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有哪些? “把”字句指用“把”(或“將”)將動詞支配、關(guān)涉的對象放在動詞之前的一種句型。“把”字句中,動詞要有“處置”的意思。沒有“處置”意思的動詞如“有、在、是、像、看見、覺得、贊成、進來、出去”等,不能構(gòu)成“把”字句。 目錄 · “把”字句 · 連動句 · 兼語句 ·變式句 ·口語句式 ·判斷句 “把”字句指用“把”(或“將”)將動詞支配、關(guān)涉的對象放在動詞之前的一種句型。“把”字句中,動詞要有“處置”的意思。沒有“處置”意思的動詞如“有、在、是、像、看見、覺得、贊成、進來、出去”等,不能構(gòu)成“把”字句。 他‖【把那本書】買了。(帶動態(tài)助詞) 你‖【把班里的情況】談?wù)?/U>。(動詞重疊式) 你‖【把我】嚇<壞>了。(帶補語) 你‖【把這事】告訴︱李老師。(帶賓語) (大)火‖【把天空和大地】【都】照<紅>了。(前有狀語,后有補語) 我‖【沒有】【把窗戶】關(guān)<好>。(否定副詞、能愿動詞應(yīng)當放在“把”字前頭) 你‖【應(yīng)該】【把它】攆<走>。(能愿動詞) 即句子中有介詞“被”引進施事或“被”字直接附于動詞前表示被動關(guān)系的句子(與“主動句”相對)。如: 敵人‖【被我們】打<敗>了。 道靜‖【在睡夢中】被推<醒>。——楊沫《青春之歌》 “被……所”、“為……所”是“被”字句的書面格式,“叫、讓、給”也有表被動的作用。如: 我們‖【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他‖【為風雨】所阻。 (兩天)的活兒‖【讓他】【一天】干<完>了。 (白楊樹)的葉子‖【叫風】吹<落>了。 注意:非動作動詞如“是、有、在、像”等不能構(gòu)成“被”字句。表示否定、時間等的副詞和能愿動詞一般都放在“被”字前面。如: 他‖【一點】【也】【不】【被人】注意。 閏土‖【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 (她)的天才‖【可能】【從此】【就】被埋沒。 一般說來,適宜于用被動句式表達的有幾種情況。如: 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為了突出被動者,而主動者不需要說出,或不愿說出,或無從說出) 任何敵人也不會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避免逆方向敘述)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強調(diào)語言結(jié)構(gòu)勻稱) 我去晚了被老師看見了。(為了強調(diào)不如意或者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大都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主要分為兩種。 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意念被動句):是指在動詞前或后不用虛詞表示被動,而是用主動句的形式表示被動意義。如: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吾不試”即我不被任用) 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馬遷《報任安書》(“文王拘”即文王被拘禁)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莊子·山木》(指被別人愛) 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就是在動詞前或后借助虛詞表示被動意義。主要有“動詞+于+主動者(“于”字句)”、“見(受、被)+動詞(“見”字句)”、“見(受、被)+動詞+于+主動者(“見……于”式)”、“為+主動者+動詞(“為”字句)”、“為+主動者+所+動詞(“為……所”式)”等五種。如: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荀子·榮辱》(動詞后加介詞“于”,介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漢書·賈山傳》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在動詞前加“見”或“受”、“被”表示被動意義,主動者不出現(xiàn)) 晁錯受戮,周魏見辜。——李陵《答蘇武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炮臺悉為夷據(jù)。——《廣東軍務(wù)記·三元里抗英》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燕策》 先即制人,后即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官軍加討,屢為所敗。——《舊唐書·黃巢傳》 即由連動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如: 老楊同志‖吃了早飯起程。——趙樹理《老楊同志》(表示先后發(fā)生的動作) 雷鋒‖【正】拉著帆布蓋車。(表示后一動作是前一動作的目的) 她‖低著頭想著心事。(前一動作表示后一動作的方式) 我‖沒有力氣作(更多)的表示。(前一動詞是“有”或“沒有”,表示后一動作的條件或原因) 總理‖抓<住>(他)的手【不】放。(前后兩個動詞性詞語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主語) 他‖唱歌唱得<那么歡樂>。(重復(fù)使用同一個動詞,一個帶賓語,一個帶補語,同時說明動作的對象和結(jié)果) 我‖借(一本)書看。 狐貍‖【又】來偷雞吃了。(前一個動詞的賓語也是后一個動詞意念上的賓語) 即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主要有兩類。 (1)兼語前的動詞是使令性動詞,能引出兼語后的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前后有因果關(guān)系。這類動詞常見的有“使、叫、讓、請、派、催、逼、求、托、命令、動員、發(fā)動、組織、號召”等,如: 母親‖叫閏土坐。——魯迅《故鄉(xiāng)》 老師‖鼓勵大家學好功課。 上級‖派工作組檢查工作。——趙樹理《老楊同志》 大家‖選他當代表。 青年們‖拜他做師傅。 (2)兼語前的動詞是“有”或“沒有”,如: 他‖有(個)妹妹【在北京】工作。 無論姥姥、母親、父親和我,‖【都】沒有人反對(女孩子)(這個)(正當)的要求。 (3)兼語前的動詞有時也可以是其他一般動詞,如: 媽媽‖送弟弟去參軍。 他‖送給我一本書看。 即全句表示何時何地存在、出現(xiàn)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的句子。如: 門口‖有︱(一棵)(大)槐樹。 門前‖是︱(大)草坪。 【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彭荊風《驛路梨花》 天空中‖【隱隱】響<起>︱雷聲。 【昨天】隊里‖走<失>了︱(一只)羊。 桌子上‖放著︱(一本)書。 床上‖躺著︱(一個)人。(與上一句均為靜態(tài)存現(xiàn)句) 屋頂上‖飄著︱(一面)紅旗。 天空中‖飛著︱(一只)老鷹。(與上一句均為動態(tài)存現(xiàn)句) 即由于修辭的需要,改變常規(guī)語序的句子(相對應(yīng)的叫“常式句”,即按一般語序構(gòu)造的句子)。如: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國際歌》(主謂倒裝句,突出強調(diào)了動作行為,增強了語言的號召力。這種句式大多表示疑問、祈使、感嘆等,感情色彩重,句式簡短,主謂之間要出現(xiàn)語音停頓) 多美啊,北京的初冬!——楊朔《埃及燈》(主謂倒裝句,強調(diào)突出了性質(zhì)狀態(tài),抒發(fā)了強烈的贊嘆之情) 他們應(yīng)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魯迅(定語后置,突出了定語所表達的內(nèi)容,情意深長,耐人尋味) 我們尊敬您,永遠永遠!(狀語后置)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魯迅《范愛農(nóng)》(變式復(fù)句,轉(zhuǎn)折復(fù)句倒置,既有補充說明的作用,又能引人注意)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聞一多《最后一次講演》(變式復(fù)句,因果復(fù)句倒置,強調(diào)了原因,加重了語氣,鮮明地表現(xiàn)出為捍衛(wèi)真理而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 即經(jīng)常在口語里使用的句式(相對應(yīng)的叫“書面語句式”,即經(jīng)常在書面語里使用的句式,一般較嚴謹,長句多,完全句多,較多使用長修飾語和并列成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關(guān)聯(lián)詞語用得較多;大多有文雅的詞語組成,莊重典雅)。如: 區(qū)長問:“你會下神是不是?”三仙姑不敢答話。區(qū)長又問:“你給你閨女找了個婆家?”三仙姑答:“找下了!”問:“使了多少錢?”答:“三千五!”問:“還有什么?”答:“有些首飾布匹!”問:“跟你閨女商量過沒有?”答:“沒有!”問:“你閨女愿不愿意?”答:“不知道!”——趙樹理《小二黑結(jié)婚》(結(jié)構(gòu)較松散,短句多,很少使用長修飾語和并列成分。這段人物對話,多使用省略句和獨詞句,一問一答,干脆利索) 南坡莊人窮人多,地里的南瓜豆莢常常有人偷。雇著看莊稼的也不抵事,各人的東西還得各人操心。——趙樹理《田寡婦看瓜》(靈活多變,關(guān)聯(lián)詞語用得較少,行文簡潔流暢) 有個農(nóng)村叫張家莊。張家莊有個張木匠。張木匠有個好老婆,外號叫個“小飛娥”。小飛娥生了個女兒叫“艾艾”,算到一九五零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虛歲二十,周歲十九。莊上有個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戀愛。故事就出在他們兩個人身上。——趙樹理《登記》(通俗易懂,樸素自然) 口語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語詞語組成,生動活潑,明快自然,多用于日常交談和文藝作品中。 即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而對主語進行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直接加判斷詞“是”或“不是”,如: 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魯迅《藤野先生》 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可分幾種情況: (1)不用判斷詞,用“……者,……也”、“……,……也”、“……者,……”、“……,……”等格式。如: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在主語后面用“者”,表示提頓;在謂語后面用“也”,幫助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賈誼《論積貯疏》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宣公十五年》(強調(diào)謂語,重點在后,判斷語氣較重)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孫丑下》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虎者,戾蟲。——《戰(zhàn)國策·秦策》(強調(diào)主語,重點在前,提示語氣較重)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史記·高祖本紀》(判斷語氣較弱) 朕,高皇帝側(cè)室之子。——《漢書·文帝紀》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在不用判斷詞的判斷句謂語之前往往用“乃”、“即”、“則”、“非”等副詞,這些副詞都有幫助判斷的作用。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史記·信陵君列傳》 項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白馬非馬。——《公孫龍子·白馬論》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莊子·秋水》 (3)“為”在古代漢語中主要是“做”的意思,也可以用來表示判斷,但不是一個典型的純粹的判斷詞,它往往還含有一般動詞的意味,所以有人稱它為準判斷詞。它表示判斷,可譯為“是”或者“算是”、“算作”等。如: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洢《核舟記》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沈括《活板》 (4)漢語真正的判斷詞是“是”,它作為判斷此開始于先秦,漢代逐漸增加,魏晉以后就較多了,但仿古性很強的文言文,仍很少用它。如: 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谷梁傳·桓公六年》 此是何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余是而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篇》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