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觀音:觀世音菩薩為攝化而自在示現之三十三種形像。法華經普門品及其他諸種感應傳、持驗記常述之,由此,民間亦流傳此類圖像。三十三觀音之名稱及形像為:

(一)楊柳觀音:右手執楊柳,表千手觀音之楊柳手三昧。

(二)龍頭觀音:乘云中之龍,表三十三身之天龍身。

(三)持經觀音:箕坐巖上,右手持經卷,表三十三身中之聲聞身。

(四)圓光觀音:身邊放光明,表法華經普門品:“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之文意。

(五)游戲觀音:箕坐云中,表同品:“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之文意。

(六)白衣觀音:敷草坐巖上,結定印,表三十三身中之比丘、比丘尼身。

(七)蓮臥觀音:合掌,左向坐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小王身。

(八)瀧見觀音:倚巖視右方之瀑布,表:“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文意。

(九)施藥觀音:坐于池邊,注視蓮華,表:“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之文意。

(十)魚籃觀音:乘大魚,浮于水上,表:“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之文意。

(十一)德王觀音:趺坐巖上,右手執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梵王身。

(十二)水月觀音:乘蓮瓣,立于水中,注視水中之月,表三十三身中之辟支佛身。

(十三)一葉觀音:乘一葉蓮瓣,浮于水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宰官身。

(十四)青頸觀音: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表煩惱即菩提之義。

(十五)威德觀音:箕坐,左手持蓮,表三十三身中之天大將軍身。

(十六)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巖,右手支頰,表:“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之文意。

(十七)眾寶觀音:向左平坐,表三十三身中之長者身。

(十八)巖戶觀音:端坐巖窟中,表:“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之文意。

(十九)能靜觀音: “為求金銀琉璃(中略)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之文意。

(廿)阿耨觀音:坐巖觀海,表:“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之文意。

(廿一)阿摩提觀音:三目四臂,乘白獅子座,面向左方,頭上載寶冠,以白蓮花妝飾,前二手執持鳳頭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魚,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鳥,左足彎屈于獅子之頂上,右足垂下,通身發光焰,面貌慈祥。

(廿二)葉衣觀音:《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云:‘其像作天女形,首戴寶冠,冠有無量壽佛,瓔珞環釧,莊嚴其身。身有圓光,火焰圍繞。像有四臂:右第一手,當心持吉祥果。第二手作施愿手。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二手持罥索,坐蓮華上。’

(廿三)琉璃觀音:乘蓮瓣,立于水上,兩手持缽,表三十三身中之自在天身。

(廿四)多羅尊觀音:立云中,表:“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之文意。

(廿五)蛤蜊觀音:示現蛤蜊中,表三十三身中之菩薩身。

(廿六)六時觀音:右手持梵夾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

(廿七)普悲觀音:衣端受風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大自在天身。

(廿八)馬郎婦觀音: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婦女身。

(廿九)合掌觀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婆羅門身。

(卅)一如觀音:坐云中作飛行狀,表:“云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之文意。

(卅一)不二觀音:兩手相叉立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執金剛身。

(卅二)持蓮觀音:持一莖之蓮,立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

(卅三)灑水觀音:左手持瓶,右手執楊柳枝之立像,表:“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之文意。
以上,除白衣、青頸、多羅尊、葉衣、阿摩提等五觀音外,皆為唐代以后民間流傳信奉之觀音形像。(佛像圖匯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