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島節郎稱圍繞水道集的一連串敗仗,是第十九大隊1938年成立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戰斗。 水道戰斗后,第十九大隊在八路軍攻勢壓力下八月下旬放棄了寨里據點,九月從文登撤退,十一月從棲霞撤退,第二年三月從大辛店撤退,原有的守備區都落入八路軍手中。 至此,水道集戰斗前后經過,已經基本清晰,但是,與小說《苦菜花》描述道水被攻占時日軍被全殲不同,真正的水道集之戰,八路軍共俘虜了八名日軍(后有一名逃跑),在戰場上一向以頑強自居的日軍為何會投降呢? 桑島節郎在描寫水道陷落的過程時這樣描述了這件事------ “勝負是短時間內就決定了的,三十對八百,勝負不問可知。一名逃出,七名被俘,其余人員全部勇敢作戰而死,玉碎他鄉。被俘的人員達七名之多,多少有些出乎意料。顯然,攻擊開始之前反戰同盟的喊話,一直以來八路軍方面的反戰宣傳,都起了作用。根據反戰同盟膠東支部副部長渡部三郎后來講,戰斗結束后,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請水道當地的居民幫忙,把被擊斃的日軍都用白布裹好,鄭重下葬,就埋在原據點附近的田地中。” 這大概就是真實歷史,與文學作品的區別了。也許,今天有人會笑話許世友的“婦人之仁”,或者覺得他是不是有敵我界限不清的錯誤。 但是,對于普通日軍官兵來說,這種對于一個人的尊重,正與日軍內部苛刻的軍紀,殘酷的《戰陣訓》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甚至能動搖日軍官兵的作戰信念。 桑島節郎在整個戰爭期間沒有被俘,他所隸屬的部隊在日本戰敗后被國民黨軍繳械,甚至戰后還和八路軍發生過戰斗。但是,在水道戰斗后,他卻忍不住發出了下面這樣的感嘆(《華北戰記》P171)------ “假如,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敗戰沒有發生,戰爭繼續持續。假如這么打下去的話,大約兩年之后,日本軍隊也會不得不從華北全軍撤退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