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西南尋城記:木瀆春秋城址
http://www./news/ 2011-1-12 10:30:39 作者:記者 呂繼東
![]() ![]() 五峰山城墻解剖圖。(聯合考古隊提供資料圖片)
一座“埋藏”千年的古城遺址注定不會被掩藏在歷史的塵埃中。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同成立的聯合考古隊,在蘇州西南的山間盆地中尋找到了目前全國最大的春秋古城遺址。它依山傍湖,它宛若一把秀美的蘇扇,它更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城址。 經過一年多的考古挖掘,蘇州木瀆春秋古城遺址已基本成形。 古城址依山臨湖而建,呈不規則狀,似扇形,經測算,總面積約24.79平方公里,這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春秋時期最大的古代城址。 初現:古城遺址在木瀆 去年6月在蘇州召開的蘇州古城考古階段性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公布了一個令世人矚目的結論:在蘇州西南部山區木瀆、胥口一帶山間盆地內存在一處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大型古城遺址,并在盆地的南、北兩端發現了城墻遺跡,分別是木瀆鎮五峰村北城墻、城壕遺跡,及胥口鎮新峰村南水門遺跡。 這一考古成果令人振奮,但也引起一些考古界人士的質疑,古城的東西城墻尚無蹤影,僅根據南北兩道墻很難說這是一座四面圍合而成的“城”,甚至有人提出南北兩處城墻遺址有可能是擋水防洪的堤壩的觀點。于是2010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把工作重點轉入了對東西城墻遺跡的探尋之中。 經過細致的野外考察,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木瀆劉莊以及向北的木東公路一帶,發現了南北向的東城墻遺跡。這段土崗在劉莊與新峰村南城墻隔一條現代河相接,其地勢明顯高于兩側,寬度約30米左右,最高處約1米。鉆探顯示,在土崗的東側、南側均有一條寬10余米的老河道,其中南側的河道位于地表以下 1.5米左右。這條沿著土崗的河道對土崗的保護、包圍之勢非常明顯,應為南、東城墻外的城壕遺跡。 在古城西部靠近穹窿山景區一帶,根據2009年11月至12月的調查資料,2010年下半年,聯合考古隊對重點土墩進行有針對性的勘探,并最終確定三處土墩進行挖掘,其中位于穹窿山風景區堰頭村、仰家村東側的土墩寬20米左右、高1.5米,時代為春秋時期,其南北兩側還有多處斷續分布的土墩,應為西城墻遺跡。 依據東西南北四處古城墻遺跡,考古工作者已可初步勾勒出這一古城的范圍。至此,一座春秋時期的大型“圍城”逐漸浮出水面。 驚世:全國最大春秋城址 “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大的春秋古城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良高介紹說,去年上半年考古發現,南北兩道城墻之間的距離為6728米,已引起考古界高度關注。近期對東西城墻的勘探發現,東西兩道城墻之間的距離為6820米。從目前已知的南、北、東、西四處城墻遺跡來看,該城址依山臨湖而建,呈不規則狀,似扇形,經測算,總面積約 24.79平方公里,這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春秋時期最大的古代城址。 據介紹,規模如此之大的春秋城址不僅是國內首見,而且其保存狀態之好,在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尤為難得、可貴;古城址內已經發現的種類豐富的遺存,如城墻、河道、水城門、作坊、墓葬等,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時期該地區的文明程度。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李伯謙教授指出,本次發現是東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從學術上來看,吳文化有五大課題——起源問題、都邑問題、王陵問題、石室土墩的性質問題、青銅冶煉技術問題,亟需研究。蘇州這個古城項目涉及到其中的四個問題——都邑、王陵、石室土墩的性質、青銅冶煉技術,這在吳文化考古上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李伯謙教授希望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同時要研究制定木瀆春秋城址的保護利用規劃,這是蘇州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吳文化考古的一件大事。 迷局:古城布局待勘察 考古工作還在進一步深入,蘇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照根介紹說,由于受后期建設影響嚴重,木瀆古城尤其是城墻部分保留下來的較少,與其相關的城門、道路、結構、布局等問題尚需要大量工作來解決。這項工作正在緊張地籌備中,并列入了新年考古計劃之中。 可喜的是,考古工作者們在新峰南城墻處發現的道路、河道遺跡,為研究古城城市布局、道路及水路走向提供了新線索。據介紹,經鉆探,在新峰南城墻、水門遺址附近,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早期石板道路、河道遺跡,為了解古城的道路、水路系統提供了新的線索,這也是聯合考古隊2011年以及今后考古工作的重點之一。 此外,在前期大范圍考古調查、勘探中,考古工作者還在古城址內發現了密集分布的土臺群。其中最密集、保存較好的為位于古城西南角的合豐土臺群,這些土臺高度相近,大小不一,可能為同一性質的遺存。張照根說:“我們已經將其納入2011年古城考古工作計劃中,期待能夠盡早揭示土臺群的真實面貌。 ” 2010年蘇州考古亮點 1.首次發現帶“石郭”的春秋貴族墓葬2010年 下 半年,在真山北端一座直徑30米、高3米的土墩上,發掘了一處帶有“石郭”的春秋貴族墓葬,這在蘇州地區是首次發現。雖然該墓破壞嚴重,但還是留下了2個器物坑,共出土60余件印紋硬陶器與原始瓷器。 隨后,考古工作者又對觀音山、恩古山、華山等大約11個大小不等的土墩(墓)進行了物探調查,并對觀音山部分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在觀音山北端一座直徑20米、高3米,海拔114米的土墩墓中出土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青銅片等器物21件;另外,在墓坑內清理出土殘留器物數件,其中玉印1件,玉帶鉤1件,玉珌1件。從墓葬規模及其所處位置等判斷,該墓應為當時的貴族墓葬。 2.木瀆五峰村發現良渚文化遺址 木瀆五峰村彭家墩發掘點是蘇州古城考古項目2010年春季工作的五個發掘點之一。彭家墩位于木瀆盆地北部的山腳下,東南面有靈巖山和大焦山,東北有天平山,西北有五峰山和銀頂山;南距木瀆五峰村城墻發掘點300米左右。 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在2025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了大片紅燒土遺跡和十余座良渚文化、漢及明清墓葬,這些墓葬共出土玉石器、陶器等180余件,其中不乏珍貴的玉璧、玉鉞、玉璜、玉鐲、玉錐形器等。 經初步判斷,彭家墩是一處蘇州地區保存較完好、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良渚文化祭壇及貴族墓地,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由于以前發現的蘇州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遺跡主要分布于蘇州東部的工業園區和昆山境內,彭家墩良渚 文化時期高等級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蘇州西部地區及環太湖地區史前考古的空白,為中華文明探源課題和蘇州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