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祖本應稱為《道經(jīng)》
我在拙文《郭店老子甲本是真經(jīng)》論述過,郭店《老子》甲本是老子祖本的傳抄本。郭店《老子》甲本論道不論德(只有一處論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所以應叫《道經(jīng)》。論道不論德,這符合老子是道家的事實,老子是道家,不是道德家(通行本《老子》一方面既提倡道,也提倡德,一方面又說“失道而后德”,是自相矛盾)。《道經(jīng)》這本書也是有的,《荀子·解蔽》引用:《道經(jīng)》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大意是,人如果能謹小慎微,就能體悟到道的深遠微妙。這符合郭店《老子》甲本中的“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敦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大意為:遠古善于行道之士,必定微妙通達,深邃而不可形容,只能勉強地加以形容:遲疑啊像冬天跋山涉水,顧慮啊像面臨四敵,莊嚴啊像做客人一樣。煥然啊像冰雪融化,敦厚啊像原木質(zhì)樸,混沌啊像渾濁一樣。
2、“絕智”是為了通道
“絕智”通常認為老子反智、消極,其實老子的“絕智”有更深刻的含義。智是什么,智就是人的知識、智力,知識、智力的本質(zhì)是什么,那就是分別心,而分別心正是人的主觀建構(gòu),是非善惡,二元對立,主客二分,實際上違背了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的客觀事實,尤其違背了道的整體為一。所以老子認為,人的智與實存的道漸行漸遠,只有超越智,才能體道。
3、自然不是萬物
如果自然是萬物,“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中的“萬物之自然”就是語義重復。自然不是大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指自身的本然(自:自己、自身;然:本然、實然)。
4、老子不反對文化
老子十分注重對天地道的遵循,人要以天地道為法則。因此,不少人認為老子是自然主義,反對文化。這是一種誤解,老子其實并不反文化。比如老子提出“以正治邦”,這個“正”就是公正,正義,這就涉及人的價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老子提倡文化,只是反對文化強制,因為文化是人類自己養(yǎng)育進化而成的,不是統(tǒng)治者建構(gòu)和灌輸而成的,所以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指圣人,圣人主張的文化是自化,而不是教化。教化就是強制,就是一廂情愿,就是意識形態(tài)灌輸,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一己之私,所以老子還說:“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5、老子講邏輯
不少人認為老子不講邏輯,這是一種誤解。在此舉四個例子說明老子是講邏輯的,第一,關(guān)于宇宙本原,老子把超越于時空超越于經(jīng)驗超越于現(xiàn)象的道作為本原,這就是徹底的邏輯,這完全達到了西方古典哲學中的本體論的理性高度;第二,老子不僅講天地,還講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這也是邏輯,人們講天地,卻忽視了天地之間;第三,老子為什么要說“為無為”,因為追求“無為”本身也是一種為,所以“為無為”才是邏輯的徹底,老子還說“事無事”、“味無味”、“教不教”、“欲不欲”;第四,老子不僅講有無,還講有無相生,不僅講難易,還講難易相成……這都是注重邏輯的表現(xiàn)。
6、郭店《老子》甲本中的重文號不多余
郭店《老子》甲本有兩處重文號,學者們常常認為是多余的,這種認定是受到通行本的影響。
第一處:“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所過。”
學者們認為,所所兩個字是重復的,應去掉一個所,即重文號是多余的。其實不然,所所這個詞是有的,《詩經(jīng)》里就有所所這個詞。在老子“教不教,復眾之所所過”的語境中,所所指紛紛、相繼,全句的大意為:圣人以不教化為教化(即身教重于言教),修復眾多統(tǒng)治者紛紛犯下的過錯。
第二處:和其光,同其塵塵。
學者們認為,塵塵兩個字是重復的,應去掉一個塵,即重文號是多余的。其實不然,佛教中就有塵塵這個詞。塵塵就是大地,是塵世。“和其光,同其塵塵”就是說不僅要跟日月的光輝和諧,還得和大地之塵世混同。通俗的說,就是既出世,也入世;既向往理想,又面對現(xiàn)實。就是反對二元對立,進入玄同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