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易激惹綜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是一種較常見的慢性腸功能紊亂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便秘、腹瀉和便秘與腹瀉交替)和性狀改變,常持久存在或反復發(fā)作,且經(jīng)查無器質(zhì)性病變的一種綜合征。過去曾被稱為結腸過敏、痙攣性結腸炎、粘液性結腸炎,現(xiàn)統(tǒng)稱為腸易激綜合征。本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普遍加快,職業(yè)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轉(zhuǎn)型等,IBS發(fā)病率在不斷上升,且由于本病機理未明,故目前臨床上治療較為棘手。近年來,敝人用仲景方辨證治療本病,療效卓著,現(xiàn)闡述如下。 1 清熱止利 《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該方本用于太陽中風邪在表,當汗不當下,而醫(yī)反下之,致邪氣內(nèi)陷而下利不止的“邪熱利”。此方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四藥組成。其中葛根辛涼,既能解肌表之邪,又能升津液,起陰氣而治下利;黃芩、黃連苦寒,善能清熱燥濕,厚腸胃而治利,甘草和胃安中,補氣調(diào)味。四藥合用,既能清熱燥濕止利,又能健脾和胃。而腹瀉型IBS初期多因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jié),憂思惱怒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常,濕熱內(nèi)生,濕熱蘊結,下注大腸,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亂,混雜而下而成,其病機多為濕熱內(nèi)蘊,脾胃失運,故以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最為適宜。臨證見下利赤白,里急后重,脘腹脹滿,納呆,舌紅苔黃膩或白膩,脈濡的濕熱內(nèi)蘊,脾胃失運之腹瀉型IBS皆可用本方為基本方化裁治療。如濕熱較輕,癥狀以脾胃失健為主,可酌加香砂六君湯以增強健脾之利;如下利較重則可加車前草、鳳尾草等利濕澀腸之品。 2 疏肝理氣 《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瀉利下重者,四逆散主者。”張路玉云:“此證雖少陰,而實脾胃不和。”沈明宗亦日:“此少陰挾木乘胃也。”故本條雖冠以少陰病,卻不同于陽虛陰盛證,而是氣機不暢之肝胃氣滯陽郁證。本方是治療肝胃(脾)氣滯之基本方劑,臨床上如見腹痛、瀉后痛減、矢氣頻頻,或伴有心煩易怒、胸悶善太息等癥狀之肝郁氣滯型腸易激惹綜合征,用本方化裁治療,均有較好療效。本方由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四味藥組成。方中柴胡疏肝之陽為君,芍藥斂肝之陰為臣,甘草緩肝之氣、枳實破肝之逆為佐使。 3 柔肝養(yǎng)陰 《傷寒論》第29條“??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本方由芍藥與甘草兩味藥組成。方中芍藥補血和營,養(yǎng)血益陰,活血化瘀,善止腹痛,在古代即為治痢之主藥,如《東垣試效方》卷一謂白芍“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疼之圣藥也。”甘草補中實脾,益氣生津,緩急止痛,二者合用既平肝木又運脾土,氣機調(diào)暢,腸壁攣急自舒,故痛止癥平。《金匱鉤玄》卷一日:“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東垣《脾胃論》卷上亦言:“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清末唐容川更將其易名甲己化土湯,即取芍藥酸屬甲木,甘草甘緩屬己土,“甲己化土”之意,使肝木條達,脾土運轉(zhuǎn),以供養(yǎng)四方之功用。臨證癥見腹痛、腹瀉,大便夾雜粘液或兼血便,里急后重,瀉后痛減,反復發(fā)作伴胸脘痞悶,噫氣不舒,性急多怒;舌紅、苔薄或膩,舌下脈絡多呈淡紫或青紫粗長,常因情緒激動而加重,脈弦滑,此肝脾不和,肝郁脾虛型腹痛或腹瀉型IBS,皆可用本方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如兼有濕熱加黃連、黃芩、銀花;里急后重甚者加薤白、檳榔;腹痛劇者加元胡;血便多者加三七粉、地榆炭、酒軍炭。此外,其他證型之IBS,如有腹痛癥狀,皆可于方中加入芍藥甘草湯可以增強療效,改善癥狀。 4 溫中健脾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本方為小建中湯加黃芪,本為治脾胃虛寒之胃脘痛。但IBS一證病位雖在腸,但與脾胃有密切關系,且疾病后期,多出現(xiàn)面黃體瘦,飲食減少,大便溏,腹痛隱隱,喜溫喜按,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脈虛弱無力之脾胃虛寒證,故可用本方化裁治療。方中黃芪補氣,小建中湯和中緩急。 5 溫補脾腎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本方由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等八味藥組成。為治療腎陽不足諸癥的基本方。本病病久多致腎虛,從而導致脾腎兩虛癥。臨床癥見:清晨腹痛、腹瀉,瀉后腹痛不減,腰酸軟,四肢不溫,舌淡胖、苔白,脈沉細遲。故治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可用本方為基本方酌加補脾、固澀止瀉藥如補骨脂、肉豆蔻、干姜、黨參、扁豆、薏苡仁、焦白術、五味子等。 6 活血化瘀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該方由旋覆花、新絳、蔥莖等三味藥組成,為治療肝失舒泄,經(jīng)脈氣血瘀滯之基本方。腹痛型IBS多因肝失疏泄,經(jīng)脈氣血瘀滯所致。臨證常見腹脹痛或刺痛,與情緒有關,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故可用本方化裁治療。方中旋覆花通肝絡而行氣,新絳活血化瘀,蔥莖溫通陽氣。 此外,因IBS的發(fā)病內(nèi)因為脾胃虛弱,病理本質(zhì)為肝郁脾虛,故臨床無論何種證型的IBS,只要一旦確診,皆可在方中加白芍、白術、當歸、柴胡、茯苓、黨參等健脾疏肝之品。而且因IBS的發(fā)生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故臨床上治療IBS還應重視心理疏導治療,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向其講明IBS的病因、病性、發(fā)病機制及預后,使患者減輕或放下思想包袱。且IBS患者中許多具有焦慮、多疑病癥傾向,臨床醫(yī)生應該多進行安撫性談話,適當順應患者的意愿,認同患者的觀點,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緊張,且能正確面對情緒紊亂和心理矛盾,則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