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綜合篇)>>>
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共編錄中國山西省境內(nèi)最古老的佛塔,即隋代(含隋代)以前的佛塔14處,凡231座。隋塔及隋以前的南北朝時期佛塔存世量極少。本卷所錄的隋以前佛塔,包括造像石塔在內(nèi)。若不計造像石塔(225座)而僅計以單塔的形式存在的古塔,則山西僅存6座。以下為簡介及目錄索引。
太原
童子寺燃燈塔在太原市西南二十公里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龍山上。遺燃燈石塔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年間,是全國現(xiàn)存最古的一座石刻燈塔,高四點一二米,平面六角形,塔身中空,內(nèi)置燈室;比例諧調(diào),造型優(yōu)美。現(xiàn)已設(shè)亭保護。
大同
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石塔可分為石雕塔和浮雕塔。石雕塔為石窟中的塔柱。方形二級至五級不等。約存十一座(待考)。云岡石窟中心塔柱主要分布在東區(qū)的一窟、二窟、三窟外的東、西雙塔,四窟,中部的六窟、十一窟和西區(qū)的第三十九窟。時間上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之前,即所說的第二期之列。第三十九窟的方形五層五開間的中心塔柱和第四窟長方形塔柱則到了遷都后的第三期以后。
朔州
朔州崇福寺千佛石塔,又稱為曹天度石雕塔,為珍貴文物塔,現(xiàn)珍藏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區(qū)的東大街崇福寺彌陀殿內(nèi)(塔剎部分),塔身曾在日軍侵華時期被擄往日本、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長治
造像塔林在沁縣城南二郎山巔南涅水石刻館內(nèi)。一九五九年在沁縣牛寺鄉(xiāng)南涅水村一處古寺院遺址下出土。共計一千一百余塊(尊),為國內(nèi)稀有之物。據(jù)石刻題記,系北魏水平三年(510)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歷代積累的民間石雕藝術(shù)作品。一九六零年運回縣城文史館保存。
河西造像石塔在黎城縣上遙鎮(zhèn)河西村中。平面呈八角形,高二點六五米,基座高一點四八米,塔身高七十九厘米,頂端高三十八厘米,塔座呈須彌座上下雕刻仰、伏蓮、束腰部八面浮雕人物、花卉。塔身下面刻一佛二菩薩,護法金剛兩尊,斜面雕作佛龕,背側(cè)五面浮雕菩薩像各一尊,塔頂為八角尖式,局部殘損,此塔始建年代不詳。疑為北朝遺物。
洪濟院千佛塔,也稱千佛造像碑,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東良鄉(xiāng)東良候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為北朝時期遺存。千佛塔為平面方形,座落洪濟院正殿西側(cè),高約二米,碑身上保有頂蓋,每邊寬零點八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余尊。此千佛塔形制特殊,只是風(fēng)化嚴(yán)重,局部剝落。與洪濟院古建共同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保造像塔在南涅水村東北百米處。塔平面呈方形,通高九十厘米,下寬五十厘米,上寬四十厘米。塔身各面雕刻桃形佛龕,龕內(nèi)雕一佛像,像高四十厘米。據(jù)塔身陰刻題記記載,為南北朝北魏建義元年(528)建造。
五佛造像塔在沁縣城北三十公里牛寺鄉(xiāng)南涅水村東北百米處。全塔由紅砂石雕刻而成,平面呈正方形,塔體呈方柱形,通高八十八厘米。塔身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體四面分別雕刻佛龕,正面為二佛并坐,饜余三面分別刻單佛結(jié)迦跌坐,佛像均高約三十厘米。塔身刻有北魏建義元年(528)題記的字樣。
附錄:
同州大興國寺舍利塔下銘圖片
同州大興國寺舍利塔,始建于大隋仁壽元年。塔毀于當(dāng)代,僅余塔下銘,又名“同州塔銘”、“同州武鄉(xiāng)縣大興國寺舍利塔銘”,原在同州武鄉(xiāng)縣大興國寺。
忻州
大磨溝舍利塔,位于山西省沂州市神池縣太平莊鄉(xiāng)大磨溝村西500米處的搖鈴山上,高4.6米;地面3.8米,地底0.8米,塔身10層,地面9層,地底1層;塔基徑33厘米,覆八角石檐兩重;塔身沙石,平面八角形,塔沿為風(fēng)蝕剝落;八角密檐式塔頂,雕仿木斗拱。頂置蓮花合龕,內(nèi)雕石佛,龕頂八角系鈴,覆以塔剎。
祖師塔位于位于五臺縣城東北三十公里豆村鎮(zhèn)佛光新村佛光寺內(nèi)。塔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是創(chuàng)建佛光寺初祖禪師墓塔,六角二層磚結(jié)構(gòu),高約八米。塔身由青磚砌筑而成,表面涂白色,表示清凈純潔。
中華名塔:山西五臺山塔院寺慈壽塔(藏大白塔腹內(nèi)·北魏)
慈壽塔,現(xiàn)藏大白塔內(nèi)。大白塔,全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原稱大慈延壽寶塔。位于山西省沂州市五臺山塔院寺內(nèi),是五臺山的主要標(biāo)志。慈壽塔為大白塔的前身,始建于何時,難以稽考。《清涼山志》載,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現(xiàn)在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由尼泊爾匠師阿權(quán)尼哥設(shè)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于大塔腹中。佛舍利塔,建造于五臺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孚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的前身“慈壽塔”,最晚在北魏時期已聳立于五臺山。所以,慈壽塔應(yīng)該是山西省最古老的佛塔建筑之一,興建于東漢與北魏之間。
晉中
張國老峰石塔,也稱榆社縣石塔,位于榆社縣城西北四十公里河峪鄉(xiāng)楊家溝村西張果老峰山顛。相傳為張果老修道之處,故稱張果老峰,山腳有石窟和磨崖造像三尊,峰頂尚存石槽、果老凹、石鐮、石镢等。石塔呈方形,塔身四層,通高三點五三米,由整塊麥礬石鑿成。束腰厚十公分,頂略平。每層四面雕,內(nèi)置菩薩、弟子、伺像數(shù)尊。塔四周有巨石三塊,小石數(shù)塊,羅列有致。西北一塊高二米,長二點五米,一側(cè)刻“僧皇、大齊天統(tǒng)三年四月日立”字樣。塔形古樸大方,端莊別致。1986年8月18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晉城
羊頭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現(xiàn)存十座,其中一座損毀,僅存單檐,塔門亦損,其它八座,相對完整,分布于山巔和山腰。山巔兩塔,南北對峙,十里外皆可望見。山腰兩座,一方一圓。此處石塔雖然不大,但造型甚殊。 十座石塔中,七檐圓形石塔一座,五檐圓形石塔一座,四檐圓形石塔兩座,三檐方形石塔三座,兩檐方形石塔一座,單檐方形殘塔一座,均為北魏或唐代所立。山頂有北魏造像塔一座,造像塔建造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保存基本完好,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造像塔,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評論這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