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g股骨干骨折 重物打擊等,如扭轉外力所成的骨折則多見于兒童。股骨干骨折后,常因周圍豐厚的肌肉牽拉,而使骨折斷端移位明顯,軟 組織損傷嚴重,內出血可達1000毫升左右,故患肢腫脹、疼痛、縮短較為明顯,診斷較為容易,X線檢查可以顯示骨折的類型 。 目前對股骨干骨折的治療按患者的年齡、體質、骨折類型、軟組織損傷程度和有無血管神經損傷等而定,一般多采用手法整 復、夾板固定、外敷內服中藥及持續地牽引相結合,很少用切開復位與內固定的方法。3歲以下的小兒股骨干骨折,宜采用持 續懸吊皮膚牽引法,一般牽引3-4周即可。牽引期間要注意肢體血液循環、皮溫及膠布有無脫落,否則可發生小腿缺血性肌攣 縮,甚至壞死。 股骨干骨折,一般都能愈合,預后較佳。應當引起重視的是股骨干骨折一般固定時間較長,約需6-8周,應在治療過程中積極 進行功能鍛煉,以免造成膝、髁關節強直和功能障礙
克、制沒藥12克、桃仁9克、甘草6克,水煎服。
當歸、丹參、毛姜、黨參各15克,續斷、木瓜、茯苓各12克,地鱉蟲、牛膝、白術各10克,自然銅(先煎)25克,甘草6克,水 煎服。 骨折4周以后,瘀血積滯已平,疼痛基本緩解,斷端生長接續,當務之急是補益肝腎,擬用強筋健骨湯來溫筋通絡,強壯筋骨 。方為:懷牛膝、杜仲、枸杞、白芍、當歸、熟地、黨參各15克,續斷、補骨脂、木瓜各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骨折臨床愈合以后,為防止骨折斷端相鄰關節筋脈拘攣、僵硬不使,應用中藥熏洗劑來幫助關節的活動,溫通氣血,舒筋活 絡。方為:伸筋草、紅藤、梅桐皮、五加皮、威靈仙、骨碎補、川牛膝、透骨草各20克。上藥共研細末,每次1包,置于布包 中,浸入熱水后熏洗患處。
40.2%。骨折分類:新鮮骨折79例,陳舊性骨折8例,8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無合并內臟和血管神經損傷。治療結果,87例均 采用小夾板固定加中草藥內服熏洗,臨床愈合時間最短35天,最長65天,平均50天。治療后優者50例,占57.4%;良者33例, 占38%;尚可者4例,占4.6%。
—生新—接骨的過程,有利于患肢各關節的及時鍛煉,減少并發癥,縮短治療時間,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復好,而且無骨折 遲緩愈合和不愈合的發生
;若骨折斷端已初步連接,可用牛大力、雞血藤、千斤撥、杜仲、熟地、首烏、寬筋藤等藥以補肝腎、強筋骨。
陳舊性骨折1例。損傷性質:外傷性骨折62例,病理性骨折2例。治療結果:屬優者35例,占54.7%;屬良者24例,占37.5% ;尚可者3例,占4.68%;無變化2例(系病理性骨折),占3.12%。
血不活則瘀不散”、“瘀不散則骨不接”,所以中藥內服外敷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促進骨痂生長的作用,對改善患肢 局部氣血流通,防止關節僵硬,較快地恢復關節功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曬干,混合研末,過篩收集備用。每次1.5克,1日3次。
骨折14例,中1/3骨折24例,下1/3骨折12例。本組50例均收住院治療,采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及內服中藥。治療結果 :優(解剖對位對線好,骨痂形成)28例,占56%;良(解剖對位在2/3以上,成角小于5度,骨痂形成)19例,占38%;尚可(功 能復位,成角小于15度,重疊小于2厘米,骨痂形成尚可)3例,占6%。本組無1例并發癥發生。
,惡血留內,瘀積不散,經絡氣血因而瘀阻不通。因此采用本方,為日后的生新接骨創造了條件
每次1.5克,口服。
10克、冰片1克、醋100毫升、凡士林少許,將醋、糖加溫溶解后,趁熱加地龍粉及凡士林攪拌而成,敷于患處,每10天換藥1 次)、對照組(扁豆為細末,裝膠囊,每日2次,每次1.5克)。264例中,男224例,女40例;年齡為18-55歲,平均28.l歲。264 例骨折經3種不同治療,骨折臨床愈合平均天數;對照組為48.7天,內服組為42.5天,外敷組為45天。各組骨折遠期療效的優 良率:對照組隨訪44例,優34例,尚可6例;內服組隨訪44例,優38例,尚可3例;外敷組隨訪29例,優23例,尚可2例。
組骨折臨床愈合時間提前6.2天,P<0.01,差別有非常顯著性,說明有明顯的促進骨折愈合作用,對接骨續筋起良好作用, 其中含有自然銅,能對某些酶有激活作用,在酶的活性基上結合銅離子,可促進成骨細胞的活躍,有助于骨基質的形成和鈣 化的提前出現。外敷組比對照組骨折臨床愈合時間提前3.6天, P<0.05,差別有顯著性,說明對骨折愈合也有作用。地龍 屬活血化瘀藥,對傷后消腫、止痛、消炎和生新有良好效果,其藥理作用可能與其中含脂類和核酸等成分有關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63..眩暈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