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明)及善行 戒和定組成善行,而慧則組成智慧(明,與無明相反)。智慧與善行即是如此組成。智慧有如人的眼睛,而善行則有如他的四肢;智慧有如鳥的眼睛,而善行則有如牠的翅膀。具足戒和定,卻沒有慧的人,就有如四肢健全的人,卻少了雙眼。有智慧但無善行的人,就有如雙眼良好,然而四肢殘缺。智慧與善行兩者皆具備的人,就有如雙眼良好且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智慧與善行皆無的人,就有如雙眼及四肢皆殘缺,并不配稱為人。 只擁有善行的后果 生于當今佛法教化期的蕓蕓眾人中,有些具備了完善的戒與定,然而卻少了智慧的種子,譬如缺少觀照名色法及五蘊的智慧。由于擁有很強的善行,他們很可能可以再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然而,由于缺少智慧的種子,即使能夠親身聽到下一尊佛說法,他們?nèi)匀徊荒荛_悟,就好像佛陀時代的迦留陀夷長老 、優(yōu)波難陀長老 、六群比丘 和憍薩羅王 。由于具備了過去世所累積下來的善行,譬如布施和持戒,所以他們有機會親近至上的佛陀。但是由于在過去世沒有累積智慧,因此他們一生中聽到佛陀所說的許多佛法皆猶如只說給聾子聽。 只擁有智慧的后果 有些人則具備了觀照名色法及五蘊等的智慧,然而卻缺少善行,譬如布施、常戒(盡其一生受持的戒)和布薩戒(在布薩日受持的八戒)。若這種人有機會于下一尊佛的時期聽聞佛法,他們能夠證悟,因為他們具備了智慧。但是由于缺少善行,因此他們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的機會非常渺茫,因為這次和下一次佛法教化期之間有(很長久的)間劫。若在這期間的無數(shù)次投生只是發(fā)生在欲界里,他們必須只在善趣里輪回才有機會遇到下一尊佛。若在這期間有一次不幸地墮入四惡趣之一,他們就喪失了遇見下一尊佛的機會,因為一旦投生到惡趣,通常接下來都會在惡趣里輪回?zé)o數(shù)次。 在今生少行布施,又不防護身語意,因而缺少善行的人,死后墮入四惡趣之一的可能性很高。若他們很幸運地投生到善趣,由于缺少過去世所造的布施等善行,無論投生到哪里,都很可能缺少財富、面對困苦且難以維生,因此傾向于投生到惡趣。由于缺少常戒及布薩戒的善行,在與人相處時,他們易于遭受誹謗、爭執(zhí)、生氣及瞋恨。除此之外,他們亦多病,因此傾向于投生到惡趣。因此,他們每一生都會遭遇苦難,而累積了不善的傾向,導(dǎo)致縮短了他們在善趣的輪回,而墮入四惡趣。如是,缺少善行的人遇到下一尊佛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 要點 簡而言之,具體的要點是:只有具備了智慧與善行兩者,我們才能在下一世解脫世間之苦。若只是具備智慧的種子,而缺少布施、持戒等善行的種子,我們就喪失遇到下一次佛法教化期的機會。反之,若只是具備善行的種子,而缺少智慧的種子,即使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我們也不能解脫世間之苦。因此,當今的文句為最者,不論男女,若想要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必須在這一次的佛法教化期里致力于修習(xí)布施、持戒及止禪來累積善行的種子,以及至少修習(xí)四界分別觀來累積智慧的種子。如此才能確保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而且遇到之后又能夠解脫世間之苦。 十五善行及七妙法 當提到布施是善行時,它是包括在信之內(nèi)。信是妙法或善人的行為之一,而妙法則包括在十五善行法之內(nèi)。這十五善行法是: 一、 戒; 二、 根律儀(守護六根門); 三、 飲食適量; 四、 醒覺隨勤; 五至十一、七妙法(是善德之人的七種特質(zhì)); 十二至十五、初禪至第四禪。 這十五法為「具禪那者」所擁有,而「干觀者」(只修行觀禪的人)只能擁有十一種善行法,即除去四種禪那善行。 對于想要遇到下一次佛法教化期的人,布施、布薩戒及七妙法是很重要的。 對于想要在今生證悟道果的人,他們必須修習(xí)首十一種善行法,即:持戒、根律儀、飲食適量、醒覺隨勤及七妙法。在此,持戒是指活命八常戒。根律儀是指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飲食適量是指食用和滿足于只足夠維持身體健康的食物份量。醒覺隨勤是指白天不睡覺,而只用三夜之一來睡覺(三夜是指把夜晚分為初夜、中夜及后夜三個部份),其它二夜則在修禪。 七妙法是:一、信;二、念;三、慚(對造惡感到羞恥);四、愧(對造惡感到害怕);五、多聞;六、精進;七、慧。
|
|
來自: 自我覺察監(jiān)控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