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淑杰1,吳躍軍2 作者單位:(1.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中醫針灸科,江蘇 南京 210004;2.江蘇省中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京 210029)
【關鍵詞】 還少湯;婦科病;慢性盆腔炎;痛經;圍絕經期綜合征
還少湯源于宋代洪遵《洪氏集驗方》中的古方“楊氏還少丹”,以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牛膝、楮實子、肉蓯蓉、巴戟天、杜仲、小茴香、石菖蒲、遠志、茯苓、大棗共15味中藥組成。功能溫腎補脾、養血益精,主治脾腎虛損,腰膝酸痛,陽痿遺精,耳鳴目眩,精血虧耗,肌體瘦弱,食欲減退等。筆者臨證以還少湯加減治療婦科病每獲良效,現舉驗案3則,與同道共饗。
1 慢性盆腔炎案
案例1:患者,41歲,于2010年6月29日就診。主訴:下腹痛3年余,常因勞累及性生活后反復發作,外院診為“盆腔炎”,曾抗炎、中藥治療,療效欠佳,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刻診:小腹墜脹痛,兩側少腹隱痛,伴帶下清稀量多,腰酸冷,肛門墜脹,面色萎黃,氣短乏力,不能久行,納呆,夜寐欠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婦檢:宮頸炎(輕度)、舉痛,子宮正常大小、壓痛,兩側附件增厚、壓痛。B超提示:盆腔積液。西醫診斷:慢性盆腔炎。中醫診斷:帶下,辨證為脾腎陽虛,兼氣滯血瘀。治以健脾溫腎、理氣化瘀止痛,方以還少湯加減:熟地黃10 g,山藥10 g,枸杞子10 g,山茱萸10 g,牛膝10 g,巴戟天10 g,杜仲10 g,小茴香10 g,石菖蒲6 g,遠志6 g,茯苓10 g,失笑散10 g,荔枝核10 g,白蒺藜10 g,夜交藤15 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7劑,諸癥明顯緩解;服藥3個月,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
按:慢性盆腔炎可見于中醫的“不孕”、“帶下”、“痛經”、“癥瘕”等病癥。多與氣血失和、瘀血阻絡有關,病程長,病情反復,久病傷及脾腎,正氣受損,虛實夾雜,纏綿難愈。該患者辨證屬脾腎陽虛,兼氣滯血瘀,以還少湯加減溫補脾腎,兼以理氣活血,藥證合拍,療效滿意。
2 排卵期出血并痛經案
案例2:患者,20歲,于2009年3月20日就診。主訴:經間期出血1年余。平素月經干凈后1周左右,即見陰道少量出血持續近1周,反復發作,曾治療調理半年,未見明顯好轉。刻診:經間出血量少色淡,伴腰酸冷,小腹偶痛,經期腹痛1 d,怕冷,喜熱敷,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月經來潮第3日晨起查性激素六項,提示促黃體激素、雌二醇低于正常值,月經干凈查B超提示:無異常。診斷:排卵期出血,痛經。辨證:脾腎陽虛。治以健脾溫腎,方以還少湯加減:熟地黃10 g,山藥10 g,枸杞子10 g,山茱萸10 g,五味子6 g,牛膝10 g,肉蓯蓉10 g,巴戟天10 g、杜仲10 g,小茴香10 g,石菖蒲6 g,遠志6 g,茯苓10 g,楮實子10 g,大棗5個。每日1劑,水煎服。于月經干凈即服,經期不用。連服3個月經周期,經間期出血,經期腹痛均消失,復查性激素六項,提示正常。1年后回訪,諸癥未見反復。
按:經間期出血,在中醫古籍中較少論述,但目前婦科臨床亦屬常見病。中醫認為經間期是繼經后期由虛至盛,由陰轉陽的轉化時期,本患者陰精不足,陰必及陽,因此轉化后,陽氣不能應時,乃致統藏不足,經間期出血反復發作。還少湯正是陰陽雙補,側重陰中求陽,與本患者病機合拍,從而取效。
3 圍絕經期腰痛案
案例3:患者,52歲,于2010年7月12日就診。主訴:腰酸冷痛7年余。絕經后3年,出現腰酸痛怕冷加重,足跟痛,尤其兩腳底部四季怕冷怕風,幾乎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陰道干澀,脾氣急躁,不能自控,納差,寐差,二便調,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無力。西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診斷:絕經前后腰痛證,辨證屬脾腎陽虛,兼陰虛郁火。治以健脾溫腎、兼滋陰解郁降火,方以還少湯加減:熟地黃10 g,山藥10 g,枸杞子10 g,山茱萸10 g,五味子6 g,牛膝10 g,巴戟天10 g,杜仲10 g、小茴香10 g,石菖蒲6 g,遠志6 g,茯苓10 g,大棗5個,麥芽10 g,雞內金3 g,地骨皮10 g,牡丹皮6 g。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7劑,諸癥緩解。服藥3個月后,自訴腰部冷痛及腳底怕風感消失,陰道濕潤,心情平靜,食欲大增,睡眠佳,面部紅潤。
按:圍絕經期腰痛,實際上是絕經期或絕經后骨質疏松的表現。骨質疏松及其生理演變與腎有著密切的關系。《醫經精義》云:“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故骨者,腎之合也……精足則髓足,髓足則骨強。”圍絕經期腎氣衰,天癸竭,精不足,生髓亦不足,髓不充骨,骨髓空虛,骨骼失養,導致腰酸背痛,足跟痛。陰精骨髓的生長,依賴脾腎陽氣的溫養。該患者服還少湯加減方后,諸癥消失,贊此藥確有“還少”之功,名不虛傳。
(編輯:蔡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