼攔下,我已先機而穿乎右矣。如彼立勢便于右拿,我即從右上,以湊其拿,及彼拿下,我己先機而穿乎左矣。循環無端,進退無跡,知電飛雷奔,目不暇視,手不暇指。無論圖中諸勢,皆以此為勝算,即破諸家利器,亦恃此而奏功。訣中所謂靜中用亂者,此也,所謂舊力略過,新力未士者,亦此也。所謂彼槍不動,我槍扎者,亦此也。豈非一了百了之說乎。” “斯法也、其機玄,其旨奧。非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 何其精辟!閃者,功深力到者,自然反應而已。賺者,心精思巧者,妙手偶得者也。棍法如斯,拳法如斯,曲詞歌調,也復如斯! 58、“閃賺”之后二水在萬維武術網發表《'閃賺’雜論》一文,遭受了一些人的非議,甚至人身攻擊,意思是二水抄襲了馬明達先生的文字,拾人牙慧云云。二水決定將馬明達先生的文字作一比較。順便聲明一下:二水只是一個網名,二水從沒想過企圖通過與馬明達老師論爭來提高自己的虛名。比較,只是為了說明問題。 馬明達老師觀點:讀者可以翻翻《辭海》等工具書。把“閃”和“賺”兩字合并起來,則只出現在武術中,它具有鮮明的武術術語屬性。 二水觀點:元人芝庵《唱論》有“中呂宮唱:高下閃賺”,不是用于武術,而是元曲宮調。唐寅《解惑歌》:“任你嘍羅閃賺高”也與武術無關。明·許仲琳《封神演義》、《西游記》中也都是“閃”和“賺”合用,也均與武術無關。 分析:也許馬明達老師也象二水一樣,只是偏重于單方面的知識積累,閑書看的少了,所以才斷論:把“閃”和“賺”兩字合并起來,則只出現在武術中,它具有鮮明的武術術語屬性。 比較二: 馬明達老師觀點:閃賺,本義是誘騙。 二水觀點:一、“誆愚”一說,也誆愚了不少人了。其失過于“有意”。二、《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子牙設計收九公》中的“閃賺”,是一種近似于人本能自我保護的躲閃動作。然而,純系本能的保護,看來還是難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究其因,失過于“無意”。 分析:正因為馬明達老師,少看閑書,所以不知“閃賺”還有其他含義。 比較三: 馬明達老師觀點:明代武術文獻中,“閃賺”先是主要出現在槍法中。 二水觀點:明.程沖斗《棍法圖說》中已經明確有“閃賺”論述。可見“出現在槍法中。”一說,也缺乏依據。 分析:也許馬明達老師還不只少看了閑書,《棍法圖說》也沒加注意。 比較四: 馬明達老師的觀點:顯然“閃賺”既是一個戰術概念....戚繼光《拳經》中沒有出現過“閃賺”一詞,但相近的詞,如“閃退”、“閃驚”之類不一而足。 二水觀點:明.程沖斗《棍法圖說》明確指出:“斯法也、其機玄,其旨奧。非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可見“閃賺”之法,需要兩個條件,其一,“心精思巧”;其二,“功深力到”。不是簡單的“戰術”能夠概括的。更與“閃退”、“閃驚”有云壤之別。 分析:在馬明達老師看來,“賺”字,只是“騙”的意思。所以,閃騙就與“閃退”、“閃驚”相近了,既然是騙,那么也就只是一種“戰術”了。二水在金仁霖師的指點下,翻閱了元明相關書籍,發現,“賺”是“唱賺”的意思,“唱賺”是宋代的一種說唱藝術,常用“平仄韻通葉的變化”,極具扇情之能事。既有扇情之能,看來只靠簡單的“噱頭”是不夠的,必須具有深厚的藝術修為。 由此可見“閃賺”二字的演變軌跡: 原本由宋朝的說唱藝術演變為元曲的一種宮調,再流傳于民間,成為老百姓的口頭禪。這是“閃賺”二字第一階段的發展。 第二階段的發展有兩條脈象: 由老百姓的口頭禪,演變為明清小說的文字,這是文人的發展。 由老百姓的口頭禪,演變為武術用語,這是武者的發展。 不管是武者還是文人,在這一發展階段,由于每個個體的修為不同,對“閃賺”二字,就產生了不同的分歧。特別是武者,由于歷史的原因,讀書少了,分歧也就自然大了,也是情有可原。為此,二水對從事武術資料研究的人,由衷的敬佩。在此,向馬明達老師致以敬意! 59、《浮生六記》太極之迷《浮生六記.卷六》云: “養生宜常晨入園林,種蔬芟草,灌花蒔藥;歸來吟古詩,臨古帖,撫古琴。睡不在多,以神凝夢甜為佳。菜根粗飯,勝于珍饌。知已聚談,小飲無醉。勤練太極,寒署不侵。長此以往,乃祛病之方。” 《浮生六記·卷六》又云: “太極拳非他種拳術可及,太極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種拳術之意義。太極乃一圓圈,太極拳即由無數圓圈聯貫而成之一種拳術,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此圓圈,離此圓圈,便違太極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皆不能離此圓圈,處處成圓,隨虛隨實。練習以前,先須存神納氣,靜坐數刻,并非道家之守竅也,只須屏絕思慮,務使萬緣俱靜。以緩慢為原則,以毫不使力為要義,自首至尾,聯綿不斷。” 經笑我兄提醒,二水居士翻閱了有關沈復和其《浮生六記》的相關資料。 沈復,號三白,元和(今蘇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年無考,據顧翰《壽沈三白布衣七十》一詩判斷,他至少活了70歲.道光十二年(1832)尚在世。 顧翰,嘉慶十五年舉人,曾任安徽含山、涇縣等地知縣,晚年曾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沈三白曾受聘于顧為幕府。 從他的《養生》一文看來,確實練過太極拳,師從無考。而1832年前,近代的太極拳尚未在江南傳播。其描述的太極拳與當時的陳家溝拳術也不盡相同。 近代各家太極拳主要代表人物生卒: 陳長興 1771一1853 陳家拳。始將拳傳外姓人。 楊祿禪 1799--1874 創楊式太極拳。尚未稱“太極拳”,而叫“綿拳 ” 陳清平 1795--1868 趙堡太極拳名家,傳武禹襄。 武禹襄 1812--1880 創武式太極拳。公開稱“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傳自楊式、孫式太極拳傳自武式。 從這些資料看來,沈復在1763--1832間,已經開始練太極拳,并公開稱“太極拳”了。三白先生堪稱近代南方太極拳第一人。 有《養生記逍》和《中山記歷》為后人所補一說。 清道光年間,楊引傳在蘇州冷攤上獲得《浮生六記》手稿,其時后兩記已缺。 光緒三年(1877)楊引傳以王韜之介將此手稿交上海申報館以活字版排印,距成書已70年。而此時,該書已有多種版本。 可見,即便是“后人所補”,該“后人”也在光緒三年(1877)之前的了。 有考證,《中山記歷》一卷系抄襲李鼎元的《使琉球記》,李鼎元是嘉慶五年(1800)冊封琉球國王的副使,去琉球的時間比沈復早8年。 看來是以“前人”補“后人”之缺了。 《養生記道》改為《養生記逍》,據鄭逸梅稱,其內容系剽竊張英《聰訓齋語》和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抄》等書。二水一時找不到該兩書,不敢判定該兩書中是否有相關的“太極拳”內容。倘若有,則更有考證價值了。 總之,沈復的《浮生六記》以及是否補缺等等,都給原本紛繁復雜的太極拳史界設置了一個迷。為原本神奇的太極拳又添加了神秘色彩。這也是太極拳的魅力所在了。 60、金師回鄉偶記以前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總覺得四明狂人除了“狂”之外,還有些須矯情。一個“鄉音無改”的老者,走在回鄉之路上,一般而言,“兒童”也自然將他當作普通鄉翁,不會對他產生任何興趣。“笑問”一節,自然是詩人的“自作多情”。 61、雪霽遇師杭城大雪。晨起雪霽,城市分外妖嬈。二水赴武林門賞雪。廣場中人跡罕至。一老者坦然樁立,巍巍然如抱乾坤。忘情于天人之外,融會于五行之中。功畢,又默默然操拳,似太極似形意,嬉戲之作合乎法度,陶醉其中又靈機閃爍。二水好奇,上前打探。老者答曰:自娛而已。二水問其所操何拳,曰:非太極非形意。無招無名。啟齒之間,二水見其牙有煙漬,速速遞煙打火。老者始問及二水身世。二水簡約應答。 二水懇乞與之搭手。老者頓時爽朗起來。老者使一掤勁。掤勁之中有“鉆落起翻”的意味,二水開合吞吐引化。老者笑曰:不錯!不錯!小伙子有東西。松得好,開的好!你的師承正宗,沒走彎路。二水被他夸得受用,老者則中軸靈動,有進圈之意,二水隨即引長意念,含空門戶。老者復呵笑起來。曰:難得!空中有物。松中有節。 之后,老者開始談論起他的師承來。 老者陶姓。老輩杭城拳人稱其“小陶”。而今老輩稀矣。“小陶”也六十有七了。陶師原系杭二棉技術人員。從盧嵩高門下唯一的漢族弟子解興邦老師學拳。初學心意六合,而今年紀大了,始改學太極。18歲開始在杭城教拳,從蕭山到武林門,教學四十余年,弟子愈千矣。因其推手風格兇悍,架小勁整,含蓄之中,隨處包含攻防意識。一些人不太適應他的推手。始有懼意。也有人戲稱其為“陶式太極”。 二水忙著道別。回辦公室的路上,行人匆匆,雪開始瑟瑟的化卻。遠處飄來老者的感慨的話語:“松得開,才能化得凈....” 二水得意于雪后的奇遇。一位值得景仰的老拳人。 62、打不動的腹部昨天,二水因浙江大學李式太極拳協會邀請,去浙大玉泉校區,參加他們的太極拳交流活動。并與中國武術六段、國家一級教練、一級裁判、李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馬振華(品三)老師見面。馬振華老師表演了李式太極拳“春夏秋冬”四段中的“春”,如驚蛇、如靈貓、如戾馬、如蒼鷹....古樸典雅。 飯后茶余,馬振華老師談起他的“打不動的腹部”,說:“沒有內功的人,拳頭沒有滲透性,我便讓他們打。有內功的人,別說打了,碰都不應讓他碰。” 可見,馬振華老師的功夫,不是在于所謂的“打不動的腹部”。而是李式太極拳所稱的“號脈”。 所謂“腎動知竅生”。下丹田的微微鼓蕩,自然能夠化卻拙力。 但是,“號脈”(知人的功夫,又叫聽勁),不是其他拳術能夠練就的。外家功夫,在這方面也差火候,沒有太極拳細膩。 63、文人與刀文人習武,喜劍不善刀。不知源自何時。大凡習刀,有赳赳武夫氣概,與習劍之清靈儒雅不作同日語。夫子執劍,詩仙亦仗劍。后世文士好武者,也自然以習劍為風雅。 襲煒《巢林筆談》有“習刀自豪”一文云: “予少好武備,嘗竊前人刀法,靜觀而私演之。大要用避為擊,手眼快,身腳輕耳。因系鉛于足,久之解去,超逾(原文為足字旁一個俞)頗便。然法不指授,終是死法。丙年冬,有客從北來,與予講論刀術,與舊說無以異也。遂習之,略知騰縱閃賺、斜提直刺之法,而功疏力拙(原文為言字旁一出),技卒不成。然當酒酣興高,迭躍揮霍,光芒霜落,手臂風生,譴豁不平之懷,洗滌酸腐之胃,衛身雖拙,而吐氣自豪。” 此文能證文人喜刀一例。也佐證“閃賺”一說。 襲煒,字巢林,自稱巢林散人,晚號際熙老民。江蘇昆山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卒年無考。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猶在世。煒喜經史,工詩文,善絲竹,兼習武備。時人稱其詩文“筆墨間無非香氣,町畦外別具爐錘,極才子之能事,銷騷人之怨思。”而煒年過四十,仍未一第。此般遭遇,心中自有不平事,腹中除了詩書酸腐外,自然難得坦蕩豪放。“然當酒酣興高,迭躍揮霍,光芒霜落,手臂風生,譴豁不平之懷,洗滌酸腐之胃,衛身雖拙,而吐氣自豪。”刀之于文人的釋泄功能昭然可見。 明五公山人,王姓,名余佑,字介祺,保定之新城人。負王佐才,幼偉岸,有大志。初從定興鹿太常善繼游,既而受業于容城孫征君奇逢,學兵法,究當世之務。習騎射、擊刺,無弗工。甲申國變,歸隱,更與征君往來講學,究經史,授生徒,教以忠孝,務實學,兼文武,遠近從游至數百人....山人學無不究,與太原傅山、同郡張羅喆、呂申諸子日相切劘,又執贄于定興杜紫峰先生。常匯古人經世事為《居諸篇》十卷,《萬勝車圖說》一卷,《兵民經略圖》一卷,皆霸王大略、兵機利害也。著《十三刀法》一卷,開太極十三刀之先河。 一個胸懷經世濟國之才,遭遇甲申國變,歸隱山川,“授生徒,教以忠孝,務實學,兼文武” ,與同時代歸隱江南四明山上的黃宗羲、王征南、黃百家、甘鳳池等不謀而合。圖的自然是“霸王大略、兵機利害”了。此時的刀在文人眼里,不只是“譴豁不平之懷,洗滌酸腐之胃”了,而是賦予著“反清復明”的重任。 如果說,劍之于文人,多的是那份古雅,那么刀之于文人,更注重的是那份豪情。襲煒“有客從北來,與予講論刀術”中的北來之客,是否系五公山人的學子,已無考。而刀之于文人的那份坦蕩豪放的“釋泄”功能,還是一脈相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