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是勞動人民以傳統的、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就地取材用手工制作的工藝。它的特點是自生自發,土生土長,為勞動人民所創造,為勞動人民所享用,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民間工藝不追求珍奇華貴,而以表現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直接抒發勞動人民質樸淳美的感情見長,因而受到勞動人民的珍視和喜愛。我們平常稱這種工藝為“民間工藝”,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它源于“民間”、活躍于“民間”、為“民間”所享用,跟那些專門為貴族統治階級服務的“宮廷工藝”、“士大夫工藝”有很大的區別。 民間工藝同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聯系非常緊密: 一、民間工藝有很多是勞動人民生產(如農耕、水利、建筑、手工業)、生活(如飲食、服飾、居住、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實用品,還有一些是為了對生活環境進行裝飾和美化,或體現對人生理想、愿望的希冀和追求。這些工藝品,用途不大相同,但它們的創作都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都受到民俗傳統、民俗活動的哺育和推動,其品類之豐富、范圍之廣泛,非其他藝術門類可比。 二、民間工藝大都是從民間自然經濟出發,林區以木,竹區以竹,山區以石,獵區以革,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用最廉價的原料制作的。原料雖然廉價,但創造的作品卻最貼近生活、最能反映勞動人民的愿望和情趣。 三、民間工藝的生產主要是以家庭手工藝的形式組織生產的(包括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藝和作坊形式的家庭手工藝),世代親友鄰里相授,言傳身教,口耳相承,因此民間工藝一般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歷史的傳承性。這對活躍民間的文化生活、固化一定區域內的文化傳統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民間工藝因各地民族、民俗、信仰、自然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地方特點。尤其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幾千年來,幾十個兄弟民族共同耕耘著960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積淀、創造的民間工藝就更加流派紛呈、品類繁復。一般地說,我國古代的民間工藝,大致可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實用性的,像陶瓷、編織、金木制作的生活用具,蠟染、扎染、織繡制作的衣服鞋帽、飾品,木刻、磚雕的建筑飾件等等。這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作用是通過對實用物品的裝飾美化來體現人們對生活美的追求。 一類是觀賞、玩賞性的,像年畫、剪紙、泥面塑、木偶、皮影、玩具、香包、風箏、花燈、龍舟等。這都是為了美化裝飾環境、適應節令風俗、促進文體活動而創作的藝術品,其作用是通過觀賞、玩賞來寄托人們的情感、理想和對生活的追求,并寓教于樂,引導人們樹立對生活的正確態度。 實用性的民間工藝主要滿足勞動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觀賞、玩賞性的民間工藝主要滿足勞動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兩類民間工藝,基本上反映出中華民族不同發展階段上勞動人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和要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民間工藝不僅品類繁復,涉及的制作工藝也很多,僅就以上所舉例而言,它就涉及到了陶瓷、金工、木工、漆工、染織、刺繡、繪畫、雕刻、雕塑、紙扎、玉石等多種工藝。一種物品可以有多種制作方法,同一品種可以用多種工藝去體現,百態千姿,因地制宜,這也就使得中國古代民間工藝較之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更為豐富。有人形容說:中國古代的民間工藝像漫山遍野的山花,植根在人們的心里;像夜空中的滿天星斗,閃爍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理想。這真是恰如其分。 中國古代的民間工藝不僅以品類浩繁、流派眾多著稱于世,而且也以它淳美的藝術風格和剛健直率的審美情趣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從而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譽和喜愛: 第一,中國古代民間工藝是中國古代最生動、最質樸、最健康的民族文化。它土而不淺薄,俗而不平庸,粗而不拙劣。大至元宵節的燈會、端午節的龍舟,小至鳥獸人格化了的窗花、突出大眼睛大嘴巴的老虎鞋,都無一例外地充滿了鮮明的民族感情和地方情趣,充滿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和希望。 第二,中國古代民間工藝善于以民族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生活本質的美。它不浮華,不炫耀,重鄉土,重感情。苗家姑娘蠟染衣服上魚的造型象征魚水相依的真摯愛情;漢族小孩的虎頭帽傾注的是母親心底的慈愛和祝福;《春牛圖》年畫祈求的是勞動的愉快和谷物的豐收;威武的門神是勞動人民借它鎮住“大鬼小鬼”……這些民間工藝品質樸情真、坦誠直率,無論題材、樣式、造型、繪飾都充分表達了勞動人民心底的美。 第三,民間工藝和民間文學、民間戲曲等是共生共長的藝術。由于它較多地吸收了姊妹藝術的營養,因而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充滿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藝術精神。夸張的蓮花、大魚可以諧音成“連年有余”;神話傳說中的八仙和觀音菩薩則別具一番神佛之美;一幅年畫可以是一出摒惡揚善、催人淚下的戲曲故事,誰個忠、誰個奸,人們在觀賞品評之余就受到了傳統的教育;元宵的燈火使人仿佛置身燈火通明的神仙世界,清明的風箏則使人的思緒像風箏一樣翱翔在長空的藍天白云之中。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民間工藝是土的、俗的、也是美的。鄉土情意、鄉土氣息蘊含的是勞動人民心底的美;民族風格、民族氣派表現的是純粹的民族精神。而這二者,又恰恰是維系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美不美,鄉中水”,“物離鄉美”。作為工藝美術,在維系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方面是沒有什么能跟民間工藝相比的。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民間工藝本身就是民族風情的象征。它的紅火、熱烈的表現形式,本身就是勞動人民淳樸感情最坦直、最真誠的表現。 民間工藝作為勞動人民的藝術、民族的藝術,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之久,只是到了近百年,由于機制工藝興起,它的領域和范圍才逐漸縮小,因而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之深。遺憾的是,中國民間工藝雖然有如此輝煌的歷史,但保留的作品并不多。一則因為民間工藝品質料低廉,不易保存;再則民間工藝在封建社會被統治階級鄙視為“薄技小器”,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收藏。1949年以后,國家對工藝美術采取“保護、發展、提高”的措施,對歷史流傳下來的瀕于滅亡的傳統工藝進行搶救,民間工藝才真正地受到了重視。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和民間工藝挖潛工作的不斷發展,中國古代民間工藝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我們相信,隨著民間工藝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民間工藝這簇傳統的文明之花必將使中國工藝美術的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必將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更多的美的享受。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中國民間工藝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