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點擊小標題可快速定位文章內(nèi)容)
一、知彼知己-需要登山包做什么?
二、從哪些方面挑選登山包
三、品牌款型推薦
四、購買渠道簡介
附:常見面料介紹
導語
登山包一詞,從字面意義上解釋,是登山者用來裝載物資裝備的背囊。乍一看簡單,但細想起來,“登山”二字便如同獨孤九劍的每招劍法一樣,有著諸多變化:
風雪交加從海拔5200的珠峰大本營出發(fā)沖擊世界之巔是登山,陽光春日從家溜達到公園爬座200米高的小土坡也是登山;
在秦嶺的深山老林中露營跋涉一星期翻越鰲山太白是登山,周末到郊區(qū)來個一日徒步活動也是登山;
手持冰鎬腰掛巖錐攀巖爬上幾近垂直的懸崖峭壁是登山,拿根登山杖歡樂地走在石階路、木棧道和草地小徑上也是登山;
走走停停一路拍照全天推進10公里就扎營吃火鍋是登山,不停奔跑幾十上百公里只吃能量膠的越野跑運動也是登山。
季節(jié)、海拔、天氣、路程長度、單/多日(是否露營)、路線技術(shù)難度、享受預期(從腐敗到自虐)等因素的不同,都造成了登山這一行為的多樣化。而為了匹配不同的登山需求,各大戶外廠家也設計出了不同種類的登山包。僅以Osprey品牌為例,當季在售的背包就達40多個系列100多款商品,涵蓋了長線露營、短線露營、輕裝徒步、攀登、滑雪、騎行、越野跑、城市旅行、托運等多種用途。除非你對自己所從事的戶外運動項非常了解,否則在選購時,難免會挑花眼。究竟需不需要買,買多大,花多少錢合適,買什么牌子,去哪買,這些問題如果縈繞在你的心頭,不妨往下看這篇文章。
為什么是知彼知己,而不是知己知彼?因為弄清楚自己比弄清楚一款背包實在不知道是難多少倍。畢竟背包是廠家已經(jīng)做出來的成品,做選擇題無論如何也比論述分析題簡單。
1·知彼:這些背包是做什么用的?
雖然前面說了登山包的種類其實非常廣泛,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對“登山包”這個詞的狹義印象應該還是“驢友們用的半人高的巨大背包”?!按蟆彼坪跏堑巧桨淖蠲黠@標志。盡管大家可能多是沖著“想買個大包”而點開的本文標題,但我仍想先從廣義層面介紹一下戶外背包的分類。尤其是從容量的角度上說明,我們到底需要多大的背包。
1~5L:這個體積基本以小型腰包為主,還有少量的水袋包。腰包就跟小販裝零錢使的那種差不多啦,水袋包除了水袋基本就沒空間了。
5~15L:大型腰包、騎行/越野跑背包的集中地。大型腰包通常有較強力的腰帶和水壺兜,騎行/越野跑背包除了裝水袋,還有一定的空間裝食物衣服工具等物品。
15~25L:常見書包的大小,比劃下就知道,單日徒步活動的完美選擇,只要不背西瓜就夠。同時因為可以當書包用,往往有豐富的分層設計以滿足城市生活的日常需要。
25~35L:顯然就是大號的書包啦,能裝西瓜、更厚的衣服和更多的工具。除了在單日徒步活動中討好妹子,也是攀巖、滑雪、以及短期旅行(不露營)的熱門選擇。
35~50L:從這里開始,“登山包”的“大”才體現(xiàn)出來,但這個體積還不至于讓普通人覺得夸張。適合在露營活動中不用背帳篷等重物的妹子,或者懂得把每樣裝備都輕量化的達人。長期不露營的旅行也很好用,另外爬雪山最后的沖頂包也通常在這個范圍。
50~80L:最“標準”的“登山包”概念,背上后包體高度差不多到后腦勺。兩天以上一周以下登山徒步露營活動的最常見選擇。
80~110L:龐然大物,背上后通常在長寬厚完爆你的上半身,從背面看就是一個包長了兩條腿。適用于一周以上的長期無補給露營活動,或者每次都要背火鍋燒烤音響紅酒充氣床的極度腐敗分子。
110L~+∞:基本都是用來托運的馱包了,騾子呀馬呀背的東西,咱就不討論了。
2·知己:我需要登山包做什么?
從上面的文字和配圖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背包越大,其裝載意義就越重要;而背包越小,其細節(jié)和專業(yè)化用途比重就越高。登山包的選擇過程,也就是結(jié)合自己的用途,對裝載能力和細節(jié)參數(shù)進行權(quán)衡。
而如前文所說,確定自己的用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玩了很多年戶外的老鳥也未必能讓裝備最合理的匹配自己,更毋庸尚未入門一知半解的新手。鑒于35~80L的徒步露營用背包,其裝載能力和細節(jié)設計的重要性基本旗鼓相當。本文將以此為例,回到常規(guī)的“登山包”意義上進行導購介紹。而了解了這個層級戶外背包的選擇方法后,對于更小型化、專業(yè)化背包乃至其他戶外裝備的選購也可以依理推導出。
用途雖然不好確定,但可以先評估一下自身情況,然后套用前人的經(jīng)驗。比如,你是一個孤獨的屌絲,想要在春天到來的時候找個周末投身于山野之中,你對戶外食物的認知僅限于泡面和掛面,對裝備的世界觀是夠用就行,那么你就買50+10L的背包(10L是擴展容積,通常隱藏在頭包下方)。若你對未來充滿樂觀,可以對照下表,預估自己哪幾項會中槍,把對應的值加上去即可。
如果對這些事件也覺得難以預估,切記不要為了能適應更多情形而盲目求大。過大的背包不僅增加了重量和不便攜度,還會導致你的打包收納能力和輕量化意識難以長進(玩戶外越到后期越會理解這倆的重要性)。退一步說,登山包如果愛護得當,其貶值率并不高,完全可以二手出掉買新的。另外要是經(jīng)濟條件可以,我個人的建議是買兩個相差20升左右的背包,可方便應付的情形將大大增加。
在大致確定了用途和體積之后,我們開始進入挑選階段。
1·背負系統(tǒng)的挑選
背負系統(tǒng)是每個背囊最重要的部分,由肩帶、腰帶、胸帶、調(diào)整帶、背負支撐機械和調(diào)整裝置構(gòu)成。 其重要性在于同時承受全副裝備的重量,并替使用者提供一個舒適的負重平臺。設計出色的背負,能夠減少行動的體力流失,并延緩因長途行進而出現(xiàn)的肌肉疲累。
背負系統(tǒng)可以分為硬式、半硬式和軟式。硬式背負通常在內(nèi)部使用金屬骨架,保證背負在較大負重時,仍不至于變形而失去與人體背部的最佳貼合度;半硬式背負則通常使用塑料板、一次成型海綿、或者緊繃的網(wǎng)狀面料來提供支撐力,適用于較輕裝的活動;軟式背負顧名思義是沒有硬支撐物的(有的干脆就是一層布),抗形變能力最低,因此承重能力也往往最弱,但自身重量可以做到非常輕,多應用于較小的背包和超輕背包(對于高級的輕量化裝備愛好者,可以用泡沫防潮墊與背包配合提升背負支撐)。
背負系統(tǒng)的舒適性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自身重量:背負系統(tǒng)在登山包自重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樣是60L的硬式背包,重量差別可以達到2kg以上(覺得2kg不多的人可以自己往背包里加瓶大可樂),在能夠滿足舒適承重的前提下,背包自重應盡量選更輕的。
貼背感:以背負系統(tǒng)與背部能完美貼合,收束腰帶、肩帶和胸帶后背包固定不滑動,如同長在背上一樣為佳。
最大舒適承重:即背包保持與人體最佳貼合度不變形的最大負重,正規(guī)背包的說明上均有標示。另外對于使用者而言,舒適負重上限為體重的1/3,因此對于60kg的人來說,購買舒適承重達到20kg的背包即可,不必再追求更高。
透氣性:半硬式背負中的網(wǎng)狀背負,由于網(wǎng)面將人背部與包體隔開,汗可以直接蒸發(fā)到網(wǎng)后面的空腔中,因此是透氣性最高的一種。其次為蜂窩海綿+網(wǎng)格布設計,再次為海綿+導流凹槽設計。
觸感:背部和肩帶面料應光滑、不毛糙,在潮濕狀態(tài)下仍不會磨損皮膚和衣物。
主動調(diào)節(jié)能力:指背負系統(tǒng)在關節(jié)連接處擁有旋轉(zhuǎn)能力,當人在行走時,背負仍能動態(tài)保證最佳貼合。通常在高端背包上才會見到。
尺碼調(diào)節(jié)能力:指背負系統(tǒng)是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來適應不同人的背長,還是只能按S/M/L碼固定選擇,還是擁有選擇尺碼+微調(diào)能力。
一般而言,背負系統(tǒng)差不多可以算是一分錢一分貨,但隨著價格的增長,影響舒適性的各參數(shù)增幅是有所取舍的。從低檔背包到中檔背包提升最快的是基本承重能力和貼背感,而中檔到高檔增加的是最大承重、高新材料、主動調(diào)節(jié)技術(shù)等反映廠商高科技的東東,但自重和透氣性卻有可能會為此犧牲。因此,如果你背的東西不是出奇的多,那么一款五六百元的登山包往往都能讓你產(chǎn)生“差不多夠用了嘛”的感覺。而如果背的太多,超出了自己的舒適負重上限,再好的背包也不能阻止你的疲累。戶外圈內(nèi)之所以“背負最重要”黨和“你的也沒好到哪里去”黨均人多勢眾,蓋因于此。
按經(jīng)驗來說,大多數(shù)人是主要在春夏秋三季出行,氣候溫暖,不需要太厚重的衣服和睡袋,背包相對較輕,這時候反而是背負透氣性對舒適度的影響最大。如果你屬于這大多數(shù)人,那么選擇一款負重能力中等、自重較輕、透氣性良好的登山包最為合適。要是裝備輕到可以用網(wǎng)狀背負的登山包(通常最大承重不超過12公斤),那就更會讓同伴艷羨不止了。
2·裝載與外掛系統(tǒng)
顧名思義,這是指登山包裝載和外掛物品的部分。
很多新手在衡量裝載能力時只顧著看整體容積和承重舒適度,卻忘了自己并不是像裝面口袋一樣把所有東西一股腦塞進去。其實,登山包的裝載系統(tǒng)設計是一項影響極明顯,卻又經(jīng)常被人在選購時忽視的指標。優(yōu)秀的分區(qū)存取和收納設計,不僅能幫助人便捷地分類存取物品,更會提升登山包的體積適應范圍,攜帶較少或較多物品時都能打包出完美包型。
分層存儲設計—— 出門一趟通常要帶大大小小幾十樣東西,不分層當然沒法找清楚。而且各物品在戶外過程中的使用頻率不同,有的每隔一小會兒就要用到,有的全程下來也未必會去拿。分層設計正是為了實現(xiàn)存取便利的最大化。
頭包: 位于包頂,通常有一層或兩層獨立的口袋,用于放置較零碎和較經(jīng)常取用的物品。40L以上的登山包大多數(shù)都有配備。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擴展層:通常是位于包體主倉頂部(若有頭包則在頭包下方),為一圈薄布。平時折疊收起,當需要裝較多物品時,可將這圈布拉出、并相應升高頭包以增加主倉的高度,從而增加容積。擁有擴展層設計的背包適應范圍顯然更廣。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袋鼠袋:位于包體前方的較大口袋,類似袋鼠腹袋而得名。分開口式和拉鏈式,面料也相應有彈性和非彈性材質(zhì),大號的袋鼠袋足以放下帳篷或泡沫防潮墊。將沖鋒衣、羽絨服、頭盔、小座墊等放在袋鼠袋,比在龐大的主倉東翻西找要輕松的多。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水壺袋:位于包體兩側(cè),通常用于裝水壺、零食、臨時垃圾等。水壺袋應選擇彈性良好,有一定深度又便于拿取的。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水袋倉:通常位于包體主倉內(nèi)部背面,少數(shù)位于包體和背負系統(tǒng)中間的空腔。基本所有登山包都有水袋倉設計,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深度最好在30cm以上,另外水袋管出口直徑至少有3cm。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中空背負夾層:少數(shù)背負系統(tǒng)(如網(wǎng)背)與包體之間有空腔存在,有些登山包就順勢將其做成口袋。由于此處絕佳的隱蔽性,放置錢包、證件等貴重物品最好不過。當然也有些人用來放臟襪子什么的。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腰帶夾層:腰帶上附有小口袋設計,放錢、小刀、打火機、零食這些需要經(jīng)常取用的小物品。設計的好就不用再帶腰包出行了。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體積收束設計——當放置物品不足以撐滿整個背包時,用于收緊包身使體積最緊湊化的設計。
收束織帶:由可以通過扣件收緊的織帶構(gòu)成(不包括背負系統(tǒng)上的織帶),常規(guī)包括頭包與包體連接的前后縱向織帶,以及包體側(cè)面的橫向織帶。這些織帶兼顧了一部分外掛功能。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收束衣:通常由位于包體正面的橫向收緊織帶和延伸面料構(gòu)成,能夠像一件非常緊身的襯衣一樣把背包整個“變瘦”,形成完美包型。此外收束衣還可用來豎著綁住帳篷、防潮墊等柱形裝備作為外掛,相比普通織帶的橫向外掛要更帥氣些。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快捷存取設計:指從頂部外的其他開口直接進入主倉存取物品的設計。有些東西不得不放在主倉,但從頂部開口進主倉要先按兩個插扣開頭包,松開包頂收束繩,對于位于中下方的物品還要先把上面的先拿出去,用完了再逐次裝回,收好頂繩,放長織帶扣上兩個插扣再拉緊。在爬山爬的很累的情況下,完成這么多步驟簡直讓人想shi。因此就有了一些可以快捷到達主倉指定地方取東西的設計。
睡袋倉拉鏈:由于睡袋一般放置在登山包底部,很多登山包會為其設計一個可隔離的倉室和一條單獨的拉鏈。這樣取睡袋的時候就可以極為方便地從包下方拽出,而不用把所有東西都先倒騰出來。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前開拉鏈:某些登山包會在正面設計兩條縱貫包體的拉鏈,以便直接從前方打開主倉,所有物品取放一目了然。搭配收束衣系統(tǒng),能極為簡單地打出完美包型。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側(cè)開拉鏈:與前開拉鏈一樣是縱向拉鏈,但沒有一覽無遺的效果,只對取放物品的便捷性有一定增加。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拆卸擴展設計——部分背包配件可以在不需要時拆下,或者自由組合,提升背包使用的靈活性。
可拆卸頭包:頭包可拆下減輕重量,此外這種設計的頭包與擴展層的配合會更好。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可拆卸頭包且用作腰包:頭包和腰帶均可拆卸并組合成一只大號腰包(或者頭包自帶一條簡易腰帶),在扎營后輕裝沖頂或溜達使用。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可拆卸背負板:在攜帶較輕量裝備出行時,可以拆掉背負中的硬支撐板進一步減輕重量。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可拆卸腰帶:在攜帶較輕量裝備出行時,可以拆掉腰帶減輕重量并增加靈活性。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子母包組合:扎營后輕裝沖頂或溜達是常見情況,由于普通腰包往往不夠大,很多人會額外帶一只小背包。部分登山包有專門設計固定小包的掛點,方便且cool。
必備指數(shù):★★☆☆☆
出彩指數(shù):★★★★★
外掛系統(tǒng)設計——外掛設計越多,可掛載的物品量也就越多,缺點是包體自重和凌亂感也跟著增加。對于常規(guī)登山徒步活動,外掛物品量不會太多,因此這部分的建議是看著夠用就好。
織帶扣件外掛:由可以通過扣件收緊的織帶構(gòu)成,通常在頭包與包體正面連接部、包體正面下方、包體底部各有一對縱向織帶,在包體兩側(cè)各有兩條橫向織帶,這就基本夠用了。部分登山包還會在頭包上增加一對,或在包體正面增加幾道橫向織帶(收束衣)。
登山杖/冰鎬掛環(huán):有織帶環(huán)、魔術(shù)貼粘扣、彈力繩扣等幾種形式。每個可掛一只登山杖或冰鎬,一般有一對即可。
滑雪板掛環(huán):通常為一對橫向織帶或粘扣,用于固定單板或雙板。不背它去滑雪的沒必要考慮。
菊繩:攀登型背包常見,將一根織帶間隔地縫合在包體上,形成一組D型掛環(huán),可掛載大量快掛扣,如果是雙菊繩設計,搭配根捆扎帶就幾乎可以綁任何東西了。不過普通徒步一般不需要。
彈力繩網(wǎng):通常位于頭包頂部或包體正前方,可以繃住一些較大、不易散落的物體,如頭盔、垃圾袋等,也可以用快掛扣掛不少小東西。同時有一定的收束包體作用(不過我還是更喜歡收束衣)。
肩帶掛環(huán):除專門生產(chǎn)子母包的品牌外,更通用的是在肩帶上掛載肩包或胸包,另外水袋管、手臺也通常需要固定在肩帶上。一般來說,每條肩帶上的橫縱向掛點應至少各有兩處。
面料、配件與做工
面料——對于登山包的面料,簡單來說可以從3個方面來衡量:強度、重量、防水。 強度通常需要考慮耐磨能力(主要是包底)和抗撕拉能力(主要是袋體),一般的登山包會在底部用上加粗加密的面料,而在袋體使用小方格狀的布料(ripstop防刮設計)。你經(jīng)常會在面料參數(shù)上看到兩個單位:D和T。
D:旦尼爾=g/L*9000 其中g(shù)為絲線的重量(克),L為絲線的長度(米),實際上你并不需要記住什么公式,它表達的是單位長度內(nèi)絲線的重量。比如說很多登山包底部面料用的是杜邦的1000D尼龍,它的絲線密度就非常大耐磨很好,而在登山包的其他不太容易磨損的部位,材料就可以是600D或420D尼龍,它們的相對密度就要小一些。D前的數(shù)字越大,表示絲線越重(通常也就越粗),其同樣面積的布料就更重一些。
T:通常指滌塔夫(polyester taffeta),一種尼龍,外觀有些像絲綢,輕且堅固。而類似190T這種,前面的數(shù)字則表示 1英寸內(nèi)經(jīng)緯紗根數(shù)的和。你同樣可以簡單的認為,T前的數(shù)字越大,那么相同面積的布料就織入了更密集的絲線,強度就越大,當然也越重。
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了個頭疼的問題,好像越耐磨的面料就越重。好在面料并不只有一種材質(zhì),選購時可以挑選耐磨與輕量結(jié)合的比較好的,如CORDURA等,下文附有《常見面料介紹》可供參考。至于防水問題一般不怎么被重視,畢竟大多數(shù)人都會為背包配備防雨罩。但背包還是需要一定的防水能力來應付突然降雨或露水的,尤其是經(jīng)常與潮濕地面接觸的包底。通常背包面料采用涂PVC或PU層實現(xiàn)防水,外表再作撥水處理(水撒上去后凝成水珠滾動,像在荷葉上一樣,不過隨著面料磨損該效果會逐漸消失),就基本夠用。至于某些裝備了壓膠條,無需防雨罩就具備全天候防水能力,甚至能充氣當救生筏的,一般多是賣騷為主,買不買看自己愛好。
另外多說一句,除了參考面料本身的強度和防水性能外,良好的使用習慣在這里的影響加成更大。卸包和托運時注意不在地上拖、盡量多用防雨罩保護,就可以大大降低磨損。(使用防雨罩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保護很多背包在袋鼠袋、水壺袋處使用的彈性網(wǎng)材料,它們的強度比絲襪好不了多少。)不過要是你生性豪爽不拘小節(jié),那還是選個耐磨的為妥。
配件——主要是織帶、扣件與拉鏈,登山包廠商通常是采購而不是自己生產(chǎn)這些配件,其上面往往有配件廠商的logo。由于這些配件往往位于關鍵受力部位,因此背包采用高檔配件不僅代表著檔次,也提升了性能和壽命。
拉鏈:分普通拉鏈和防水拉鏈(不過實際使用區(qū)別不大),登山包要達到合格要求,至少要使用中高檔的YKK或者IDEAL牌拉鏈,而高端背包甚至會用到RIRI、LAMPO這種頂級拉鏈。
織帶:優(yōu)質(zhì)的織帶表面光滑細膩、質(zhì)地柔軟、澀滑適中、承重力強。由于織帶一般不好打logo,且同一品牌織帶的檔次差別可以很大,因此還是以外觀手感判斷為主。
扣件:基本就DURAFLEX(多耐福)品牌一枝獨秀,少數(shù)背包還有用ITW牌的也不錯,選購時翻看logo即可。不過多耐福也有很多種,一般來說造型越花哨、鏤空設計越多的越高級。
做工——主要指縫合工藝,看針腳密度、對稱性、線頭數(shù)量等,特別是腰帶、肩帶等受力部位與包體的連接縫合處。對于強調(diào)了防水功能的背包,還需要檢查縫合處壓膠條的整齊度、有無翹角等。
做工粗糙往往代表著這款包本身實力不合格,或是遇到了次品。在購買入門級登山包時尤其需要注意。
拉風設計與工藝
前面我們談到的,都是根據(jù)登山包的基礎功能來進行挑選。但若是千篇一律,也未免失去了個性。下面介紹一些登山包中較不常見的設計和工藝,它們要么有著創(chuàng)新的功能,要么有著拉風的外形,不論實用與否,至少也是在戶外過程中吹噓把妹的好談資。
無縫貼合工藝——指登山包的不同塊面料之間不通過縫線結(jié)合,而是通過超聲波或加熱工藝,使面料邊緣融化后緊貼在一起。無縫貼合背包除了外形渾然一體充滿霸氣,包體更具備超強的防水能力。
防水卷口設計——沒有單獨頭包,主倉袋頂采用類似防水袋的卷邊插扣設計來封口。好處一是體積機動性增強,整包可大可?。欢敲芊饽芰O好,與包體防水技術(shù)配合可以實現(xiàn)整包全防水,完全不需要防雨罩。有些背包甚至能做到不漏氣,必要時當救生筏抱著渡江漂流,也算是節(jié)約一個草泥馬的錢。
【注】草泥馬指alpacka牌充氣船,因logo是一只羊駝而得名。重量極輕僅2kg左右,可卷折放入背包隨身攜帶,遇河流時充氣漂流幾十里再上岸繼續(xù)徒步,甚至還可以搭載山地車,突破了常規(guī)戶外單一徒步路線的局限。
軍版/復古版/紀念版——部分高端品牌的背包會流出一些限量版的款式,品牌號召力加上鶴立雞群的外觀,想不拉風都困難。
異形肩/胸帶——普通登山包的肩帶和胸帶是構(gòu)成一個"H"型,但某些包會使用"X"型的結(jié)構(gòu),忽略胸帶而直接將兩根肩帶粘合在一起。有些包的胸帶則是由線變面,像一件小褂子一樣用拉鏈結(jié)合,從而把背包“穿”在身上,分散肩部壓力同時更穩(wěn)定。
登山杖便攜系統(tǒng)——在徒步時往往不是全程需要使用登山杖,普通登山包外掛登山杖是綁在側(cè)面或正面的,每次拿都需要先放下背包,比較麻煩。而一直拿在手上也嫌累贅。登山杖便攜系統(tǒng)可以讓我們像佩腰刀一樣隨時抽放存取,造型上也頓時有了俠客之風。
背負支撐條/腰帶貼合定制——每個人的脊柱和胯骨曲線都是不同的。有些廠家會提供定制服務,按你的脊柱和胯骨形狀,對背負支撐鋁條和腰帶重新彎曲定型,實現(xiàn)完美貼合、獨一無二。
外架背包——外架式背包的背負系統(tǒng)和裝載系統(tǒng)是完全分開的,甚至你可以隨意更換裝載系統(tǒng)。通常它有一個H形的金屬架,而裝備等就掛在上面,甚至不掛裝備坐個人上去也行。這種背包易于物品的裝填取用,且透氣性良好。由于現(xiàn)在市面上已是內(nèi)架包的天下,只有Kelty,MHW等少數(shù)幾個廠家還在出外架包,因此如果你背個這玩意突然出現(xiàn)在驢友群中,得到的驚嘆之聲肯定不會少。
其他輔件
登山包常用的輔件主要是防雨罩、托運袋。目前越來越多的登山包會隨包附贈防雨罩,如需單獨選購,注重質(zhì)量的話可選防水性能較高(涂硅材質(zhì)最佳、涂PU防水層也可,接縫處有壓膠)、尼龍耐磨材質(zhì)、有較大反光條的,或購買高端包品牌出的原廠防雨罩。如果活動強度較低或平時生活不是很小心,把防雨罩純粹當消耗品來用,那么隨便買個國產(chǎn)正規(guī)品牌,小幾十塊錢的即可。但人靠衣裝包靠罩裝,美觀程度一定不要忽視。
托運袋在長途坐車時比較有用,能有效防止磨損和弄臟,如果要去川藏一帶走個長線什么的建議弄個,指標很簡單:耐磨防水有提手,不用買貴的。至于坐幾個小時車去郊區(qū)爬山這種,罩上防雨罩后背朝天放車廂地上就可以了。另外有些防雨罩是兩用設計,能兼作托運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