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花塔
花塔又稱華塔,塔身的下半部和亭閣塔類似,上半部分是個圓錐形,且高度很大,約占塔身高度的1/3至1/2。圓錐體表面裝飾極其華麗,一般密布著多種小型雕刻,如蓮花、佛像等。花塔和《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有著密切關系,整個塔身猶如一支巨大的花束,光彩奪目。
花塔始現于唐末,盛行于宋、遼、金代,到元代基本絕跡,僅存在三百余年。據現存資料,國內現存花塔(包括遺址)僅15座左右,基本分布在黃河以北地區,每一座都是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著名的有河北正定廣惠寺花塔、北京房山萬佛堂花塔、北京豐臺鎮崗塔,和山西蒙山花塔等。

萬佛堂花塔
萬佛堂花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磁家務礦區家屬大院內,又名陀里花塔。建于遼咸雍六年(1070),是中國現存準確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磚砌,通高約24米。塔身為平面八角亭閣,南面設拱券門,可通塔室,其余各面交錯為假門和盲窗;門楣門側及窗周圍均有精美磚雕。塔冠部分為九層佛龕,其中一、二層合在一起組成兩層樓閣的式樣,余層為單層亭閣式樣,全塔共104個佛龕。龕內為文殊、普賢菩薩,龕下部雕刻獅、象。
鎮崗塔
位于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鄉云崗村,傳說為風水塔。建造年代不明,一般認為是金代所建。磚砌實心,總高18米,底邊周長24米。塔身為八角亭閣式,僅設假門盲窗,裝飾較為簡潔。塔冠部分排列和萬佛堂花塔相似,共104個佛龕;但僅有佛龕卻無獸頭或蓮瓣。龕內佛像姿態各異,生動古樸。塔剎在1942年毀于日軍侵略。

唐山藥師靈塔(遼)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車軸山中學內,又稱車軸山花塔。始建于遼重熙元年(1032),為八角形亭閣式花塔,實心磚砌,原高21米,重修后高27.56米。須彌座及塔身上布滿多種形式的磚雕,包括花鳥、神獸、佛教人物等。塔冠部分由九層方形小龕裝飾。佛龕內原塑各種形態的佛、菩薩塑像。塔剎為青銅覆缽形座,上邊飾相輪和重層蓮瓣,再上為寶珠頂。藥師靈塔曾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花塔,羅哲文先生在《中國古塔》中稱:“(藥師靈塔)與北京房山陀里水洞花塔非常相似,但較陀里花塔更簡潔,其建筑年代不晚于遼代中期。”無奈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毀近半,1997-2002年大修復原。
開化寺連理塔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蒙山腳下,又稱釋迦、如來佛塔,也稱日光、月光佛塔。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兩座磚塔均為平面方形,建在同一個基座上,故稱連理塔,總高約11米。束腰座之上為方形塔身,正面為半圓形門拱,火焰形券面,隱刻卷草和花瓣,南塔門楣題“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題“定光佛舍利塔”。塔冠部分為蓮花瓣,雕造精巧,但損毀嚴重,僅剩一半左右。
廣惠寺花塔
目前建造年代還有疑問,早可至唐,晚可至金,也許現存之塔的各部分并非同一時代建造。

修德寺塔
位于河北省曲陽縣城內北岳廟。建筑年代不明,應早于北宋天禧三年。平面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32米。南面辟拱券門,可入第一層塔室,以上各層實心。其中第二層塔身比例極大,表面布滿五層佛龕,共110個。修德寺塔的造型也是現存花塔的一個孤例。

慶化寺花塔
位于河北省淶水縣洛平村龍宮山,建筑年代不明,風格上為遼代特征明顯。塔平面八角形磚砌 , 通高 13 米 , 圍長 19.2 米。底部為須彌座、平座欄桿,之上塔身正面設拱券門,可入塔室,其余各面交錯為拱券假門和直棱假窗。塔冠部分包括八層佛龕,每個佛龕上部雕有 3 個壽桃。第一層至第七層 , 每層 16 個佛龕 , 第八層縮為 8 個 , 共計 120 龕。目前塔身破損較為嚴重。

班吉塔
位于遼寧省凌海市班吉塔鎮班吉塔村,又稱斑鳩塔。建于遼清寧四年(1058),平面八角形,磚砌,通高11.25米,塔座周長14米。塔身下部已被水泥覆蓋,八面應交錯為拱券假門和直欞假窗。塔檐之上又設兩層仰蓮,其上為塔冠,這個比較特別。塔冠包括五層佛龕,塔剎亦為兩層仰蓮承托。這個塔不大出名,估計只有淌水過河才去過。
九頂塔
位于山東省歷城縣柳埠鎮觀音寺遺址。建筑年代不可考,似為唐代遺物。塔高13.3米,單層八角磚結構,檐部疊澀挑出,塔頂中央及每角之上各筑方形三層疊澀挑檐小塔,共九座,故名九頂塔。二十世紀20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評述說:“匠意縱橫,構筑奇異,其他無能及。”
福山塔
位于天津市薊縣五百戶鎮福山。建于遼代,磚砌塔身平面八角形,通高19米。塔身為八角亭閣,其上是重疊的三層樓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