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大將韓信墓前祠堂有副對聯,僅十個字: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它簡練、工整,內含典故。是這么回事呢?原來,秦末農民大起義,韓信初在項羽部下從軍,但未受到重用,又改投劉邦麾下,仍未得到重用。韓信一氣之下,憤然出走,被蕭何連夜追回,好言撫慰,并向劉邦極力保舉,拜為大將,屢建奇功,被封為淮陰侯。后來劉邦當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韓信知道后,便與夏陽侯陳豨交通密謀,被蕭何識破,誘他到長樂宮中,被呂后斬首。所以后人說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便是上聯“生死一知己”的注腳。
下聯指的是:韓信投軍之前,家貧食不果腹,差點餓死,幸得一洗衣婦人把他接到家中,食住了十多天,才保住生命。韓信謀反被捕后,被呂后所殺,存亡都在兩個婦人手中,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含義。
寥寥十字,言簡意賅,概括了韓信一生中重大的經歷。
說明了什么,用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他需要你時,可以把你捧上九霄!你妨礙他時,又可以將你打入地獄!
這個世上即有心地善良,施惠于人而又不圖回報的漂母。(就是那位救人于水火的洗衣婦人)亦有心狠手辣,巧思布局,欲必斬盡殺絕的呂后。說明人生在世身似飄萍,善惡因果亦屬天定!
至于蕭何這個人,對于韓信的前后態度看似天壤之別,但其目的是一樣的。蕭何是什么人,他是劉邦的高參,他所作的一切,必須為主公馬首是瞻,主公想到的,他必須為其妥為謀劃,主公沒有想到的,他又必須為其深思遠慮,從這個角度來說,蕭何對于韓信,前后矛盾,事出有因,不足道哉。
至于謀反之說,已成千古之謎,但我們按常理分析,韓信在彼時彼地,應該不會。你想當年天下未定之時,韓信手握重兵,叱咤風云,蒯通那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韓信都不為所動,忠心于劉邦,到后來無兵無權的一個淮陰侯,他憑什么謀反、有什么本錢謀反,所以“謀反”之說也不過是誅殺韓信的借口而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嘛!
有一句老話說的好“天下本是將軍打,不許將軍享太平”!意思是太平江山本來是將軍打下來的,但是不允許將軍見到太平天下,指的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也是帝王之術,打天下時,需要把權力分攤出去,才能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但天下一統之后,分散的權力就成了統治的不穩定因素,位高權重的功臣成了尾大不掉心腹大患,必須重新集權與中央。打江山的時候,功高蓋主,當帝王賞無可賞,封無可封的時候,也就到將軍的英雄末路。縱觀天下,兔死狗烹之事,比比皆是,亦非韓信一人而已!
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禮樂典章,造就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的燦爛輝煌!好的不行。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你看看,中國從古到今、三國、厚黑學、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謀略、韜晦以至詐術等,哪一個不是靠文化傳播的?
大概有這個說法,句子不一定準確,大家糾正: 忠義均是屠狗輩;無情多為讀書人。(指像蕭何那樣的讀書人?)
讀了幾本歷史書,發現字里行間里面充滿了血腥、暴力和爾虞我詐,遠非我們想象的那般浪漫!中國文化的另一面,其實承載太多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