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的娘子關
(2013-01-03 19:28:40)
來自董耀會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yhcc

穿越長城歷史的轍痕(28)
山明水秀的娘子關 董耀會
娘子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東北,距平定縣城45公里。娘子關是太行山麓長城上的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巍巍太行山,為娘子關提供了雄渾壯闊的背景。娘子關地處華北大平原和太原盆地之間的山地里,是縱貫南北的太行山脈主軸的中央地帶,其東部是廣闊富饒的冀中平原。 據《平定州志》載,娘子關即古葦澤關,唐初因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此設防,創建關城,故名娘子關。平陽公主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巾幗英雄,她精通武藝,諳習征戰,嫁給大將軍柴紹后,仍然手不離弓箭,身不離寶刀。 娘子關旁有長流不息的綿水河,河兩岸樹木茂密,河邊蘆葦叢生,故名“葦澤”。 長城上的很多古老關隘,在一代代王朝的興滅過程中,承載了太多邊塞的荒涼和冷漠,呈現一種孤寂和蕭瑟的景象。娘子關這座長城關隘,卻因“娘子”兩個字,始終山明水秀,風光絢麗,充滿活力的感覺!這是一座與女人結緣,留下美麗傳說的長城關城。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在這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如“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 娘子關城坐落在懸崖峭壁之上,居高臨下,悠悠的桃河水,由西南折向東北,環繞關城奔騰而過。駐足岸邊,煙柳雨峰,一片朦朧,十分爽目! 娘子關關城所處之地山險溝深,形勢非常險要。堅固的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如披紅掛甲的女將軍,守衛在太行山麓。 《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記載:李淵起兵后,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前去投奔,公主從長安來到鄠縣,用自己的私財招募了各地的逃亡者,收編為綠林軍。她率領這支綠林軍攻打下數座縣城,隊伍發展到七萬之眾,號稱為“娘子軍”,一時威震關中。 平陽公主在幫助父親推翻隋朝的戰爭中,率領自己創立的娘子軍,英勇作戰,在數次大戰中獨當一面,立下卓越功勛。在平陽公主去世時,唐高祖李淵賜她軍樂儀仗,表彰她千古罕見的武將身份,祭奠這位不凡的女性。 遙想當年,平陽公主等一哨娘子軍鎮守在此,堅硬如鐵的巖石,碰撞的不是女兒溫柔的眸光,而是寒光凜凜的刀槍劍戟。回音裊裊的幽谷里,飄蕩的不是姑娘們婉轉的歌聲,而是凄厲的拼刺喊殺聲。河水倒映的不是紅顏美人戲水的倩影,而是飲水戰馬的影子。這是一幅幅多么壯美與冷艷的圖畫! 關城東南側,有長城像長龍一樣橫臥在巍峨挺拔的山上。城西有桃河水叮咚環繞,終年不息。險山、河谷、長城,在這里筑起一道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古文化遺址,其中不少都傳說是平陽公主駐防時的遺跡。 娘子關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之一。唐朝設立承天軍戍守處,唐大歷年間(767~779)修建“承天軍城”。宋代建“承天寨”。 娘子關的稱謂,最早見于金朝元好問的《游承天懸泉》一詩,有“娘子關頭更奇崛”一句。 明代,這里為“承天鎮”。明朝時期因邊患嚴重,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了娘子關城堡,并專設守備把守關城。城開有兩座城門,東門為磚券,額題“直隸娘子關”。城門上建有城堡平臺,是用于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的地方。 南門堅固厚實,為青石筑砌,看上去危樓高聳,氣宇軒昂。城門上建有“宿將樓”,門洞上方額書“京畿藩屏”四個大字。 娘子關城分上關、下關,東為上關,西為下關,關城上建有閣樓,關城東南側門前僅有一條呈四十五度的石坡古道可以通過。登臨關城放眼望去,只見群山綿綿碧水悠悠,娘子關屹立在懸崖一邊,堅固的城堡背倚云霧繚繞的巍峨綿山,面對澗壁如削的萬丈深谷,山腰的長城垣堞,隨山勢輾轉,清凌凌的桃河環繞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帶水,金城湯池”。 站在這美麗又險峻的關城上,一種懷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娘子關自然風光優美怡人,桃河、溫河鉆出山澗,在娘子關前雙河聚匯成綿河,境內的綿山、承天山、紫金山都是太行脈上的名山,山間的張果老洞、老君洞、水簾洞等洞府曲徑通幽,勝境藏仙。 娘子關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擁有華北較大的巖溶泉群,大小泉眼有幾百處,泉水四季噴涌不息。“娘子關瀑布”飛瀑懸流百尺,順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形成了一幅煙雨篷掛的“水簾景觀”,依如噴珠散玉直瀉谷底。瀑布旁還有水簾洞、趵突泉等景觀,那么清靈,那么動感,極為優美。 近現代,這里曾發生過很多次中國軍民抵御外敵的戰斗。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美、日、俄、意、奧等八國發動侵華戰爭。八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初戰時總人數約3萬人,后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侵華時,京津一帶的清軍還沒打幾仗,就已經潰不成軍。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付出巨額的賠款,喪失多項國家主權。 八國聯軍也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受到中國軍隊的有效抵抗。侵華期間,德國軍隊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組織了46起“討伐”行動,其中有33起為德軍自己所干,對北京以西地區進行燒殺搶掠。 在張家口保衛戰中,首領大阿吾曾率領義和團伏擊外國侵略者,殺死了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為了報復中國人,德軍瘋狂撲向山西。在山西娘子關一線,清軍將領劉光才和李永欽指揮中國軍隊,自光緒二十六年十月至光緒二十七年二月,連續擊敗上萬德軍和法軍的多次進攻,并殲滅其中一部。 關于這次娘子關戰役,來自德國的一些資料顯示,在1900年10月到1901年4月間,德軍在中國死亡近3000人,其中多半是在進攻山西時被擊斃。僅在娘子關戰役當中,德軍就被中國軍隊擊斃了1400人以上。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都逃跑了,軍隊一路潰敗的情形下,這樣的戰績可算是一個奇跡了。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的百年間,中國受到西方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在這個時期發生的各種戰爭中,娘子關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擊斃列強侵略軍數目較多的一次! 抗日戰爭時期,娘子關又再度燃起保家衛國的戰火。1937年,日軍沿著正太鐵路向西進犯,攻擊娘子關防線。包括八路軍一部在內的中國軍隊數萬兵力,在娘子關一線設防阻擊日軍,但終不敵日軍,娘子關被日軍占領。不久,日軍從北、東兩路進入山西,太原失陷。多少中華兒女,血灑娘子關戰場!在1940年8月,八路軍發起了百團大戰,娘子關一帶又成為戰場。 我每次到娘子關,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位與長城關系密切的女人,她就是蒙古族的三娘子。長城無疑是戰爭的產物,自長城產生之始,就飽受了金戈鐵馬的蹂躪,這其間有中原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激戰,也有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之間失和后的混戰。但縱觀整個長城的歷史,和平時期遠長于戰亂時期。 
不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亂時期,都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為和平做著不懈的努力,三娘子就是這眾多人物中的一位蒙古族巾幗英雄。 三娘子,是俺答汗晚年所娶的一位年輕、美麗的妻子。雖然俺答汗逝世時,她才30歲左右,但俺答汗在世時,她已經參與大政。三娘子不僅年輕貌美,還是一位能領兵作戰的名副其實的巾幗英雄。蒙古族當時有3萬常備騎兵,其中有三分之一就為三娘子親自統率。
著名的隆慶議和,就是在三娘子與俺答結婚的次年(1570)達成,在這件事上,三娘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娘子出身在蒙古族的烏審部,她自小游牧在長城腳下,深知蒙漢兩族人民對和平的需要和渴求。萬歷九年(1581)俺答汗死后,三娘子為保持已經建立起來的蒙漢和平友好的關系,更是作出了重要貢獻。 隆慶議和之后的10余年間,蒙古族和明王朝之間的和好關系一直得到很好維護,盡管有少數蒙古族貴族仍然迷戀已往的武裝攻掠,但礙于俺答汗的輩分和威望,也不敢魯莽從事。俺答汗逝世后,影響俺答汗的繼承者和約束部眾與明朝政府維護和好關系的責任,就落到三娘子身上了。 萬歷四十年(1612)三娘子去逝,葬在福化城,還建立了“太后廟”。廟在今美岱召的東北隅,里面尚存有三娘子的骨灰塔。三娘子,畢生參與掌握兵權,主持貢市,忠誠不渝地貫徹執行隆慶和議,促進了長城內外蒙、漢兩族人民的安定團結,受到蒙漢兩族人民的尊敬,永遠為后人所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