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中醫專有名詞。祖國醫學認為,在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它能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的進程,祖國醫學稱這種“火”為“命門之火”。在正常情況下,“命門之火”藏而不露,動而不散,潛而不越,但如果失去制約,火性就會浮炎于上,表現出病癥,統稱“上火”。
美食在前 上火在后 人們往往認為夏天上火較多,冬天天氣較冷,那么“上火”應該較少,可事實卻相反。天冷,人們卻在“熱”環境中呆的時間較多,比如各種暖氣、厚厚的被子和衣物。喝水少,環境干燥。夏天我們有各種水果:西瓜、桃子、櫻桃、草莓、菠蘿等;而且我們也愿意在夏季進行水果的補充,可是在冬季因為怕冷,就不愿意進食水果,加之冬天水果的種類較少,人們很多時候都不會去刻意在冬天進行水果的食用,可能整個冬天吃水果的次數不會超過10次的人也是不乏少數。加上羊肉、牛肉、各種蔥、姜、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更有甚者大家開始采用各種藥酒:人參,鹿茸,枸杞,當歸,黃芪等藥材添加,還有大量的進食火鍋或重口味的食物(調味品較多,如香料)都會引發上火。蔬菜食用量的降低、烹飪方式的變化,涼拌菜的減少,還有人們更多的選擇腌制品,或者食用火鍋使得新鮮蔬菜的營養價值在反復燉煮中流失。 多種調味品如孜然、胡椒、辣椒等也都屬于熱性食材,跟麻辣的火鍋一樣都是美味爽快但會刺激胃腸道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影響體內的酸堿平衡,令人上火。一旦身體有了上火的狀態:口腔出現潰瘍,流鼻血,食欲不振,牙痛牙腫,大便干燥,甚至便秘等。那么即使補充大量的水份,依舊會感到口唇干燥,而且會喉嚨干啞。 細分上火 找準方向 “上火”臨床表現為口腔潰瘍、唇舌腫痛、咽喉不適、疼痛、口臭、口苦、牙痛、耳聾耳鳴、便秘等。火證可分實火、虛火,根據臟腑可分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根據病位又可分上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降火”有其獨特的功效,根據中醫理論不外乎有“滋陰清熱、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等治療原則。由于“火”的虛實不同、部位不同、臟腑不同、經絡不同等,還需具體辨證。比如,具有清熱瀉火功效的中藥性味多苦寒,用其治療實熱火證效果頗佳,若用其治療因陰虛而致的虛火,不但達不到治療目的,反而因為苦寒易化燥傷陰使陰虛更盛,虛火更重。 海河醫院中醫科葉祖明主任介紹,上火一般分為三類。上焦有火(上焦指心肺部位),癥見口干、舌爛、唇裂、目赤、耳鳴,甚則微咳。 中焦有火(中焦指脾胃部位),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噯腐吞酸,呃氣上逆,脘腹脹滿,飲食少進。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腎、膀胱、大小腸部位),表現為大便干,小便少且黃赤,混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多,甚至帶黃。 上火食“冷”應該遠離 人肺腑火盛,而冬天“上火”的現象似乎還更多,故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說法。冬天外界氣候雖冷,但人們穿得厚、住得暖、活動少,可造成體內積熱不能適當散發,再加上冬令飲食所含熱量較高,所以很容易導致胃肺火盛,甚至人會出現“火盛三焦”現象,即上焦蘊熱,表現為舌尖赤紅、舌苔黃厚,易導致上呼吸道、咽峽、扁桃腺、口腔粘膜疾患;中焦蘊熱,多因過食油膩、甜或大補的食物造成,表現為舌苔厚、尿黃、便秘、焦渴等;下焦蘊熱,多因腎虛、腎炎、膀胱炎、痔瘡等引起。 冬季可適當吃些冷飲,旨在消“火”,不但效果較快,而且也是一番別致的享受。當然,冬天吃冷飲也要因人而異,尤其是胃腸功能欠佳者需慎食。同時,冷食只能起到帶走體內一部分熱量的作用,治標不治本,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蘿卜、蓮子、松花蛋等。冬天天冷,人們喜歡吃油脂多、高熱量的食品,加之戶外活動少,因此易發胖,尤其是胸、腹部和臀部。為了不增加體重,除了注意體育鍛煉外,多吃些涼菜,能迫使身體自我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確保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