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結核
發表者:趙東奇(訪問人次:10)
脊椎結核 一、病理 脊椎結核病變多發生在椎體,少數在椎板、椎弓、棘突及橫突。 (一)中心型或幼年型 小兒椎體周圍軟骨成份多,中心骨化部分病變發展后可有塌陷早期椎間隙尚在。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二)邊緣型 又稱骨骺型或成人型,發生在較大兒童或成人,起于椎體上緣或下緣的骨骺,病變常迅速破壞椎間軟組織,使椎間隙狹窄或消失,上下椎體相連。 (三)前側型或骨膜下型 也在成人發生,位于椎前韌帶下,常擴散累及上下鄰近脊椎。 (四)附件結核 如橫突、椎板、椎弓根或棘突結核,較少見。 椎體病變因循環障礙及結核感染,有骨質破壞及壞死,有干酪樣改變和膿腫形成,椎體因病變和承重而發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彎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駝峰畸形,胸椎結核尤為明顯。由于椎體塌陷,死骨、肉芽組織和膿腫形成,可使脊髓受壓發生截癱,發生在頸椎及胸椎較多。骨質破壞,寒性膿腫在脊椎前縱韌帶下形成,可穿過韌帶至脊椎前筋膜間隙,因重力關系可擴散至遠離病變的部位。頸椎結核膿腫可出現在頸椎前使咽后壁隆起,可引起吞咽或呼吸困難;在頸部兩側可出現在胸鎖乳肌后緣的皮下。胸椎結核常形成椎前和椎旁膿腫,也可出現在后縱隔區或沿肋間向胸壁發展;向椎管發展可引起截癱。腰椎結核膿腫常至盆腔,形成腰肌膿腫,沿髂腰肌向下蔓延到腹股溝或股內側,從股骨后達大粗隆,沿闊筋膜張肌和髂脛束至股外側下部;或向后蔓延到腰三角區。這些膿腫,因為沒有急性炎癥的表現,稱為寒性膿腫。脊椎結核在好轉過程中,病變的破壞性產物,如膿腫、死骨等可逐漸被吸收,同時有纖維組織充填修復,最后形成纖維愈合和骨性愈合,病程很長。但通過積極治療,可使病程大為縮短。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除具有一般癥狀外,尚有以下特點: (一)早期有貧血,體重減輕,容易疲乏,背(腰)部疼痛及放散痛,疼痛主要在脊椎病變部位,發病初期不重,隨病變發展而加劇,休息后可減輕或暫時消失;不同部位的病變還可引起各種轉移痛。承重、行走和脊柱活動時疼痛加劇。 (二)肌肉痙攣及運動障礙 肌肉痙攣,脊柱活動受限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作用。兒童因熟睡后肌肉松弛,腰部稍動即引起疼痛,出現“夜啼”。頸椎結核患者常用兩手托住頭部腰椎結核患者腰部僵直如板,拾物時不敢彎腰而屈髖、膝(拾物試驗陽性),防腰背活動疼痛。 (三)晚期常有背部畸形和寒性膿腫膿腫穿破后發生合并感染和竇道。
(五)X線檢查可顯示不規則的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椎體塌陷、空洞、死骨和寒性膿腫陰影等征象。 檢查時應注意有無其它病灶,如肺結核、生殖泌尿系結核等。 三、治療 脊椎結核是全身結核的一部分。為了盡早治愈全身和局部結核,必須充分發揮醫護人員和病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增強病人機體的抵抗力,使矛盾向有利于機體方面轉化。應用支持療法、藥物療法,必要時手術清除病灶、融合脊椎,早日恢復病人的健康。 (一)非手術療法 1.臥床使病變脊椎不承重,是防止病變發展、嚴重畸形和截癱的必要措施,臥前后石膏床或硬床均可。在病灶活動期必需堅持臥床,否則,病變的椎體在承重(坐、立或行走)情況下,將加速破壞、塌陷,形成嚴重畸形,甚至發生脊髓受壓造成截癱。在發育較快的兒童,尤其造成嚴重駝背畸形,并可發生截癱(在兒童成長后,因脊柱發育受影響和脊髓受壓而發生截癱)。在兒童尤需堅持臥床,常需數年時間。臥床期間可適當進行四肢運動和背部肌肉收縮活動。 2.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3.抗癆藥物的應用 鏈霉素、異煙肼和對氨柳酸鈉綜合應用,效果較好,可減少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對活動期病人和手術前后,應給予鏈霉素(0.5克肌注,2/日,共約30~40克)及異煙肼(100毫克3/日),其它時間,根據情況,可間隙使用鏈霉素、異煙肼及對氨柳酸鈉(3~4克,3/日),約3~6個月。 4.病變愈后逐步增加活動,要防止脊柱過多承重,以免病情反復。病變愈合的標志是腰背局部疼痛和壓痛消失,全身健康良好,體溫、脈搏和血沉等正常,X線顯示骨愈合良好。 (二)手術療法 在適當情況下應采用手術療法,以達到治愈病灶,縮短療程和恢復機體功能的目的。根據病情選用脊柱融合、病灶清除、膿腫切除或刮除、竇道切除等手術。一般有明顯椎體破壞和寒性膿腫或大塊死骨,多采用病灶清除和脊椎融合術;如病灶局限,骨質破壞少,亦可只采用脊椎融合術。對小兒患者手術要慎重,一般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必須堅持臥床,防止承重走路,必要時采用脊椎融合術及病灶清除術。 (三)合并癥的治療 1.寒性膿腫的治療 如膿腫過大,宜先用穿刺法吸出膿汁,注入鏈霉素,以免膿腫破潰和發生繼發性感染以及竇道形成。在適當時機應盡早進行病灶清除術和膿腫切除或刮除。 2.截癱的治療 脊椎結椎合并截癱的約有10%,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主要措施為脊椎結核活動期堅持不負重,堅持臥床和抗癆藥物治療等。如已發生截癱,應早期積極治療,大多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復。如失去時機,后果是嚴重的。如已有部分癱瘓,一般多先行非手術治療,按截癱護理,絕對臥床,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改善全身情況,爭取最好的恢復;如1~2月后不見恢復,應盡早手術解除張力,如截癱發展很快,甚至完全截癱,應盡快手術,不宜等待。在頸椎結核合并截癱,或有寒性膿腫,應早行手術,可在頸部前側作切口,在胸鎖乳突肌前側與頸總動脈頸內靜脈之間(或在頸動脈鞘之前)進入,顯露和清除病灶,必要時一次處理兩側。在胸椎手術多采用肋骨橫突切除病灶清除術,或行椎前外側前灶清除減壓術,待截癱恢復,一般情況好轉后,再作脊椎融合術,使脊椎穩定。 骶髂關節結核 一、病理 開始多為骨型結核,發生于骶骨或髂骨,然后擴散至關節。大多數有膿腫形成,多數發生在關節后部,有時發生在腹股溝,臀部或會陰部,在盆腔內少見,如骶骨破壞嚴重,也可在盆腔髂腰肌部位。常因膿腫張力大自行穿破形成竇道。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發病一般較脊椎結核緩慢,往往先發現膿腫,疼痛及壓痛,又往往因膿腫破潰減壓,疼痛減輕而延誤診斷。有下背及患側骶髂部疼痛。也可有“坐骨神經痛”即轉移痛至患側臀部及股外側。但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狀不同,不放散至小腿及足部,感覺無改變,活動時疼痛加重,如翻身、坐久、上下樓、彎腰、下蹲等,站立時一般身體向健側傾斜;走路時不敢跨大步。仰臥位常感骶髂部疼痛。 檢查時在站立位脊柱前彎、后伸及側彎均受限,并有局部疼痛,但坐位時活動較好。臥位直腿抬高試驗,患側受限并有局部疼痛。壓擠或分離髂骨時患部疼痛,骶髂關節患部有壓痛,可有寒性膿腫或竇道。肛指檢查有時可摸到局部膿腫及壓痛。 X線照片檢查對早期診斷很重要,需照骶髂關節正位及斜位(關節的矢狀面),可見骨質破壞、死骨及空洞形成等。 鑒別診斷:注意與骶髂勞損,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結核和髖關節炎癥等鑒別。 三、治療 由于無需考慮骶髂關節的活動度,為了縮短療程,常采用病灶清除術及關節融合術,在病的早期無死骨或膿腫形成,可只做關節融合術(從關節后部),術前宜預制前后石膏床。 如病灶局限于骶骨或盆腔內膿腫,應采用前顯露法,將腹膜連同輸尿管牽向對側,可見髂總動、靜脈及膿腫。膿腫位于血管外側及髂肌內側,切開膿腫壁,清除膿汁、肉芽組織、乾酪樣物質及死骨等,可見膿腫與骶髂關節相通的病變處,適當擴大顯露,進一步清除病灶,刮除膿腫壁肉芽組織,沖洗后,傷口內放入青、鏈霉素,縫合傷口。注意勿損傷腰叢神經。 骶髂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前顯露法 如病灶局限于髂骨,膿腫在后部,應采用后顯露法:顯露髂嵴后部、髂后上棘,沿髂骨外板后緣向外下分離臀大肌,至坐骨大切跡稍上,對正骶髂關節病變部位,鑿下大小適當長方形的髂骨一塊,以顯露骶髂關節及病灶,徹底清除膿汁、肉芽組織、乾酪物質及死骨等,沖洗傷口置入青、鏈霉素。如無竇道,應利用取下骨塊或髂骨后部取骨植入一次融合骶髂關節。 髖關節結核 一、病理 初起病灶以骨型為多見,滑膜型較少。骨型病灶多起于髖臼或股骨頭,逐漸擴大,穿入關節,形成全關節結核。滑膜型病灶,也可擴散破壞關節軟骨、股骨頭、頸和髖臼,成為全關節結核。病灶常有干酪樣物和寒性膿腫形成,并可向腹股溝區或大粗隆處穿破,引起竇道和合并感染。由于股骨頭、髖臼進行性破壞和屈曲、內收痙攣,可使關節發生病理性脫位。病變靜止后,有纖維組織增生,使關節形成纖維性強直或骨性強直,常呈內收和屈曲畸形。病變自愈的病程很長,且不可避免地發生廣泛破壞和畸形,必須積極地提供轉化矛盾的條件,排除不利因素,轉化病理過程,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和肢體功能。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疼痛 早期癥狀為髖部和膝部疼痛(沿閉孔神經向膝部放散),兒童患者主訴常為膝部疼痛,要防止誤診為膝關節病變。檢查時病變的髖關節有活動受限和疼痛,疼痛隨病變的發展而加重,活動時加重。 (二)肌痙攣 由于疼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防止肢體活動的保護作用。兒童常有夜啼,長期痙攣和廢用的結果使肌肉萎縮,股四頭肌萎縮尤為明顯。 (三)畸形 由于肌痙攣的結果,髖關節有屈曲、內收攣縮畸形,托馬氏征(Thomas)陽性,并可引起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肢體相對地變短。在兒童如有骨骺破壞影響生長長度,肢體短縮更明顯。由于疼痛,骨質破壞,畸形和肢體變短,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不能走路。 2.屈健腿使腰貼平時明顯(托馬氏征陽性) 髖關節屈曲攣縮 2.將其放正穩定時明顯 髖關節骨內收攣縮 (四)壓痛 髖關節前部和外側有明顯壓痛。雖感膝關節疼痛,但膝關節檢查無異常。 (五)竇道形成 晚期常有竇道形成,大多在大粗隆或股內側,關節有合并感染。 (六)X線檢查 局部早期有股骨頭及髖臼骨質疏松,以后因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可有不規則破壞,有死骨或空洞,甚至股骨頭、頸完全破壞,但少有新骨形成,可有病理脫位。 診斷要點:要結合病史、全身和局部癥狀、血沉、照片等情況進行分析。注意與化膿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為多關節受累,晚期可有關節僵硬,但無骨質破壞病灶。 三、治療 (一)對髖關節結核的治療,首先要著重全身治療,改善全身情況,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二)在結核病灶活動期和手術前、后,應用抗結核藥物。 (三)牽引 可糾正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畸形,用持續皮膚牽引,早期糾正部分或全部屈曲攣縮,用牽引法保持關節面分離,以防粘連。 (四)手術治療 1.在全關節結核由于關節病變廣泛,非手術療法很難治愈,且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關節強硬和畸形,在全身情況改善后,應爭取早期手術治療,不僅可清除病灶,縮短病程,且可糾正畸形,融合固定關節于功能位,有利于早期恢復健康和負重行走,術后用髖人字石膏固定約3個月。 2.在滑膜型或早期全關節結核,尤其在兒童患者,如關節面大部完好,在切除滑膜病灶或骨病灶時,注意術中勿使關節脫臼,以免影響股骨頭循環,不作融合術,術后繼續牽引及抗結核藥物治療,在不承重情況下早期活動,可保全關節部分或大部活動功能。 3.在單純型骨結核,應手術清除結核病灶,以免病灶穿入關節形成關節結核。 以上手術,術畢均在關節內放鏈霉素1克,如有竇道,同時放青霉素40萬單位。 膝關節結核 一、病理 初起時大多為滑膜型,骨型病灶多在脛骨上端或股骨下端,均可擴散為全關節結核(圖3-222)。滑膜肥厚充血,顏色稍灰暗,呈半透明狀,有的部分顯示豆渣或豆腐乳樣,可有積液和粘連,肉芽組織蔓至軟骨面上,有的可因磨擦力而脫落,露出骨面。如骨骺破壞,可引起肢體短縮畸形。由于膝關節周圍缺少肌肉覆蓋,肌肉萎縮,腫脹明顯,關節呈梭形腫大。膿腫較易穿破形成竇道,病程很長,很難自愈,多需手術治療。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起病緩慢,早期癥狀不明顯,可有輕度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往往發病較長時間后方就診,常在初診時就發現全關節結核,病情發展后,腫脹明顯,肌肉萎縮,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破壞,活動受限,伴有疼痛和壓痛。晚期由于疼痛而有肌肉痙攣,導致膝關節屈曲攣縮和內、外翻畸形。常有竇道形成,合并感染。由于疼痛和畸形,病人有跛行,甚至不能走路。 三、治療 (一)支持療法和抗結核藥物治療 改善全身健康情況。 (二)早期臥床及牽引 可迅速減輕癥狀,用皮膚牽引使關節伸直。 (三)滑膜型結核早期 關節內注射鏈霉素,每次1克,每周1~2次,約12周,如無效,應早期手術。 (四)手術療法 1.骨型結核應及早去除病灶,以免向關節擴散。 2.滑膜型結核,如大部分軟骨完整,可做病灶清除術,去除病變滑膜、髕上脂肪,軟骨面上肉芽,如半月板受累也需切除,術畢完全止血,置患肢于托馬氏夾板上,用皮膚牽引,保持關節伸直。以后逐漸活動關節,但休息時要保持伸直,抗結核藥物持續半年,在兒童多能保全關節的一定活動度。 3.全關節結核,骨質有明顯破壞,應在徹底清除病灶后融合膝關節于功能位。在兒童應融合在膝關節伸直180°位,注意勿傷骨骺。 踝關節結核 骨型較多見,可擴散至滑膜,也可先發生在滑膜,再擴散為全關節結核。局部軟組織較少,常穿破合并感染,形成竇道。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除全身癥狀外,局部早期有疼痛及跛行。踝部活動受限,小腿肌肉萎縮,局部有腫脹和壓痛。晚期多有馬蹄足(跖屈)畸形及竇道形成。 X線可見鄰近骨質萎縮和破壞,關節間隙狹窄,邊緣不整齊。必要時可作活體組織檢查,以確定診斷。 三、治療 早期輕度病變可用短腿石膏固定和抗結核藥物治療。滑膜型結核,可做滑膜切除術。骨型結核宜及早去除病灶,局部植骨,全關節結核應在徹底清除病灶后,融合踝關節于功能位。 足部結核 距骨、跟骨結核較多,跖骨和趾骨結核較少,舟骨、骰骨和楔狀骨則少見。跟骨或距骨結核向踝關節穿破可形成踝關節結核。跗骨結核易擴散形成多處結核,常因穿破而合并感染形成竇道,長期不愈。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主要為局部腫脹、疼痛和跛行。負重和足內外翻活動可引起疼痛,局部有壓痛。如有繼發感染,全身和局部癥狀加重。足部常有跖屈外翻或內翻畸形,X線顯示足部骨質脫鈣,骨質破壞,死骨及空洞形成等。 三、治療 多需手術治療,即病灶清除,融合關節。如病灶在骨質內,應在清除后植骨。如有合并感染,應按慢性骨髓炎處理方法清除病灶,傷口愈合后,必要時二期融合關節。在個別跖骨或趾骨結核,可作局部切除病骨。如有多數跗骨結核廣泛化膿感染,尤其是跟骨大部破壞,合并嚴重畸形,長期影響全身健康,而足的功能不能恢復時,可考慮小腿截肢。 肩關節結核 多發生于肱骨頭,也可發生在關節盂或滑膜;可形成膿腫向肱二頭肌溝、喙突或腋下擴散,穿破后形成竇道。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發病緩慢,局部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旋轉時疼痛,局部腫脹,有壓痛。X線照片顯示骨質疏松,骨質破壞,死骨或空洞等。 三、治療 多需病灶清除及關節融合術,可一次完成,術后用肩人字石膏固定肩關節于功能位,如有竇道則只作病灶清除及外固定。在兒童可于病灶清除后,石膏固定于肩外展80°前屈30°位。 肘關節結核 為上肢結核最常見的部位,成人較多,如無適當處理,關節常僵硬于半伸直位,嚴重地影響上肢功能,多為骨型結核發生于尺骨鷹嘴,其次為肱骨內、外踝;亦有滑膜型結核。病灶常擴散為全關節結核.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早期癥狀為肘部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關節常僵硬于半伸直位,晚期可有竇道形成。X線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破壞等。 三、治療 對早期單純骨結核應及時作病灶清除,植骨充填空腔。如為滑膜型,則作滑膜切除,傷愈后及時活動以保護關節的活動度。如為全關節結核,宜作關節切除術,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 發表于:2013-02-08 2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