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孕 癥 [概述] 育齡期婦女,夫妻同居二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無避孕而不懷孕;或曾有過妊娠,又間隔二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均稱為不孕癥。以孕育史分類.前者稱為原發性不孕.后者稱為繼發性不孕。與原發性不孕含義相近的命名,在《山海經》、《神農本草經》、《脈經》等中稱“無子”.《備急千金要方》中稱“全不產。.繼發性不孕在《備急于金要方》中稱。繼緒”。另外.與不孕有關的命名還有“絕產”、。絕嗣”、“絕子”等。本病也可以從病因上分為先天不孕及后天不孕。前者指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上存在著嚴重的解剖學異常.古人認為藥物治療不能取效。《女科經綸。嗣育門》引朱丹溪語:“男不可為父,得陽道之虧者也。女不可為母,得陰道之塞者也,兼形者,由陰為駁氣所乘。”明。萬全《廣嗣紀要。擇配篇》引載前人“五不女”之說,即“螺.紋、鼓、角,脈。螺指陰戶外紋如螺螄樣,旋入內(也有解螺乃騾字.指交骨如環.不能開坼。受孕必致難產);紋指陰戶小如箸頭.只可通.難交合,名曰石女;鼓指花頭繃急似無孔;角指花頭尖削似角;脈指經脈未及十四而先來或至十五六始至或不調或全無。后天不孕是指病因臟腑經絡氣血失調所致。 本節所討論的不孕癥,主要是西醫學所述的功能性及部分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不孕,常見的原因有卵巢功能失調,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陰道炎及免疫不孕等. [歷史沿革] 孕育是繁衍民族的根本.歷代醫家對不孕的研究源遠流長,文獻詳博,最早見于公元前11世紀的《周易》(《周易集解》卷十一)中,有“婦三歲不孕”之記載。戰國時代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對不孕的病機作了扼要的闡述“督脈生病.其女子不孕”。自《內經》后,歷代醫家對本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很多醫著中設立“求嗣”、“求子”,。種子。等門類.東漢后期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有紫石英治“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當歸治“絕子”等記載。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八。無子候》中較早地認識到不孕同男女雙方有關.提出“若夫病婦疹,須將餌,故得有效也”.并在“卷三十九。中把不孕分為“月水不利”、“月水不通”、“子臟冷”、“帶下”、“結積”等五種“無子侯”.廣泛討論了不孕發生的機理.其觀點重視風寒致病,氣血失調,血積子臟等。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求子》中對不孕癥也主張首先察夫婦雙方有無勞傷痼疾,精虧血虛,瘀血內阻,提出“男服七子散,女服紫石門冬丸及坐浴蕩胞湯”,這在治療力.法上有所創新。宋。《圣濟總錄.婦人無子》中已認識到不孕與沖任、腎氣及氣血積冷有關。元代朱丹溪提出了痰濕阻滯胞宮而致不孕的觀點。明《景岳全書.婦人規。子嗣類》中廣泛論述了孕育機理及對不孕的證治,其學術思想重視脾腎的觀點, “調經種子之法, 亦惟以填補命門,顧惜陽氣為主。然精血之都在命門.而精血之源又在二陽心脾之間。。另外還強調情懷不暢.肝氣郁結導致不孕。清《傅青主女科.種子》列有不孕十條,在分型證治上有所發展,很注重不孕與腎虛之間的內在聯系。用藥偏重溫補腎陽.暖宮種子。綜上所述,歷代對不孕癥的認識日趨深入, 為我們今天研究本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病因病機] 受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素問。上古天真論》云: “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面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環而無子也。”《婦科玉尺.求嗣》中引萬全曰:“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陽精溢瀉而不竭,陰血時下而不愆,陰陽交暢,精血合凝.胚胎結而生育滋矣。”生殖的根本是以腎氣、天癸、男精女血作為物質基礎,女子在一定的年齡階段:腎氣旺盛,天癸成熟,任通沖盛,二脈相滋,若男女生殖之精相搏.則合而成形,發育于胞宮中,即成胎孕。明《校注婦人良方。求嗣門》云: “婦人之不孕,……更當家其男;子之形氣虛實何如,有腎虛精弱不能融育成胎者”.指出了不孕的原因與男女雙方有關。女子不孕,除先天病理因素影響外,主要是后天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而致沖任病變.胞宮不能攝精成孕,此乃本節重點論述內容.結合前人的認識及臨床實際.本病常見的;證候有腎虛、肝郁、痰濕、血瘀等,分述如下。 一,腎虛 “腎主生殖”,腎之陰陽(精氣)是受孕的基礎. 腎虛直接影響孕育。 1.腎陽虛:先天稟賦不足,腎氣不充,或后天房勞多產,久病及腎,或陰損及陽等導致腎陽虛弱.命門火衰.沖任不足.胞宮失于溫熙,宮寒不能攝精成孕。《圣濟總錄.婦人無子》云: “所以無子者.沖任不足.腎氣虛寒故也。”或有經期攝生不慎,當風受寒.寒濕之邪入里,損傷腎陽,客于胞中,子宮寒冷不能攝精成孕。 2.腎陰虛:房勞多產,失血傷津,精血兩虧.或素體性躁多火.嗜食辛辣,暗耗陰血等導致腎陰不足,沖任失滋,子宮干澀不能攝精成孕。《格致余論》云:。陽精之施也.陰血能攝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成。今婦人之無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攝精也。”或有腎陰不足,陰虛火旺.血海太熱,不能攝精成孕。《女科經綸.嗣育門》引朱丹溪曰: “婦人久無子者,沖任脈中伏熱也,……其原必起于真陰不足,真陰不足則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枯。 二,肝郁 素體肝血不足,情懷不暢,憂思郁怒.或因腎虛母病及子與脾病及肝等導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血不調.沖任失和,胞宮不能攝精成孕。或有盼子心切,煩躁焦慮,肝郁不舒.久而不孕,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子嗣》云: “產育由于氣血.氣血由于情懷.情懷不暢則沖任不充,沖任不充則胎孕不受。。 三、痰濕 素體肥胖或脾腎不足之體,恣食膏粱厚味,導致濕聚成痰,痰濕內蘊.阻滯沖任胞宮,不能攝精受孕。《女科經綸.嗣育門》引朱丹溪語: “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經水不調,不能成孕.以軀脂滿溢,濕痰閉塞子宮故也。” 四、血瘀 經期產后余血不凈,或因攝生不當.邪入胞宮.或寒濕及濕熱邪毒久戀下焦,氣血失和導致瘀血內阻,胞脈受阻,沖任不通不能成孕。《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云:“不子之故傷沖任,……或因積血胞寒熱。。 除上述因素外,如《石室秘錄》中還提出“脾胃寒”、“帶脈急”不孕等,近代有些學者提出不孕癥的病因病機應重視腎氣、天癸、沖任、胞宮生殖生理軸及心腦神明、肝脾氣血整體觀,重視痰濕、瘀血阻滯的部位與深度以及陰陽轉化,氤氳樂育時期的生理特點來加以研究。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一)臨床表現 原發性不孕系婦女婚后,夫婦同居二年以上,排除男性不育因素.未避孕而不懷孕者;繼發性不孕系妊后二年,未避孕而不再受孕者。不孕癥臨床表現一般可伴見不同程度的月經失調、痛經,帶下異常等.但也有臨床癥狀不明顯者。 (二)檢查 包括婦科檢查和特殊檢查。婦科檢查主要了解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狀況,有無先天發育異常,炎癥、器質性疾病等。特殊檢查的方法有基礎體溫測定、陰道;脫落細胞涂片、宮頸粘液周期檢查、診斷性刮宮等以了解卵巢功能;“B”型超聲波、子宮輸卵管通液、通氣及造影,腹腔鏡檢查等主要了解子宮輸卵管有無阻塞性病變;抗精子抗體與抗透明帶抗體測定以幫助診斷免疫性不孕等。 二,鑒別診斷 不孕癥首先與暗產相鑒別,暗產指受孕早期胎初結而流產者,一般患者不易覺察而誤診為不孕癥,通過西醫的診斷方法.二者可以鑒別。 [辨證施治] 要全面詳細采集四診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月經、帶下、婚產、性生活及避孕情況。本病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的重點.是審臟腑,沖任,胞宮之病位;辨氣血、寒熱、虛實之變化;還要辨病理因素痰濕與瘀血。辨病的重點是注重與不孕癥有較大聯系的其他疾病。本病的治療,歷代醫家均十分重視。調經種子。,因不孕癥與月經病的聯系尤為密切,又因“腎主生殖。,故種子一般先補腎。治法大抵虛者補益臟腑,填精養血,燮理陰陽.調補沖任;實者當調理氣血.化痰祛瘀。凡大苦大寒或辛燥之品皆當慎用,而以甘溫咸潤柔養之劑為佳。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男女雙方均須注意起居房事有所節制,以保養腎精,要掌握。氤氳”,“的侯”期交媾,以增加受孕機會.并要注意情志因素對受孕的影響.《沈氏女科輯要.求子》曰: “子不可以強求也,求子之心愈切而得之愈難。”總之,不孕癥需多方面配合調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腎虛型 分腎陽虛與腎陰虛。 1.腎陽虛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婚久不孕,月經后期量少.色淡或見月經稀發甚則閉經。 2。全身癥狀:面色晦暗.腰酸腿軟.性欲淡漠,大便不實,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 3.證候分析: 腎陽虛弱,沖任失于溫養,血海不充故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經稀發、閉經。腰為腎府,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故面色晦黯.腰酸腿軟,性欲淡漠。腎陽虛弱,火不暖土或不能溫化膀胱則大便不實,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均為腎陽不足之象。綜上所見為腎陽虛弱,沖任不足.故宮寒不能攝精成孕。 本證型在臨床常表現為排卵功能不良。或排卵后黃體功能不足,基礎體溫可見高相不穩定,婦科檢查,有的可見生殖器官發育久佳。 (二)治療 1。治則:溫腎養血益氣,調補沖任。 2.方藥:毓麟珠或溫腎丸。 (1)毓麟珠(《景岳全書。婦人規})加紫河車、丹參,香附。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菟絲子 杜仲 鹿角霜川椒 方中四物湯補血;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丹參,香附理氣和血調經.菟絲子、杜仲、鹿角霜,紫河車溫養肝腎調補沖任.補陰益精;川椒溫腎助陽。全方既溫養先天腎氣以生精,又培補后天脾胃以生血,并佐以調和血脈之品.使精血充足,沖任有養,胎孕易成。 . (2)溫腎丸(《婦科玉尺》): 熟地 萸肉 巴戟 當歸 菟絲子 鹿茸 益智仁 生地 杜仲 茯神 山藥 遠 志 續斷 蛇床子 方中生熟地、萸肉、山藥、當歸滋補肝腎.養血調經, 以益陰攝陽.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鹿茸, 巴戟、菟絲子、蛇床子溫腎壯陽,填精補髓,使“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杜仲、續斷有補肝腎強腰膝;益智仁、茯神健脾澀精。全方共成溫腎助陽益精養血種子之功。 經臨床實踐證明,上述二方對腎陽不足,排卵功能不良者頗為有效。 近年臨床封腎虛不孕研究較多,如羅元愷經驗方。滋腎育胎丸。治先兆流產和腎虛不孕(方見滑胎,臨床報導見《新中醫}1983年3期)。韓百靈經驗方。益陽滲濕湯”治療腎陽虛不孕.藥物有熱地、山藥,白術、茯苓、澤瀉、枸杞,巴戟、菟絲子,肉桂,附子,故紙、鹿膠、甘草等(《百靈婦科》)。 臨床實踐體會, 腎陽虛不孕癥屬排卵功能不良者,可按補腎調經的方法治療,提出經后期補陰為主,經間期補腎調氣血.經前期補腎暖宮為主。的原則.把溫補腎陽放在經間期后,認為是治療腎陽虛的最佳時間(。應用陰陽學說調治月經疾患。《上海中醫藥雜志》1 983年5期)。 . 2.腎陰虛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婚久不孕,月經前期量少或月經后期量少.色紅無塊。 2.全身癥狀,形體消瘦,腰酸,頭暈目花,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 3。證侯分析:腎陰不足,精血虧少或陰虛火旺,則月經先期量少或后期量少, 色紅。陰液不足,肢體失榮,則形體消瘦。腎陰不足,腰府失養,腦髓失充則腰酸,頭暈目花,耳鳴,虛火內擾則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均為腎陰不足之象。綜上所見為腎陰不足,沖任失滋,子宮干澀或陰血火旺,血海太熱不能攝精成孕. (二)治療 1.治則:滋陰養血,調沖益精。 2。方藥:養精種玉湯或清骨滋腎湯。 (1)養精種玉湯(《傅青主女科》)另加女貞子、旱蓮草。 當歸 白芍 熟地 山萸肉 、 方中當歸、白芍滋養肝血.熟地,山萸肉補益腎精;女貞子、早蓮草滋陰填精。全方共奏滋陰養血填精之功。 (2)清骨滋腎湯(《傅青主女科》)加黃柏、龜版。 地骨皮 丹皮 沙參 麥冬 玄參 五味子 白術 石斛 。 方中地骨皮、黃柏清腎中虛火;丹皮清肝火;沙參、麥冬,玄參滋陰壯水;五味子斂陰;龜版滋潤填精;白術、石斛健脾以滋其化源。 全方具有清火滋水. 養精種玉之功。 二、肝郁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婚久不孕.經行雙乳小腹脹痛,周期先后不定.經血夾塊. 2。全身癥狀:情志抑郁不暢或急躁易怒,胸脅脹滿.舌質黯紅脈弦。 3.證候分析:肝氣郁結,氣血不和,沖任失調.故經行雙乳小腹脹痛,周期先后不定.經來夾塊,肝郁氣滯,或郁而化火,故胸脅脹滿,急躁易怒。舌質黯紅,脈弦均為肝郁之征。綜上所見為肝郁氣滯.氣血失和,沖任失調,胞宮不能攝精成孕。 本證型可見于內分泌功能失調.經前緊張綜合征患者。 (二)治療 1.治則:舒肝解郁,養血理脾。 2.方藥:開郁種玉湯或疏肝解郁湯。 (1)開郁種玉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 白芍 白術 茯苓 丹皮 香附 花粉 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培土;丹皮涼血活血;香附理氣解郁調經;花粉清熱生津。全方共成舒肝健脾,養血種子之功。 (2)疏肝解郁湯(方見月經后期)。 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金鈴炭調氣行滯解郁;丹參、川芎、紅花、澤蘭活血調經;元胡行氣活血止痛,共成行氣調經種玉之功。 若見乳脹有結塊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橘核破氣行滯;乳房脹痛灼熱者加炒川棟,蒲公英清熱泄肝;如夢多寐差加炒棗仁,夜交藤寧心安神。 《朱小南醫案》“乳脹不孕。條臨床經驗謂:“經前有胸悶乳脹等癥狀者.十有六七兼有不孕癥。”治療用藥有香附,郁金,白術、當歸、白芍、陳皮、茯苓、合歡皮、蘇羅子、路路通、柴胡等。 三、痰濕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婚久不孕,經行后期,量少或閉經,帶多質稠。 2.全身癥狀:面色咣白,形體肥胖,頭暈心悸,嘔惡胸悶,苔白膩脈滑。 3。證侯分析;痰濕內阻,閉阻沖任胞宮故經行后期量少或閉經。痰濕下注則帶多質稠,痰濕之體為體肥而面色咣白.痰濕中阻故嘔惡胸悶,上蒙清陽則頭暈心悸.苔白膩脈滑均為痰濕內阻之征。綜上所見.痰濕阻滯沖任,胞宮.故不能攝精成孕。 (二)治療 1。治則:燥濕化痰,調理沖任。 2.方藥:啟宮丸或加味補中益氣丸。 (1)啟宮丸(經驗方); 制半夏 蒼術 香附 神曲 茯苓 陳皮 川芎 方中半夏、陳皮.蒼術、茯苓運脾燥濕化痰;神曲消積化滯;香附、川芎行氣活血調理沖任。全方共成化痰調氣活血種子之功。 (2)加味補中益氣湯(《傅青主女科》): 人參 黃芪 柴胡 甘草 當歸 白術 升麻 陳皮 茯苓 半夏 方中人參,黃芪、甘草益氣健脾;升麻,柴胡升陽化濕;當歸、 白術養血健脾;陳皮、茯苓、半夏燥濕化痰。全方共成益氣升陽,化痰和血,調經種子之功。 .
若嘔惡胸滿甚者加厚樸、枳殼.竹茹以寬中降逆化痰;如心悸甚者加遠志化痰寧心安神;痰瘀互結成癥者加昆布。海藻.菖蒲、三棱、莪術軟堅化痰消癥。 四,血瘀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婚久不孕.月經后期,經量多少不一,色紫夾塊,經行腹痛。 2.全身癥狀:小腹作痛不舒或腰骶骨疼痛,拒按,舌暗或紫脈澀。 3.證候分析:瘀血內阻胞宮、沖任,則經行后期。經脈阻滯故經行量少。瘀阻脈外新血不得歸經,則經行量多色紫夾塊,經行腰痛、腹痛.拒按,為瘀血內阻之實證。舌紫脈澀均為瘀血之征。綜上所見,為瘀血阻滯胞宮沖任,而不能成孕。 本證型臨床可見于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患者。 (二)治療 1.治則:活血化瘀.調理沖任。 2。方藥:少腹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 (1)少腹逐瘀湯(方見痛經)。 方中官桂、小茴、干姜溫經散寒;當歸、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延胡索、蒲黃,五靈脂、沒藥化瘀止痛。全方共成溫經化瘀、調經種子之功。王清任謂:“種子如神”。 (2)膈下逐瘀湯(方見痛經)。 方中枳殼、烏藥、香附疏理肝氣;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皮活血化瘀;延胡索、五靈脂化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全方共成理氣化瘀種子之功。 從臨床體會到,本證型下焦久瘀.易夾濕熱,而致濕熱瘀血交阻,故化瘀同時兼清濕熱,也甚重要.酌配二妙散、敗醬草、紅藤等。 孫寧銓,付友豐使用“復方當歸注射液”對不孕癥患者屬輸卵管傘端阻塞不通病變進行輸卵管通液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江蘇省中醫婦科學會1986年年會學術資料)。 [預防護理] 提倡晚婚及有計劃生育.注意經期衛生及預防婦科手術感染.并注意情志調攝。 [預后] 本病預后尚未有統一認識,一般來說,功能性不孕療效較好,器質性病變所致的不孕療效較差.如治療的過程越長.受孕的可能性也減少。 [結語] 不孕癥是婦科臨床常見疾病。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不孕.先天性不孕及后天性不孕。歷代醫家均重視對本病的研究。臨床常見的證型有腎虛.肝郁、痰濕、血瘀等.其主要機理是臟腑功能失調.沖任病變,胞宮不能攝精成孕。辨證的重點審臟腑、沖任、胞宮之病位,辨氣血、寒熱.虛實之變化,以及分清病理因素痰濕與瘀血。并針對病機.結合辨病分別治療。以“調經種子”為主要治療原則,注重補腎助孕.同時掌握。氤氳”、“的候。期.以及情志調護也十分重要。 。 [文獻摘要] 《女科經綸.嗣育門》引薛立齋曰:婦人不孕,亦有六淫七情之邪傷沖任,或宿痰淹留,傳遺臟腑,或子宮虛冷,或氣旺血衰,或血中伏熱,又有脾胃虛損,不能營養沖任。更當審男子形質何如,有腎虛精弱.不能融育成胎,有稟賦原弱,氣虛血損.有嗜欲無度.陰精衰憊.各當求原而治。 《石室秘錄};十病維何?一胎胞冷.二脾胃寒,三帶脈急,四肝氣郁,五痰氣盛,六相火旺。七腎水衰。八督任病,九膀胱氣化不行,十氣血虛而不能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