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6720米全長約51公里,南沙連接線落腳萬頃沙南部 預計2015年開工2021年建成,從中山開車到深圳寶安機場只要30分鐘 ■本版撰文 新快報記者許力夫 2021年,來往深圳和中山不用再像現在繞行虎門大橋了,將來可開車半小時直接跨江通達。珠江東西岸交通將繼港珠澳大橋后再多一條跨江橋隧通道!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官網獲悉,深中通道已敲定推薦方案,計劃采用西(中山)橋東(深圳)隧的線位方案。目前,該工程正在進行環評公示,預計2015年12月開工,工期6年,至2021年建成。 走深中通道省時一半 正在環評公示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起點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西鄉黃鶴立交,與機荷高速對接,終點在中山港口鎮新隆立交,與中江高速對接。 目前深圳寶安機場距中山城區約100公里,全程高速60分鐘左右可到達。正在環評公示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線路只有51公里,按照通道的設計速度為100公里/小時。走完整段通道從深圳到中山只需要半小時,比現在省去了一半時間,通道建成后,不僅中山市民去深圳機場坐飛機將更加方便,連南沙居民也多了一個坐飛機的選擇,除了去廣州白云機場外,還可以選擇去深圳機場坐飛機。 歷時近9年屢遭挫折 早在2004年,“深中通道”就被提上議程。但是深中通道從規劃之日起就屢屢受挫,先是由于擔心會與港珠澳大橋重合,為避免重復建設等原因,被暫緩推進。接著是國家發改委所批復的“深茂鐵路跨江大橋”的公鐵合建,其公鐵合建部分被認為與深中通道重合,再次引發了深圳、中山兩地市民對深中通道從此夢碎的擔憂。但在最新的環評公示書中,卻提到了深中通道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將此前在建設上的疑慮一一打消。 方案充分考慮環境影響 路線避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 本次環評的是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中的海中段工程,海中橋隧工程全長22公里,采用橋隧組合方案,共設兩處通航孔,穿越深圳機場支航道與礬石水道處采用海底沉管隧道,隧道總長6.72公里,兩側分別設置一座625米×150米的人工島,伶仃西水道采用橋梁跨越,推薦方案一采用主跨為1638米的懸索橋,方案二采用主跨1180米斜拉橋方案。橫門東水道橋推薦采用雙塔鋼箱梁斜拉橋。其余均為非通航孔橋,非通航孔橋總長約11公里。 環評顯示,深中跨江通道工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擬下穿伶仃洋經濟魚類繁育場和伶仃洋預留保護區,并沿途涉及影響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廣州萬頃沙海洋保護區、珠海淇澳島海洋保護區等6個保護區。 環評認為,大橋施工期產生的懸浮物對伶仃洋經濟魚類繁育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淇澳島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與大橋距離較遠,工程建設不會產生直接的不利影響。 新聞鏈接 采用“東隧西橋” 最利深圳 早在2009年的一份《深圳至中山過江通道路線方案研究報告》中顯示,深中通道有三種路線方案可供選擇:A方案直接從中江高速接深圳機場南,這是深中兩地最短距離,對深圳最為有利;B方案則要繞經廣州南沙港區,屬于折中方案;最北的C方案則接常虎高速,并與《新建深圳至茂名鐵路項目》方案中的路線基本吻合。此次公布的方案是深中最短距離、也是最有利于深圳的A方案。 虎門大橋 虎門大橋至港珠澳大橋之間約70公里長區域內缺少直連通道,目前虎門大橋、虎門輪渡是可以利用的唯一通道,而虎門大橋已處于超飽和狀態。 南沙港快速 廣澳高速 中山港口鎮新隆立交 中江高速 馬鞍島 全線按工程性質分為四段:跨海橋隧工程、深圳側接線工程、中山側接線工程和南沙連接線工程。 據了解,南沙連接線的落點將會在萬頃沙南部。深中通道與港珠澳大橋不同的是,深中通道更為接近廣州,尤其是凸顯南沙新區珠三角幾何中心的樞紐地位。 京港澳高速 深圳機場 西人工島 西人工島采用插入式鋼圓筒拋石斜坡堤島壁結構方案。東人工島采用大開挖拋石斜坡堤方案。兩個人工島四周均設有擋浪墻,堤心外側設置護面消浪塊體。 東人工島 深圳寶安區 西鄉黃鶴立交 海中橋 海底隧道 推薦方案路線全長約51公里,全線擬采用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41米。特大、大橋19座共42703米,海底隧道一座共6720米。海中橋隧工程部分總投資324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