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樣錢 母錢 及 元祐通寶大小錢 對比
馮京三 北宋自熙寧變法后,冶煉工業長足發展,鑄錢的科技水平越來越高,錢幣形制也越來越精致。到元祐時期,在流通市場上已經普遍習慣并用大小錢。 北宋鑄錢,采用的翻砂鑄錢。一般是先鑄樣錢呈報核準,然后用樣錢先鑄造一批母錢,子母錢,然后再用母錢制作鑄錢的沙版,一批錢幣澆鑄完成后,沙版就敲碎了。而后,再用母錢制作新沙版,鑄錢。 用一個樣錢,可以制作若干個母錢;一個母錢可以多次用于制作沙版,鑄造成千上萬的流通錢幣。因此,母錢是很少見的,樣錢更稀少。 說起樣錢,古錢收藏界都知道大樣錢。比如:各種小平大樣錢,這種錢,錢體大,文字清楚,制作工整,市面流傳的少,因此,得到古錢愛好者的特別關注。 還有一種小樣錢,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這些錢的特點是:薄小,文字清楚,制作工整。從鑄造工藝的角度上看,這些小錢是一種官制貨幣,其精美程度等同于大樣錢。故此,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小樣錢。 北宋時期,有些年代發行過減重錢,我們對比過同時期的減重錢。減重錢都比這種小樣錢厚,而且沒有小樣錢制作的工整。 有人提出,這是“半文錢”。半文錢從歷史上說,是近代流通領域產生的概念。在古代,一個錢幣,鑿成二個錢(剪邊錢、綎環錢),也還是一個錢當一個錢用。結合北宋年代的社會市場狀況,市場發達,貨幣供應量相對比較足。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發行的貨幣,始終都沒有把一個錢當成半文錢用的記錄。后世,直到清朝沒落時期,民間私鑄錢近似“鵝眼錢”,也是一個頂一個用。直到近代發行銅元貨幣才產生“半文錢”的概念。因此,說北宋的這些超小錢幣是“半文錢”,于中國古錢發展的歷史狀況不合。 這種小錢,在各地相繼發現了一些,但其數量極少,比大樣錢還少?;旧蠜]有進入流通領域。 小樣錢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呢?我們認為,這種小樣錢是考工錢。也就是說,這是當時官方鑄錢監考核工人技術水平時,鑄造出來的樣錢。錢體小,還要鑄造上文字,文字的原風格還不能走樣,整個錢幣還要精美。這在鑄造工藝上,要求是很高的。費時費力,造出這種小錢,又不參加流通,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考工。 還有一種說法“戲鑄”錢。這種說法有一點可能。但就算是戲鑄錢,制造的這么工整的錢,它也是一種樣錢了。 一家之說,供大家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