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想系統地說一下日本陸海軍的軍刀,主要是集中在明治至昭和時期。待我慢慢道來。 本貼中的日本軍刀,指的是明治維新后到二戰時期的軍軍刀。其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西洋刀型和傳統武士刀型。由于武士傳統的影響,軍刀在日本帝國軍隊中一直是作為制式武器來對待的,而不是像其他國家那樣主要作為禮儀用途。 第一節,舊軍刀,主要是明治時期制定的軍刀。 一、華麗的抄襲——舊式軍刀
 明治維新后新軍創辦的時候,軍官和士官、士兵佩刀的樣式參照了當時的法國、英國陸、海軍軍刀(見下圖),都是單手握加護拳的樣式。所不同的是護拳和背金(刀柄上向著虎口的位置)改成了日本傳統的櫻花浮雕。我個人感覺其做工和設計精美程度比英法軍刀要細膩和美觀。



 有資料表明,日本海軍佩刀在明治3年——大正3年外裝樣式頻繁變更,但是總體特征都沒有脫出英、法單手握佩刀的范。當時的陸軍刀刀鞘是鐵制,而海軍刀是木鞘外蒙黑色牛皮或鮫魚皮(就是珍珠魚皮),而且掛環和石突設計比陸軍的華麗(可以理解,海軍一直是日本明治后的寵兒)。 此時的軍刀,下級軍官和士兵都是政府統一發給的,刀條全部是“洋鐵”制作,刀莖也是跟西洋佩刀一樣,裝在單手握的刀柄里,呈細長的圓柱形或方形。高級軍官里面,因為很多人偏愛使用傳統日本刀,就只得將原來的刀莖加工成能夠配合單手握刀柄的細長形狀,這種加工是很困難的。另一方面,西洋佩刀單手握的特點決定其偏重“刺”而不是“斬”,這種刀法除了騎兵之外,大部分的日本軍隊都很不適應,為了滿足軍隊(其實也就是那么幾個高級軍官)的要求,設計了一種雙手握的佩刀刀柄。下圖東鄉平八郎的佩刀實在是舊軍刀的極致了。

 圖為雙手握舊軍刀,刀條為傳統日本刀,銘“勝光”: 直到昭和7年陸軍制訂了32年式軍刀、昭和9年制訂了陸軍將校用新軍刀(94式)、昭和12年制訂了海軍軍官用新軍刀(這幾種下面都會單獨講到)之后,一直到二戰結束,舊軍刀依然還有少數大叔級的軍官在使用(見下圖,1938年占領廣東汕頭的華南派遣軍毛利部隊,注意紅圈內的舊式軍刀),并沒有統一更換成新制定的刀裝樣式。可以說日本軍隊的佩刀實在是種類繁多。
 這里也提一下當時制訂的西洋式指揮刀,也屬于舊軍刀范疇。顧名思義是用于指揮之用,因此注重禮儀性質,刀條是鍍鉻的鐵條,經不起實戰。下圖詳細說明了陸軍將官、佐官、尉官指揮刀外裝的不同,以及海軍士官指揮刀的外形。海軍外裝并沒有分軍階。


32年式軍刀,于明治32年(1899)制定并配發陸軍(主要是騎兵)的下級士官(日本軍隊里面官大有時不是好事,將、佐、尉官的軍刀、手槍、望遠鏡、地圖等必需品都是要自己掏錢買的,政府不負責配給)。按照刀刃長度分為甲、乙兩種型號,32甲專門為騎兵配備,刃長83.6厘米左右,整刀長100.2厘米-102厘米,雖然在實際中由于生產的兵工廠和生產批次不同,在長度上會有細微的差別,但是誤差基本在很小的范圍內。而且32甲的護手設有皮指套環,以便讓騎兵沖鋒揮刀時能更加牢固握住刀;32乙用來裝備輜重部隊,后來步兵和憲兵也有使用,刃長比32甲短6.2厘米,整刀長不超過100厘米,大多是在91-94厘米左右,且護手沒有皮指套環。32式軍刀的裝備時間比較長,一直到二戰結束時都還在生產,可以說是日本軍刀里面除了30刺刀之外產量最多的一種制式實戰軍刀了,也是列裝時間跨度最長的軍刀,目前存世量也比較多。 圖為手持32式騎兵刀的日本騎兵
 32式軍刀大部分是東京炮兵工廠制造的,每一把刀的刀身和刀鞘尾端有相同的數字編號,護手打有生產廠家、生產年和檢查員的鋼印。其刀身是機械鍛造,經過研磨,刀刃油淬,沒有刃紋。形制是:大切先,丸棟,弧度小(1.3厘米左右),比較寬的樋(就是縱貫刀身的“血槽”,其實是為了在保證刀身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重量的設計),樋的前后兩端都是“丸止”,就是槽的兩端以圓形結束。一般是不開刃或者前2/3稍微開刃(騎兵里面刀術高手不多,如果刀身開刃一般的騎兵很容易傷到自己和戰馬,而即使不開刃,利用軍馬的沖擊慣性,即使將軍刀平放沖過去也能輕易把敵人腦袋削掉)。刀和刀鞘用單手可操作的閉鎖裝置牢固結合,刀鞘掛環為水滴形,這個是仿照西式騎兵刀的常見形制。護手設計成是彎曲面,手柄背金的末端以圓弧型收尾。
 32甲的整體重量約為2.1公斤,但是這些設計使其持刀時感覺像指揮刀一般輕便,適合在馬上用“片手操法”,在實戰中受到好評,充分體現了其設計者精于人體工程學。此外,該型軍刀最大的特點是護手、刀柄、刀鞘是參考西式騎兵刀,但刀身卻是標準的日本刀樣式,充分結合了兩者的長處。刀刃盡管沒有燒刃,但由于采用油淬工藝而非常耐操,而且保持性也很好,經過戰斗后如果變鈍也能用隨身的磨石輕易自行磨利,而不像98式軍刀那么嬌貴。護手、刀柄、刀鞘也注重實用而非美觀,存世的很多32式都可以正常使用,我玩過的6把32式都是如此。而同一時期的其他軍刀經歷過這么多時間的磨礪,到了今天只能作為文物了。 我保存的32甲


 32式各部分所用材料: 刀身:陸軍規格刀劍鋼 護拳:半硬鋼(含碳量較低的鋼材,當時的術語稱為“第五種鋼”) 背金:極軟鋼(含碳量非常低的鋼材)或鋁制。 刀鞘:軟鋼甲(低碳鋼) 木柄:木頭或樹脂制 32式軍刀的成功設計,助長了二戰時日本騎兵部隊在中國橫沖直撞的囂張氣焰。抗戰勝利后,我軍騎兵部隊繼續使用繳獲的32式。在60年左右,我國在借鑒繳獲的侵華日軍32式騎兵刀的基礎上,委托前蘇聯定制了65式騎兵刀,成為我軍唯一列裝的制式軍刀。65式騎兵刀于1965年設計定型,主要配發新疆、甘肅、內蒙古的騎兵部隊,也有部分不同兵種的部隊在閱兵時作為儀仗刀使用。后來,由于我軍騎兵部隊的大量撤編,因此65騎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下圖為我軍曾經的65騎

三、曇花一現的雙環——昭和9年制訂陸軍將校用新軍刀(94式) 并大元帥(天皇)佩刀 昭和八年(1933),荒川五郎、栗原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日本政府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重振日本傳統精神及文化,獲得下議院一致通過。同年3月,日本關東軍第6、第8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等分別入侵我長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處,長城抗戰爆發。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趙登禹旅長的率領下,乘雪夜迂回至喜峰口日軍側后,摧毀敵炮兵陣地,日本侵略軍服部炮兵大佐以下步、騎、炮兵3000余人斃命于我29軍大刀之下。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一貫狂熱于武士揮刀只抽場景的日本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趁機將新軍刀的制定、配備提上議事日程。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人的推動下,為應對白刃戰,日軍于昭和九年(1934)停止裝備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在二月十四日由內閣總理大臣、子爵齋藤實和陸軍大臣林銑十郎聯名頒布了《陸軍將校用新軍刀制定》(勅令第二十六號),自此陸軍軍官一律改佩這種日本傳統武士刀樣式的精美軍刀(不過還是有些“崇洋媚外”的老軍官堅持佩帶西洋式軍刀)。


 關于刀緒的規定:
 這一軍刀樣式是以傳統太刀樣式為原型制訂的(見下圖),由于1934年是日本皇紀2594年,因此該式軍刀也稱為“94式”。不過到了1938年,就全部被98式取代了,可以說是曇花一現。與舊軍刀相比,從94式開始的新軍刀外形完全是傳統日本刀的味道。

 從做工上來說,94式作為第一批頒布的新軍刀,其做工和用料要比其后繼者——98式要好,全刀零件達到26個(刀身各部分的細節見下圖。第一張是以98式為示意圖,就是將94式的第二掛環去掉)。



 從設計上,這款刀完全是近代軍用武士刀,在戰場上由于白刃戰其實很少出現,因此這款刀的實戰表現更多是裝飾性和精神層面的,不過也因為其設計的精美,成為侵略者大小將校軍官的最寶貴之物品,也是戰后日本軍刀收藏者熱衷的目標。當然,也別誤會說這款刀是樣子貨,因為其實戰設計和刀條的性能測試是有嚴格規定的,我收藏過的98式軍刀中,有一把保持繳獲時原貌的石堂輝秀,物打處和刀棟都有崩口(見下圖),可以肯定這把刀經歷過激烈的戰斗,并能推測出其使用者是一名深諳劍道的軍官。
 下圖為顯示軍階的重要部件:刀緒
 值得一提的是,在94式頒布的同一天,內閣也頒布了關于大元帥佩刀的新軍刀制定,也就是天皇佩刀。大元帥佩刀規定的出臺,其背景比較微妙,簡要地說就是支持天皇的內閣通過這一勅令,來提醒擁兵自重的統帥部,天皇才是擁有日本軍隊的最高統帥權。而天皇也是一直苦惱于軍部的專橫,因此也同意這一勅令的頒布。關于大元帥佩刀,這里也要說一下。 圖為身著軍服的天皇,著軍服時佩刀的第二掛環是取掉的。
 94式是用來裝備將校(將官、佐官和尉官)的,而大元帥佩刀是天皇專用,因為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第11條規定了“天皇是陸海軍的統帥”。將校佩刀和大元帥(天皇)佩刀的差別,根據現存資料,包括了:1、掛環,大元帥佩刀稱“佩環”,而將校佩刀稱為“佩鐶”;2、金具的涂色,大元帥佩刀是“銅色”,而將校佩刀是“銅鍍金”;3、作為最重要的顯示身份的刀緒,大元帥佩刀的刀緒比 將官刀更加漂亮,為茶色及金色絹絲分段編織。


四、萬人斬——昭和10年制訂 陸軍造兵廠制官給下士官刀(95式) 幾年之前,國內陸攤上曾常常見到刀鞘或者刀身蝕刻有“天皇”、“武運長久”或者“佐佐木小次郎”等字樣的“日本刀”,外表通常是弄的臟兮兮的,有厚厚的銅垢,拔出刀來只見刀身不是長滿鐵銹就是遍布一塊塊的銹斑,沒經驗的“收藏者”往往會上騙受當。此“大藥丸”荼毒之深,遍布大江南北,因此當時被我們戲稱為“中華第一刀”。這把刀的原型就是二戰時期臭名昭著的日本95式士官刀(歐美藏家稱為95NCO,就是Non-commissioned officer的縮寫)。
 之所以說它臭名昭著,一個固然是“中華第一刀”把它的名聲搞得更臭,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款昭和10年(皇紀2595年)制定,作為32式的后繼型軍刀,全刀均為機械制作,屬于實戰型軍刀,雖然不如將校軍刀般鍛造精良、裝飾漂亮,但此刀裝備給第一線沖鋒陷陣的軍曹、曹長,可以說是殺我國人最多的兩種日本軍刀之一(另外一種是小兵拿的30刺刀)。
 可以看出,日本統帥部對于各種實戰用軍刀的設計是有經過周密考慮的,既要讓持刀者充分感受到武士精神,以提振士氣,又要讓軍刀在實戰中能有很好表現。95刀可以說是兩者的結合體。
 這種規格化量產軍刀,雖然日本人稱之為“鐵棒”,意思就是毫無美感的機制品,但是據我個人玩過的95刀看來,盡管已經歷經了60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刀身的鋼材不容易生銹,各個細節處理得也相當精細,特別是刀入鞘時閉鎖裝置的順滑和嚴密,確實是一把構造簡單,質量上乘的白刃戰利器(見下圖,一把中期銅鐔東京對號95,刀緒是用牛皮新做的仿品)。

 早期和中期95刀的刀柄是仿照將校軍刀的刀柄外,用銅(最初期)或鋁(初期和中期)壓制出柄系和三聯櫻目貫的樣子。
 刀的駐爪(防止刀身自動滑出刀鞘的閉鎖裝置)繼承了32年式騎兵刀的原理,但是改為橋式,而且不設在刀柄一側,而是在刀柄上部的刀棟一線上(持握時手掌的虎口處),不過名古屋兵工廠制作的中期的95刀,以及末期、最末期型的95刀,其駐爪卻回歸32式,設在刀柄一側。此外,95刀的刀身跟32年式一樣設計有比較寬的樋,樋的前端大多數是“真劍止”,后端是“丸止”(而國內仿造的95,前后兩端都是“丸止”,蓋因“真劍止”比較難加工。其實日本刀的樋的做法是很講究的,并非簡單開一條血槽而已)。刀身近刀鎺的樋上方和刀鞘的口金截面位置有鋼印編號。

 下圖可以明顯看出95刀幾個時期的外形及用材變化。越往后期制作越粗糙,用材也更廉價
 最初期型:只生產了大約6000把。刀柄是用銅一體制作,目釘和穿猿手的穿釘是合為一個的,這兩個特征是最初期型的最大特征。葵型刀鐔和切羽為真鍮制,刀鞘末端沒有蹄鐵型石突。 下圖為95式軍刀的緣和刀身刻印(一般是左中右三個圖案)所表示的意義:
 初期型(約1935——1939年):刀柄用鋁一體制作,單獨設計了目釘將刀身固定在刀柄內,柄系和兜金部分表面涂上茶色漆,鮫皮部分涂上銀灰色漆,目貫表面涂上金色漆。葵型刀鐔和切羽也是真鍮制,刀鞘末端設計了蹄鐵型石突(此處是東京兵工廠制作的95和名古屋的95區別之一,見下圖)。


 [attachment=125413] 中期型(約1939——1943年):刀柄依舊用鋁一體制作,目釘的樣式變得更為簡潔,由銅制變為鐵制。柄系、兜金、鮫皮、目貫的表面涂色和初期型一樣。刀鐔變為簡易的“円形”,就是圓形,而且跟切羽、縁一起,質地從真鍮制變成鐵制,表面涂上黑色漆。刀鞘末端也是蹄鐵型石突。 下圖為各造兵廠廠標和檢查印圖樣:
 [attachment=125415] 末期型(約1943——1945年初):隨著戰略物資進一步匱乏,鋁全部用于戰機的制造了,刀柄只能用木制,表面刻有菱形防滑紋。目釘從一個變為兩個,兜金和目釘全部是鐵制,系刀緒的猿手被省略掉了,刀緒直接穿進兜金中間的孔里面。駐爪位置改變,從刀柄上方改為設在刀柄一側。只有刀鞘還算是保留了中期的形制,末端依然是蹄鐵型石突。刀身的制作也變得粗糙起來,樋也被省略掉。 下圖為95式軍刀的刀緒。跟94、98等將校軍刀不同,95刀緒是皮制的仿西洋刀緒。

去年曾在一位收藏愛好者那里見到一柄日本軍刀,銹跡斑駁,刀柄鋁制,花紋清晰,刀身上有號碼,但是有“板垣征四郎”漢字,自己感覺是很假的。今日拜讀樓主文章,長見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