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簡稱脈管炎) , 是常見的動脈慢性閉塞性疾病之一, 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 后期可導致肢端壞疽或潰瘍, 甚至需要截趾(指)、截肢, 使患者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 本病多為青壯年男性, 可有吸煙、外傷或寒凍史, 慢性發病逐漸加重過程。早期癥狀為間歇性跛行、發涼、皮膚蒼白、動脈搏動減弱; 中期癥狀加重, 出現靜息痛和皮膚營養障礙, 皮膚紫紺, 動脈搏動消失; 晚期發生肢端壞疽或潰瘍。根據缺血程度的輕重, 臨床上將脈管炎病程分為三期。第一期局部缺血期: 屬早期階段, 間歇性跛行為本期特征性癥狀, 患肢麻木、酸脹、發涼。足背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第二期營養障礙期: 該期為第一期病情加重, 出現靜息痛是本期主癥, 疼痛夜間劇烈, 患者撫足而坐, 不能入睡。患肢營養障礙性改變。動脈搏動消失。第三期組織壞死期: 病情至晚期, 出現肢端壞疽或潰瘍, 壞疽多為干性, 局限在足趾、足部, 少數累及踝關節甚至小腿, 并發感染時壞疽轉為濕性, 潰爛、流膿。可有納少、消瘦、貧血、高熱等癥狀。 脈管炎病在《內經》中已有記載:“發于足趾, 名脫癰”, 自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開始稱之為“脫疽”。脈管炎的治療目標為控制炎癥的進一步發展, 有效改善動脈供血。除了要求患者絕對戒煙、進行足部運動以增加側支循環外, 采用中醫治療有顯著效果, 可有效控制炎癥反應、改善血液循環, 降低截肢率。 1 內治法 脈絡陰寒證: 主要表現為患趾(指) 喜暖怕冷, 麻木, 酸脹疼痛, 多走疼痛加劇, 稍歇痛減, 皮膚蒼白, 觸之發涼, 趺陽脈搏動減弱; 舌淡、苔白膩, 脈沉細。當以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為治, 可選用陽和丸, 每次9g, 每日3次; 脈管炎片, 每次8片, 每日3次; 金匱腎氣丸, 每次9g, 每日3次。 脈絡血瘀證: 主要表現為患趾(指) 酸脹疼痛較重, 夜難入寐, 步履艱難, 患趾(指) 皮色暗紅或紫暗, 下垂更甚, 皮膚發涼干燥, 肌肉萎縮, 趺陽脈搏動消失。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 脈弦澀。當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治, 可選用腦血康滴丸, 每次10~ 20丸, 每日3次; 三七片, 每次4片, 每日3次; 血府逐瘀口服液, 每次1支, 每日3次。 脈絡瘀熱證: 主要表現為靜息痛, 足涼而自覺灼熱感, 皮膚干燥, 汗毛脫落, 爪甲增厚變形, 肌肉萎縮, 皮色暗紅, 趾(指) 干性壞疽。口干欲飲, 舌紅、苔黃, 脈弦細數。當以養陰清熱、活血解毒為治, 可選用復方金銀花沖劑, 每次10g, 每日3次; 復方丹參片, 每次5片, 每日3次; 柴枳四逆散, 每次10g, 每日3次。 脈絡熱毒證: 主要表現為肢端壞疽或潰瘍, 周圍皮膚暗紅, 皮膚潰破流膿, 腐肉不脫, 甚至擴大上攻, 腐爛筋骨。痛如火灼, 夜間劇烈, 常徹夜抱膝而坐。全身伴發熱、口渴喜飲, 尿黃短赤, 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黃燥或膩, 脈弦數。當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為治, 可選用四妙丸, 每次9g, 每日3次; 西黃丸, 每次6g, 每日2次; 銀黃口服液(每次1支, 每日3次) 合三七片(每次4片, 每日3次)。 氣血兩虛證: 主要表現病程日久, 壞死組織脫落后或截肢術后創面久不愈合, 肉芽淡而不鮮, 全身倦怠乏力, 面色無華, 形體消瘦, 舌淡, 脈細無力。當以益氣養血為治, 可選用八珍口服液, 每次1支, 每日3次; 十全大補丸, 每次9g, 每日3次; 八珍益母丸, 每次9g, 每日3次。 2 外治法 新癀片: 取本品8~ 12片研為細末, 用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狀外敷患處, 敷料包扎, 膠布固定, 每日換藥1次, 連續使用1~ 2周。可清熱解毒, 通絡止痛。 云南白藥粉劑: 取本品適量, 加蒲黃粉少許, 用清水適量調勻, 外敷患處, 敷料包扎, 膠布固定, 每日換藥1次, 連續使用1~2周。可清熱解毒, 通絡止痛。 正骨水: 將本品適量倒入熱水盆中洗浴, 每日1~ 2次, 并用熱毛巾濕敷至膝關節上下, 每次10~ 30m in。可活血化瘀, 通絡止痛。 獨活止痛搽劑: 局部常規清洗后, 取本品適量外搽疼痛處, 并用熱毛巾濕熱敷, 每日2~ 3次, 每次10~ 20m in。可祛風除濕, 活血通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