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明辨治頸椎病經(jīng)驗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0年2月22日 □ 鐘麒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朝陽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站 頸椎病多與職業(yè)和不良體位相關,臨床表現(xiàn)癥狀繁多:一是頭昏頭痛,甚則眩暈嘔吐;二是雙上肢或單側上肢麻痹疼痛,呈陣發(fā)性發(fā)作,有的在進餐時突然手麻痹,碗筷掉地;三是頸項強痛,轉側不利或并無頸痛,而肩背重著麻痛。我老師鐘志明認為:“何為痹?肌膚骨節(jié)疼痛麻木,合而為痹也”。又云:“痹者,閉阻不通之意,都是經(jīng)脈閉阻,氣血不能暢通惹的禍”?!端貑枴け哉摗酚性疲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辨證要點:本證病因、病機、病位如前所述。這里主要辨清病性。按傳統(tǒng)理論痹證主要可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此乃用藥之前提。 治療原則:益氣和營,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基本方:以蠲痹湯化裁 用藥:羌活8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黃芪30克、片姜黃8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大棗四枚為引。 方中黃芪、甘草益氣;防風、羌活疏風除濕,其性善走者輔之,使補而不滯,行而不泄;當歸、赤芍和營血,姜黃理血中之氣滯,祛除寒濕者佐之。以姜棗為引;調和營衛(wèi),共圖祛風除濕之功,使氣血通暢、營衛(wèi)調和、風寒濕三氣自無留著之處。寒盛者加制川烏、制草烏、玄胡;熱盛者加生地、丹皮、葛根;濕盛者加蒼術、佩蘭、豬苓、澤瀉。 病例:李某,女,36歲,縫紉工。肩背部重著、麻痛已半年余。患者以縫紉為業(yè)近20年。但近半年來,肩背部麻痹疼痛,如負重物,痹痛難忍,四處求醫(yī)無效,患者心急如焚。曾在某西醫(yī)院做了MRI,報告示:胸椎無異常病理變化。經(jīng)人介紹前來求治,老師做完望、聞、問、切診察后,第一句話便說:“你的病不在胸椎,是頸椎病”。病人分辨說:“我頸部又不痛,是背部痛?!崩蠋熃o病人開具了CT檢查申請單。患者很不情愿地做了CT。不多時,CT報告出來了,結論是:頸椎間盤突出。 處方:羌活、防風、當歸、赤芍、黃芪、片姜黃、玄胡、葛根、生牡蠣、刺蒺藜、白僵蠶、地龍、甘草。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并囑其多活動頸項部。 二診:服上方病減,效不更方,但近日自感大便秘結不暢,口干、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守方加生地30克、丹皮10克、葛根由30克加到60克,調理1月余,諸癥悉去,而臨床告愈。 臨床中,有的病人主訴眩暈、嘔吐,或頭痛眩暈,或雙臂麻痛,或背部重著麻痛等,與頸部似無直接相關,而老師通過病證結合,從頸椎病論治,常取得良好療效。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16.頸椎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