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藝人中兼擅編演的不多。姚蔭梅是少數能編擅演的奇才之一。
姚蔭梅把自己的編演經驗歸納為“懂、通、重、動、松”的五字藝訣。簡述如下:
懂——準確流暢的表現力,力求使聽眾接受、領悟。姚蔭梅人稱“巧嘴”,就是因為他語言生動、形象,精準而又雋永。表現力強,描摹細膩,襯托周到,形容生動,悅耳動聽。
通——反映生活真實,以理當先。符合物理人情,發展邏輯,令人信服。例如,他改編的《雙按院·煉印》,原著中,真假欽差,為驗印信真假,將各自的官印放在公案上,僅憑戲報“后堂失火”,造成混亂,假欽差便順手把印調換過來。姚蔭梅認為,戲可以這樣演,以理當先的評彈卻必須交代周密。于是,他補充了真欽差手緊緊按住金印。突聞變故,本能反應,瞪目轉首,松開雙手,假欽差才得以乘機調換真印。這樣就于理更通,于情更合,也使聽者更為信服。
重——對姚蔭梅,編演評彈,不僅要人物生動,情節曲折,更要注入人生的哲理。所謂“高臺教化”,不僅給聽眾以情感的感染,還要使其思想上有所感觸和感悟。姚蔭梅在改編《雙按院》為長篇評彈時,生發了書回《智釋馬山》,表現小民馬山受冤入獄。在封建吏治的刑訊逼供下,心靈受到創傷,喪失了辯誣的信念。即使有心為他平反的假欽差多方暗示啟發,他仍不敢喊一聲冤。在書目中傾注了他對逼供信造成的冤案受害者的深切同情,這份對人生對藝術的真誠,使他達到了在藝術中追求的“重”。
動——深諳評彈敘事特點的姚蔭梅,也深諳戲劇性是其敘事的主要元素。所謂“沒有關子便沒有書”。人物是構成關子的主體,而人物只有在動作中展現其性格,展開矛盾沖突,發展其情節。這樣,姚蔭梅又提出了“表不如講,講不如爭,爭不如打”的藝諺。表是表敘,講是人物道白、對話。爭和打,當然不是一定要表演爭吵、打架,而是強調要表現人物在書情中的激烈矛盾,也就是評彈藝諺所說的“表不如做”。在吳語中,演戲稱為做戲。做便是演,也就是說,在演出中,要盡量化表敘為表演。姚蔭梅就是擅長于將平鋪直敘的表敘化為動作性強如表演的。在中篇評彈《海上英雄》第四回中,為了表現受傷的敵艦撞上礁石擱淺的情節。他創造性地表演為,敵艦長角色慌亂驚呼和擬人化的失控敵艦,發著顛簸喘息聲,一起撞上礁石。這樣,既表現出了驚駭的場景,也表現出了人物驚恐的內心,把情節推向高潮,給了聽眾以強烈的感染。
姚蔭梅擅長表演,尤其擅長各種性格鮮明的角色。如《林沖》中的高衙內,《啼笑因緣》中的沈三玄、劉福,《插金鳳》中的錢志節、汪宣,《雙按院》中的楊傳等都是他的拿手。角色生動,重表演,動作性強,是姚蔭梅贏得聽眾熱愛的原因之一。
松——在吳語中,“松”,含有噱的意思。吳語“發噱”也叫“發松”。姚蔭梅既為巧嘴,他也是放噱,逗笑的高手。但他提出的松,含義更廣,除了趣味、諧噱之外,也指他的表演,張弛有度,松緊互濟。常常他用一兩句精辟的襯托、點評,給了聽眾思索品味的彈性空間。
姚蔭梅曾編演過《啼笑因緣》《方珍珠》《金素娟》《雙按院》《飛刀華》等多部長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冰化雪消》《急浪丹心》多部中篇,整理傳統選回《玄都求雨》《縣衙風波》《汪宣斷案》《媒婆代嫁》等。其中不少成了評彈長演不衰的經典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