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百樂門外景
 百樂門玻璃小舞池
 百樂門大舞池
 百樂門門廳
 百樂門舞廳酒巴
1932年,“百樂門大飯店舞廳”(習稱百樂門)在上海西區甫一出現,便以絕對奪人眼球的姿態,讓人眼前一亮。百樂門是一個名叫顧聯承的投資商花了七十萬兩白銀,購下這塊毗鄰靜安寺的地塊,然后由一位姓楊的中國建筑師設計、陸根記營造廠承建。顧聯承的營造理念便是Paramount Hall(最高的、最卓越的建筑),并取其諧音命名:百樂門。
百樂門樓高共三層,底層為飯店和管理處,二樓三樓為舞廳;最大的舞池有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車鋼板支托,踩上去富有彈性,故人稱彈簧地板;在這樣的地板上一展舞姿,應該會讓人陡生飄忽靈動的陶醉感吧。三樓有可供少部分舞伴跳舞的小型玻璃舞池,那顯然是為一些需要避開他人耳目的男女舞伴特設的。百樂門建筑面積255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造型為近代美國式,轉角頂部聳立有九米高的圓柱形玻璃鋼塔。每當夜幕降臨,繁星閃爍,人在遙遠處,一眼便可看到百樂門鋼塔頂上熠熠閃亮的燈光。這鋼塔、這光亮,也成了被稱為“東方第一樂府”的百樂門的一個搶眼標志。百樂門舞廳少不了達官顯貴、名媛淑女,社會名流、文人雅士等各色人等身影的出入。有的還來自遙遠的異國。于是,在那么一些日子里,在華燈初放的時刻,在從百樂門舞池飄浮開的絲絲縷縷的輕歌曼舞中,人們不無驚訝地看到了風流倜儻的少帥張學良、世界喜劇大師卓別林夫婦等人在舞池中旋轉的舞姿。前者每來上海,必來百樂門;后者則是慕名前往。當然,更多出入百樂門舞廳的,當數一些電影明星。“電影皇后”胡蝶便是其中之一。以做女式時裝聞名的鴻翔時裝公司,就曾為胡蝶“度身定做”的時裝策劃過多次商業推介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胡蝶被電影界評為“電影皇后”時,“鴻翔”向胡蝶贈送一套由特級技師精心制作的高級禮服,并誠邀她穿上這套禮服,參加“鴻翔”假座百樂門舞廳舉辦的時裝表演會……
百樂門建筑宏偉富麗,設施齊全豪華,尤其是強大的舞女陣容在上海獨占鰲頭。《上海鱗爪》記載:上海“跳舞場的開設雖不及電影院之多,然也有三十多家。……最普通的代價,一塊大洋可以跳三次,每次只費三角三分(更有新開設的小場子為招徠起見,一塊錢可以買六張舞券跳六回),就可和半裸的粉香撲鼻的、婀娜多姿的舞女摟抱接觸了。”
百樂門也堪稱上海爵士樂的起源地。1947年,百樂門組織了一班全華人樂手的樂隊。那是上海第一次讓一個全華人的爵士樂隊在高級舞廳演出。有了這支足可與外國樂隊PK的“百樂門爵士樂隊”,百樂門從此更加聲名遠播。百樂門的爵士樂,有許多中國民歌,其中像《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香格里拉》等歌曲,都是經典的爵士樂曲。聽眾從各自的出發點賦予爵士樂以多元詮釋:懷舊、優雅、異國色彩,或從中引申理想化的生活情調。百樂門舞廳給人的感覺充滿了懷舊的氣息。而爵士樂本身就充滿了淡淡的話舊輕愁。每當爵士樂在百樂門舞廳悠悠蕩漾開來,它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派拉蒙電影里的那句旁白:老百樂門爵士樂隊響起了,你無法拒絕華麗轉身。
應該一提的是,那時在男賓的舞步背后,多的是快樂和醉生夢死;而在舞女的舞步背后,多的則是舉家糊口的艱辛和淚往肚里咽的苦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