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洗髓經》 《洗髓經》怎么練?其實方法容易極了——不論坐到哪兒,把身體坐直了,想你的脊柱——將脊椎骨拉直,想你的脊椎骨在動,閉上眼腈觀想后面的脊椎在動,可以是擺動,也可以是前后蠕動;可以用身體微微地帶動,但是一定不能用力,一定要慢,一定要連續,不能猛。修道不是體操,不能猛,它是非常柔和的,非常慢的;動的時候,要連續、不間斷、不用力,左、右、前、后、上、下慢慢地動。 所以要輕,不要用力;要柔,不要僵硬;要慢,不要快;要圓,不要斷,它是連續的,里面在動。那外表會不會動呢?外表也有一些動,但是基本上是你的脊拄在動,可以是擺動的,也可以是轉動的,可以是蛹動,也可以是蠕動,這叫“四動”。修道的時候,閉上眼睛坐著,想你的脊柱,坐直了,放松了,它在動,它慢慢地連續地不用力地在動;動到一定程度,你就忘掉了,你就不動了,這就很容易入靜了——這個方法是《洗髓經》里面來的,這個方法就是少林寺的“伐毛洗髓”,訣竅就是“返觀”。 所以,《洗髓經》里面用的方法就是返觀。觀世音菩薩用的是返聽。過去有人看香火,看面前一支香,然后也就返觀了。或者是返舌,我等一會兒給大家講怎么利用舌頭“返舌”來修道。我還給大家介紹一下怎么“返息”,用返呼吸,逆呼吸的方法修道,一句話:“順則成人逆成仙。”修煉就是要返要逆,就這么容易。由返,然后到忘了它,道自在其中。 動的時候脊柱一定要直,一定不要用力,要輕,不用力;要柔,要慢,越慢越好;要圓,圓是什么呢?不間斷的,要連續。所以休看我現在坐著,我現在搖擺身體,你們看我在整體地搖,我整個身體在搖。但是我在想什么呢?想我的脊柱,意念集中在脊柱上,這樣才能做到萬念化一念,一念化無念。因為我們初步修道,馬上就要做到無念,這是很難的。無念不是不動,是生生不已之動,由故意的到自發的到本能的動。你腦子不想,里頭的氣血都在動,意靜而氣動。但是修道的前提是要身正,放松,要講姿勢,不能駝著背,不然氣斷了,不能把氣血展開;身正了,你可以靠著,可以躺著,可以站著,都可以修煉。 請注意看我現在做“四動”,我意想的是我的后背.慢慢地覺得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氣血順化全身都有麻麻的感覺,全身的氣血都好像在走,方法其實就是這么容易。你們也可以這樣觀想,觀想脊柱在轉圈。人的脊柱,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加在一起是二十四節,尾椎骨有骶骨、尾骨兩節,所以共是二十六節。二十六節的脊柱,假如我轉圈,一圈兒,兩圈兒,然后再讓它轉回來。你可以蠕動,可以轉動,可以扭動,你愛怎么動就怎么動,你覺得怎么舒服,你就怎么動。但是,注意一定不要彎腰駝背,要放松,慢慢的,意念中你就會覺得你的背長寬了,人身長長了,張開了全身。 做“四動”的時候一定要放松。松不是懈,不是像面團一樣塌垮下去,而是像面包似的發起來。松是像面包似的發起來,所以修道“松中必有張,張中必有松”,千萬別僵硬地用力,要放松,柔和,柔軟,慢,圓。 開始修道的時候,身體外部是動的,慢慢就變成里面動了。開始緊張不自然,慢慢就放松了,就柔和了,就越來越慢了,并且連續,圓轉如意。“動中之靜為真靜”,放松不是背越來越駝了,不是像面團了,是慢慢像面包似的自動發開了——內空虛,外挺拔。這也就是少林寺的《洗髓經》,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 坐在那兒一點都別用力,但是要挺直,感覺你背部長寬了,你人長長了,一點一點長長,背部一點點長寬了。動你的脊柱,想象從頭到尾,從上到下,由下到上,你的脊柱在轉圈;在擺動,一節一節地擺動;在蠕動,前后蠕動,甚至于斜著蠕動;在蛹動,左轉右轉。試試看,放松,從頭到腳都放松。眼皮不放松,全身不能放松,所以眼一定要垂簾放松,眼皮自然地耷拉下來,好像留著一條縫,不要想前面的光,而想后面的脊柱。現在,眼睛垂簾,眼部放松,臉部放松……會有眼淚,有淚花,腺朦朧朧,這說明你眼睛放松得 很好。 現在,它自動在動,你怎么坐著舒服就怎么坐,就是不能彎腰駝背;要返觀,要靜觀。靜不是不動,靜是平衡,你掌握著身上各種各樣的平衡,你把握陰陽,就好像騎自行車似的,你不讓它向左倒,也不讓它向右倒,你要掌握左右平衡;就好像陀螺似的,你外面看它不動,其實它在動。所以動中之靜,才是真靜。 要慢,要連續,要柔。這個動最好是全身都有感覺,一直麻到腳心。返觀內照,長生久視,你老返觀你的后頭,才能長生。你坐下來就想后頭,或者想你的后腰,想你的命門;你不想動,就想你的命門,可是你不動的話,想想就容易開小差,就做不到化萬念為一念了。 你動的話就不會開小差,就不會想別的了……要非常柔和的,不用力的,慢慢的,越慢越難,但是越慢效果越強。 先不要憋氣,因為嘴巴不松開,身體就不會松開。最松的狀態,不是閉嘴,是微微張開一點嘴。你的嘴,最自然的狀態是微微張開一點。嘴不松,身體不會松。你躺著做也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做,就是背部受點壓迫,有的時候通督脈就比較難一點。你也可以側臥……放松,放松不是人縮小了,放松反而是人有點膨脹的感覺,像面包一樣的發開了。張中必有松,松中必有張。古人不用放松,他要虛,要身體虛空。凡是修道的人,都要懂得“虛靜”二字。虛就是放松,松中有張;靜中是平衡,是全面的平衡,是把握陰陽。 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奪天地之造化。要逆取,也是返取;搖也好,擺也好,你愛怎么功就怎么動。要慢要柔,最好是一動起來,全身都麻了,一直麻到腳心,這時候你身體里面的氣血都在動。所以,身正才能氣動;身不正,氣血淤塞走不動。氣血動,才能意靜——意念才能靜下來,意靜才能神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