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李楚翹
實行垃圾分類 建設美麗家園
實行垃圾減量分類效果不佳 ■ 涂啟智 垃圾減量分類之所以效果不佳,一方面要從政府推進力度等宏觀背景尋找原因,另一方面應從民眾響應參與的微觀視角考察緣由。 深圳的垃圾減量分類工作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啟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為何事與愿違?政府職能部門給出的解讀是,一是政策法規不完善;二是居民的認知度不高;三是啟動資金落實不到位;四是處置設施建設不足;五是統籌協調不健全。上述五個“先天不足”導致出現具體操作無法規范、居民響應比較消極、沒錢不能辦事、工作主體及配角不確定等系列次生問題。 而從民眾參與垃圾減量分類行動來看,實行垃圾減量分類效果也是不佳。從民眾立場和視角來看,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首先,市民環保意識薄弱。客觀地講,這么多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給人類生存空間帶來諸多負面“顯性效應”,加之環保部門以及民間之士對保護環境的倡導、宣傳、呼吁,民眾環保意識有很大提高。然而垃圾減量分類環保意識仍然淡薄,思維里基本沒有垃圾減量概念。比如,每天制造大量生活垃圾,本來可以將所有垃圾集中到一個垃圾袋中裝,卻偏偏要浪費幾個袋分裝;市民在完全可以一天只向小區或者居住區垃圾桶投放一次生活垃圾情況下,偏偏要堅持一天投放數次。這些或許算是個人的習慣,卻有意無意間導致“垃圾增量”。其次,市民對于垃圾分類減量相關常識與專業知識不夠了解或者完全不清楚。許多市民根本不了解減少垃圾源頭產生量、減少中段清運量、減少末端處理量等垃圾減量概念,也不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因此投放垃圾時,即使眼前放置有不同類型的垃圾筒,也難以讓手中的垃圾歸宿“各得其所”。再次,城市環衛垃圾分類收集設施欠缺。在原特區外街道一些小型巷道,以及社區比較偏僻的“農民房”居住片區,連一個簡陋的垃圾筒都配備不全或者不規范,更不用說放置分類垃圾筒了。這種情況下,哪怕社區居民在丟垃圾時已經提前分類,結果還是二合一混裝了事。最后,政府和社會對垃圾減量分類宣傳不到位、工作滯后。這也是影響垃圾減量分類順利推進并形成氣候的關鍵原因。因此,要改變現狀,必須從解決這些問題入手。 政府帶頭率先垂范 ■ 王文武 垃圾分類,作為管理和服務部門,政府在垃圾分類中的主導作用毋庸置疑:建章、帶頭、引導和監督。 分類入手,源頭減量,是垃圾資源化的關鍵所在。政府要制定相對完備的法律,并加大引導投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政府要盡可能的考慮方方面面,讓垃圾分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且示范帶頭。例如日本,1970年制定《廢棄物處理法》,立法規定政府主導垃圾處理,處理垃圾員工是公務員,并調用了大量政府資源投入這場運動,使之變成地方上的全民動員,也使得這一生活理念很快深入人心。可在中國,垃圾分類在群眾觀念、素質沒有整體提升的狀態下,顯得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政府帶頭,機關干部率先垂范。 垃圾分類既需要公眾的“養成意識”,更需要垃圾處理終端的“科學分揀”。不可回收的、可回收的垃圾,都可以再細分,然后分類處理、利用。例如建筑垃圾,分出來后,可以通過專門設備進行粉碎后,或繼續做制磚瓦的建筑材料,或復墾土地利用。再比如生活垃圾,細分后,將廚余、雜草、糞便等用作堆肥原料,制成農林、花卉用的復合肥料或專用肥料;塑料等可以通過專門設備轉化為顆粒,用作化工原料;紙張等可以繼續用于造紙,循環利用。 垃圾處理雖然千頭萬緒,令人頭疼。這其中,政府既是“裁判員”,更是“運動員”。希望政府能夠事無巨細,既不急于求成,又不當甩手掌柜,讓垃圾分類逐漸成為市民的一種習慣。 關鍵在全民參與 ■ 李文杰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隨著各種生活垃圾的不斷增多,“垃圾圍城”正成為國內外許多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高度聚集過程中遇到過的或正在面對的共性問題,如何解決垃圾困局?根據國外的垃圾管理實踐證明,積極宣傳和推行垃圾減量分類,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那么,垃圾減量分類是否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自然也要從“知”到“行”都需要得到公眾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與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公共秩序一樣,公眾對垃圾減量分類從認識到形成也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宣傳教育和推廣過程。有些城市在過去10年前就已經開始實行垃圾減量分類創建工作,之所以收效甚微,一是對垃圾減量分類的宣傳推廣力度嚴重不夠,無法讓更多的公眾盡快知曉其中的“三昧”,二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相關配套工作沒有及時跟上,從而讓公眾參與的熱情大打折扣。 如近年來,公眾對垃圾分類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簡單認識上,街頭上見到的也是簡單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兩個垃圾桶,至于哪些是“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垃圾,相關管理部門并沒有通過更多的宣傳渠道,把這些垃圾分類的詳細知識及時地傳遞給市民。如果連垃圾分類處理的這些基礎宣傳教育工作都沒有做好,又談何得到全民的支持和參與呢! 垃圾分類處理是必需的,垃圾減量也是刻不容緩的。否則,垃圾越來越多,不管以何種形式或先進技術手段進行分類處理,都會越來越多地增加垃圾處理的成本。從理論上說,垃圾減量分類并非難事,現在傳播資訊渠道發達,只要政府和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能夠下大力氣,采取廣播、電視、報刊、發放宣傳手冊、志愿者深入學校、社區開展活動等立體行動的形式,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就能從小學生到家長和老人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對垃圾減量分類得到直觀、形象的認識。 當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垃圾減量分類對保護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后,才能付諸實際行動,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習慣于過低碳生活,減少鋪張浪費,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盡量循環利用可用之物,對每個人來說都只不過是舉手之勞。 為了讓每個人都能時時處處方便接受到垃圾減量分類的持久性知識教育,建議政府印刷大量垃圾減量分類的宣傳海報免費發放給每個學校、酒店、企事業單位和家庭張貼;在實際行動上,管理部門需要及時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方便市民自覺參與和行動起來,以點帶面,從身邊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人做起,帶動周圍的人群;以學生、年輕人為主,影響和監督身邊的人群;以晚輩子女為主,教育和引導家里的老人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強大而又緊密配合和相互監督的良好踐行氛圍,避免公眾“有意識,沒有行動”的壞習慣,人人都意識到現在到了要真正行動了,久而久之,全民參與垃圾減量分類自然水到渠成。 國外如何分類回收生活垃圾 ■ 海 舟 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廢舊物品的再利用、垃圾的熱利用和最終無害化處理處置,是世界各國解決城市生活垃圾問題的主要措施。在一些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的分類與回收工作做得相當好,值得我們了解和學習。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產量較少的國家,每年只有410公斤;同時,也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在日本,每戶家庭的墻上都貼有兩張時刻表,一張是電車時刻表,另一張就是垃圾回收時間表,因為一周7天中每天收的垃圾種類都不一樣。每年12月份,日本的每一家住戶都會收到一張來年的特殊“年歷”:每月的日期都用黃、綠等不同的顏色來標注,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種垃圾。在日本,市民如違反規定亂扔垃圾,就是違反了《廢棄處置法》,會被警察拘捕并課以3萬至5萬日元的罰款。垃圾分類投放已經成為日本民眾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沒人監督也會自覺執行,所以,被罰款的現象也并不常見。 ●美國:美國政府鼓勵民眾把可回收垃圾分揀出來,為此還發放專門的垃圾桶,而放置生活垃圾的垃圾桶則需要自己購買,或者按照與垃圾公司的合同由垃圾公司提供。同時,小區或者個人跟垃圾處理公司簽訂合同,每月支付一定的費用,垃圾由垃圾公司收走。算下來,一戶普通家庭每月為了廢水和固體垃圾而交的費用大約有五六十美元。經歷幾乎整整一代人的努力,美國大大小小的城鎮都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據了解,經過家庭的分類處理,美國垃圾的最終走向是:回收利用占50%,填埋占40%,焚燒占10%。 ●瑞士:瑞士各州垃圾分類標準不斷更新、細化,分類越來越詳盡,垃圾分類細致到必須出版一本專門小冊子的程度。如蘇黎世州政府頒發的垃圾分類手冊厚達108頁,內容詳細,應有盡有。有關部門會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冊,還有漂亮的掛歷,上面標出了不同地區對不同類型垃圾的回收時間。瑞士的大部分城市對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采取定額收費制度,個人處理垃圾必須使用在超市購買的專門垃圾袋,如果不用,就沒人會運走這些垃圾。如果亂扔,則會面臨罰款,最高可達到200瑞士法郎。 ●德國:德國利用4種顏色的垃圾桶或儲藏容器,實現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分開處理。這4種顏色的垃圾桶分別是黃色垃圾袋、藍色垃圾桶、綠色有機垃圾桶和黑桶(用于裝不可回收垃圾)。其中,黃袋由政府免費派發,放入黃袋和藍色、綠色垃圾桶中的垃圾并不需要支付垃圾處理費用。只有黑桶按照其體積大小來收費,分類不仔細就亂丟入黑桶的話,黑桶越大,要付的錢就越多。所有垃圾桶每周定期有垃圾工人來收。但是如果垃圾工人發現亂丟亂放垃圾,有權拒絕收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