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友“磊石山人”:
您好!您的館藏文章“北京城的風水龍脈”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于2013年2月14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歷史/文化”下“易學研究”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 360doc個人圖書館 一、歷久不衰紫禁城 1.概況:北京紫禁城于1406年籌建,1420年建成,同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北京。紫禁城從始建到竣工,歷時十四年,由當時的地理大師廖均卿、蒯祥布局主持建造。 ![]() 2.天運風水分析:永樂十八年,正值中元六運,紫禁城中軸線是坐子向午,如此立局,正符合雙星匯向的天運風水格局。《天玉經》曰:“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狀元”,說的就是此種格局。下元六運,子為乾星,午為乾卦,水注三海,卯為催官,五訣俱全,真是典型的皇宮風水格局。 3.地理風水分析:子山午向立局,來龍必在西北乾位或東北艮位。北京紫禁城,西北乾龍由大海沱山至八達嶺至妙峰山,落脈香山。東北艮龍由霧靈山至懷柔山至盤山落脈。乾龍和艮龍千里而來,共吐明珠,造就千年皇宮。后面的景山是人工造就的山丘,明朝稱作“萬歲山”,作為紫禁城的靠山,。根據地理形勢,按龍水之要求,必立地支坐向,故立子山午向。如此龍水與坐向之配,正合“乙丙交而趨戌”的火局風水格局要求。廖均卿家傳楊師風水絕術,絕妙地運用龍水與坐向的配合,絕妙地布局坐向、催官、催財之術,絕妙地選擇元運時空以及避開入囚之衰。紫禁城真是一代大師的杰作,是中華風水文化的燦爛結晶。 紫禁城的風水布局,是巒頭與理氣的絕妙配合,故為歷久不衰。明代276年,清代267年兩朝最終敗者,是為皇家自身氣數的興衰,非為紫禁城風水不濟也(萬事萬物皆有定數、皆有大限)。 二、歷朝古都北京城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與山地的交會處和交通要沖。北京的西邊是太行山脈、西山拱衛,北邊是太行山、軍都山,形成一處半圓形山灣,東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龍燕山山脈構成的天然屏障。 ![]() 北京就建筑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永定河與潮白河之間的永定河沖積扇平原的頂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 ![]() 2. 北京在元朝以前風水并不完整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先后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8個朝代建都在這里。 從西周到唐代,北京稱為薊。自西周燕國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薊丘到周末的燕都,從唐代的幽州城到遼代的燕京,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數百年的興衰繁華。 西漢時,北京地區稱為燕國、燕都、涿郡、幽州、廣陽國、廣陽郡。東漢時,又稱為上谷郡。隋時稱為幽州、范陽,唐人稱為漁陽。遼代時,正式改稱為燕京。金代稱北京為圣都、中都,元代稱為中都、大都。明代時,稱為北平、北京,清代改稱為燕京。民國時,稱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稱為北京。 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于燕地,北京成了燕都邑,時稱薊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鄉董家村。當時營造的薊城呈長方形,東西850米,南北600米,城墻都是用細土夯筑而成。早期的薊城城墻十分獨特,分為三個部分:主墻、內附墻、護城坡。這是為了有效的防御和自衛。燕王在燕都薊城營建了輝煌壯麗的宮殿,著名的有寧臺、元英宮、燕昭王建碣石宮,筑黃金臺,招納天下英豪才俊。 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鮮卑貴族慕容傍統兵打敗了大將石季龍,占領薊城,建立前燕,作為燕都。前燕正式建筑太廟、宮城、正陽殿。 隋唐時,北京稱為幽州城,城墻高大結實,四面設門,南北7里,東西9里,周長32里。 五代時期,劉守光囚禁他的父親,奪取幽州城,建立大燕,以幽州城為都城。遼主耶律德光升幽州為燕京,就是遼南京。燕京墻高三丈,墻厚一丈五尺,城周36里,四周設8個門。遼燕京城店鋪林立,十分熱鬧。大內位于燕京西南,宮室樓閣鱗次櫛比。著名的宮室包括永興宮、積慶宮、興圣宮、延慶宮、太和宮、延和宮、長春宮、永昌宮、延昌宮、長寧宮、洪武殿、昭慶殿、元和殿、臨水殿。金王完顏亮改燕京為圣都,不久改稱中都。金中都在遼寧省燕京城址上仿北宋汴京宮室規制大規模營建,由漢人張浩、孔彥舟主持。征用民夫一百萬,歷時三年,中都建成。金中都城分三重:大城、皇城、宮城。金中都宮城位于大城正中。宮城前有千步廊,正門是通天門,門樓系琉璃瓦頂,高8丈,深11間。宮城中主要宮殿有仁政殿、仁政門、大安殿。 這說明,地理是形成風水的基礎,沒有風水的理念,大地就是大地本身;正如青菜沒有會做菜的,它就是青菜而不是加工后的熟菜。 3. 元朝:北京風水脫胎換骨,成為古都的設計思想 元世祖忽必烈滅金后,決定在北京定都,便命太保劉秉忠堪輿北京風水。北京的外局與大勢適合建立都城,但具體到大內宮殿建設,還需要更縝密的風水理論做指導。劉秉忠就帶了他的弟子郭守敬、趙秉溫遍訪北京山水,最后決定舍棄在北京西側的金朝中都舊址,重新堪定龍脈正穴。 ![]() 元大都系三重城結構:大城、皇城、宮城。元大都大城周長60里,城呈長方形,四周城墻設門11座。城墻都是用上好的細土夯筑而成,堅固結實,墻基厚度達24米,土中間夾雜永定柱和纖木。城墻上部有半圓形瓦管,用以排水。城墻外表覆以蘆葦編成的草席。大城城墻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樓,城外還設有墩臺。 元大城內前為宮殿,后為坊市,五十條街坊錯落有致,星羅棋布。大旅游家馬可·波羅來到大都,置身于一片繁華之中,不禁由衷感嘆:“大都城實在太美了,城市布局這樣巧妙,我簡直是無法形容、無以描述!” 這里穿插一個故事,金朝在營建中都時,為了宮殿的主山(靠山)絞盡腦汁,這時有“望氣”者說,蒙古境內有座小山,王氣積郁,紫光迸現,怕要出什么帝王,應該把這座山移到中都來壯大金的王氣。于是就把那座小山搬到了太液池,取名“瓊華島”,成了中都的靠山。沒承想,這一搬,倒把蒙古王忽必烈的王氣引到了中都。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聞聽王氣是金朝自己搬請來的,大喜,改稱瓊華島為“萬歲山”。 具體到元大都的建造,劉秉忠認為:“山有形勢,水有源泉。山是根本,水是血脈。”應該“取地理之形勢,生王脈絡,方成大業。” 師徒幾人通過踏勘,最后認為燕山山脈是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西山的玉泉山才是未來大都的祖山,龍脈由此生發才對。那么,龍脈的象征是什么呢?就是玉泉山的水。把水引向新建的京城和皇宮,使其王氣凝結,乾坤自可安定。 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為龍脈引導到京城和皇宮呢?劉秉忠采用了一明一暗兩種方法。明,就是開鑿河道引水。于是從玉泉山開始經今太平橋南行、東轉繞至今西門,過今中、南海之間,將玉泉山水引到了皇宮正門的圍橋“周橋”,再向東,至通惠河(就是大運河),開鑿了一條河道。由于此水引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屬“金”,所以稱作“金水河”。那么皇宮的青龍從何而出呢?劉秉忠將什剎海、積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出文明關,繞宮殿東側,也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這樣,皇宮的“青龍”就出現了。暗,則要做水文調查。劉秉忠通過山向走勢和地殼結構分析,找到了玉泉山地下水向東流經的方向,以此為脈絡,找到了下游的“龍泉”,并堪定太液池正穴,決定在此營建“大明殿”,并圍建大內,營造宮殿。 為了證明此處龍脈的正確性,有三個例證。一是紫荊城內傳心殿的大庖井,是宮內年代最久遠的水井。無論天氣多么干旱,井水不升不降,后世皇帝供奉“龍泉井神”即在此。元代是專供皇帝飲用的井水。這就是劉秉忠堪到的“龍泉”。二是清代乾隆皇帝曾經做過全國水質調查(即用金斗稱量,并調查周邊人口體質,得出結論),證明此井水僅次于玉泉山水,說明它的泉脈源于玉泉山。三是故宮博物院建造地下工程時,開挖很淺就水流不止,并發現了柏木樁,進一步揭示了“龍脈”的存在。這條“龍脈”的地下流經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故宮內的慈寧宮,至箭亭,向南,再向東,至大庖井,再向東南奔東華門,再向東流經王府井的“井”,到十王邸。慈寧宮東側就是就是元朝大內的大明殿,說明大明殿即是“龍穴”。 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余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采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于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余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臺山“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由此可見風水的中軸線在過去是如何的重視。 ![]()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致。她嚴格按照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筑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臺階,象征太微垣下的“三臺”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后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后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臺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臺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后半為青磚臺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墻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于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 ![]() ![]() 中軸線起點永定門(1957年拆除)
![]() 連接天壇的中軸線
![]() 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銀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
![]() 萬春亭
![]() 鼓樓
![]() 鐘樓
地壇
由于歷代政府對北京(故宮),加以保護,特別是解放后,中央政府將故宮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使故宮成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歷經五個世紀的古都。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國風水理論指導下規劃建設的,處處寓涵風水思想,是風水學的典型實物例證。 5. 乾隆皇帝巧妙布局北京風水 ![]() 3) 與天地相合而布局。北京城墻方正、街道平直寬闊,河道、橋梁、地溝等之建設布局為古都之首。其祭祀多用各種祭壇,如"日,月,天,地,先農,先蠶,社稷"及太廟,文廟等,其中"垂教天下"、“君臨天下”、“與天相合”含義,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風水上的深意。 ![]() 紫禁城內為了配合天罡地煞之類,用卅六數作三米直徑之金缸,以防祝融水災及天火下降,又用七十二數作井泉,其各個裝點之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