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民之化上,不從其言,從其所行。故人君好勇,弗使斗爭,而國家多難,其漸必有劫殺之亂矣;人君好色,弗使風1議,而國家昏亂,其積至于淫泆2之難矣。故圣人精誠別于內,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3情,發號以明指。是故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為貴,精至為神。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故君子者,其猶射者也,于此毫末,于彼尋丈矣。故理4人者,慎所以感之。 【譯文】民眾的教化來源于上層,民眾不是聽從其言論,而是隨從其行為。所以君主喜好勇武,即使不讓人爭斗,而國家也會多災多難,逐步發展必然會有劫殺之亂;君主喜好色情,即使不讓諷諫議論,而國家也會昏亂,積累就會發展到有荒淫的災難。所以圣人內懷精誠,愛憎顯明于外,說話符合真情,發號令有明確指向。因此刑罰不足以移風易俗,殺戮不足以禁止奸邪,唯有精神感化最為重要,精氣周密就會神奇。精氣所動,就象春天陽氣上升,就象秋天陰氣肅殺。所以所謂的君子,就象是射箭,射時差之毫厘,射到遠處就相差幾丈遠了。所以管理別人的人,要謹慎于感化。 【說明】這就是上行下效的問題了,社會行為規范、法律法規并不是只針對一部分人的,在相同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法規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能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果統治者的好勇、好色形成風氣,那么無論是刑罰還是殺戮,都不能改變這種風氣。所以,創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習俗,是所有統治者的重要責任。其重要性遠勝于創建新的法律條文。 —————————————————— 【注釋】1.風:(fēng豐)通“諷”。諷刺,委婉勸告。《文子·精誠》:“人君好色,弗使風議,而國家昏亂。”《史記·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李太后內有淫行,亦已。”《漢書·田蚡傳》:“蚡乃微言太后風上。” 2.泆:(yì溢)同“佚”。通“逸”。《書·酒誥》:“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書·多士》:“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這里用為閑適、安樂之意。 3.副:(fù赴)相稱,符合。《文子·精誠》:“出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指。”李固《遺黃瓊書》:“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4.理:(lǐ李)《詩·大雅·緜》:“迺疆迺理,迺宜迺畝。”《管子·乘馬》:“地者政之本也,朝者義之理也。”《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戰國策·秦策一》:“不可勝理。”《韓非子·揚榷》:“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呂氏春秋·勸學》:“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這里用為管理、治理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