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解郁是重要的養生原則。一旦氣運行不暢,會引發疼痛、脹痛,很多人因為生氣病倒了。就是因為情志不暢,加重體內氣淤引起的。膻中、內關、合谷、太沖這4個穴位,是氣血運行的“潤滑劑”。 一、驅散心中悶氣,揉鳩尾穴【任脈】 二、讓心情安逸【大腸經曲池-】 三、一個祛除煩躁的穴【承山穴兩側向下對著捏】 煩躁,胸中憋悶,想摔東西。只要有這種癥狀出現,就另病人趴到床上,用手捏拿病人的飛揚穴與筑賓穴(承山穴兩側向下對著捏),病人會大痛,幾下就可以了,我這兩年來,試過無數例了,特效!基本上病人會在第二天頭腦清涼,胸中舒暢,不再煩躁。 四、胸中煩悶摔東西,飛揚筑賓兩穴醫。 對捏承山穴兩側,病人大痛愈頑疾。 五、節情緒的兩個重要穴位【肝經期門、心經少海】 肝主情志,心志為喜。 ![]() 肝氣郁則善怒,期門穴(左乳內下)必壓痛。 宜從左向右揉之,如解纏。 六、心氣沉則不樂,少海穴(左肘前內)必緊痛, ![]() 宜從深向淺揉之,如拔釘。認穴要領,找其最痛點即是。 七、大包 【脾之大絡】 【取穴方法】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 八、膻中穴【任脈】 “氣會膻中”。 ![]() 九、內關穴 【心包經】 膻中穴也叫“上氣海”,能通達身體內外,調氣寬胸,是治療氣病的要穴。膻中在人的胸口位置,兩個乳頭之間的中點就是。內關是聯絡表里兩經的穴位。將手掌朝向上方,伸直手臂,握緊拳頭,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手腕處隆起兩條青筋。然后從手掌后方的第一個橫紋處沿著隆起的兩條青筋往胳膊上量2寸,內關就在那兩條青筋之間的正中部位。 ![]() 取穴法:手腕向內彎曲腕橫紋后三個橫指【自己手指測量】下在兩條筋之間按壓感到酸麻脹痛的部位就是內關穴。 十、合谷【大腸經“原”穴】 ![]() 【合谷穴】取穴法:手掌平放,五指并攏,大拇指及食指之間隆起肌肉高崗,按住其頂尖分開拇指,從高崗再按向第二掌骨感 到酸麻脹痛的部位就是合谷穴。 作用:“面口合谷收”。頭牙咽喉,任何顏面五官疼痛按壓合谷穴都可止痛。 十一、太沖【肝經】: 大腳趾和二腳趾指縫之間上面1寸。揉太沖穴可以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有宣泄作用。是肝經的原穴。和行間一起按效果最好。 ![]() 那些焦躁、易怒的人平時可以經常點按這些穴位,既行氣又醒神。如果氣機淤滯時間過長,便會生火傷氣,造成惡性循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