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教《故鄉》談十年語文課程改革對我的教學產生的影響 不知不覺間,我國的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年的風雨歷程。作為十年語文課程改革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我的感受一言以蔽之,就是:痛并快樂著。 回顧我自己的執教歷程,伴隨著語文課程改革,大致經歷了這樣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循規蹈矩,忠實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剛參加工作時,真的有了一種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也循規蹈矩的傳承著上學時老師用的那種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自己是課堂的主宰,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用三寸粉筆,耕耘在三尺講臺上。從備課開始,就努力搜羅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標注教參中的一些重難點,唯恐遺漏一處。授課時,面面俱到,把自己備課的成果滴水不漏的地傳授給學生。課后認真批改,不厭其煩的改錯、講解、糾錯。多少年如一日地履行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樂此不疲。以魯迅先生的《故鄉》的教學為例,由于這是經典名篇,可講的東西太多,考試的時候又是重點,所以,在授課時,照例先引導學生分層,歸納段意,然后逐段分析,歸納中心思想,歸納寫作技巧,忙了個不亦樂乎。 第二階段 窮則思變,在課改浪潮中摸打滾爬 曾幾何時,在日復一日、不厭其煩的重復著同樣的工作的同時,也心生困惑:總感覺課堂上好像是缺少了點什么,可是又說不出來,內心里總有種說不出的惶惶然的感覺。授課中也屢屢出現任自己舌綻蓮花,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卻聽得索然寡味的現象。認真反思自己的備課、講課、批改等諸環節,不可謂不殫精竭慮。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呢?在深入學習了新課改的有關理論后,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我終于認識到,自己在授課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教與學本來是雙向的,而我更注重的是自己的教,忽視學生的學,教的東西太繁雜,自己感覺是面面俱到,其實學生根本接受不了,最后還是面面不到,最終必然是事半功倍;二是教學方法陳舊,滿堂灌,學生參與的少,自然就興味索然。再教《故鄉》時,我就對教學設計做了較大的改動:立足于小說的三要素,在梳理文章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感知文章的主題。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復述,對疑難問題讓學生小組間討論,感覺學生參與的興致高了,教學效果也比以前好了。 第三階段 以簡馭繁,不斷創新教學設計 在新課改中,我不斷的改變著以往的一些陳舊的觀念,不斷的嘗試、創新,體驗著創造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越來越注重化繁為簡、以簡馭繁,注重對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的培養,課前在精研課文的基礎上,選準一個最佳的切入點,問題的設計往往是注重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剝繭,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 同樣以《故鄉》的教學為例,經過課改的洗禮之后,在深研課文的基礎上,我選了這樣的切入點:作者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后,感受到的是故鄉的什么特點?力求用一個字來概括。(變)都表現在哪些方面?(景物變了、人物變了)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人物的變化)變化最大的是誰?(閏土)文章是如何表現這些變化的?(對比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神態等表現)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組討論)這樣的主問題設計,體現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化繁為簡,抓住了重難點,引導學生在理解對比的寫法的基礎上,層層深入的探究小說的主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教《故鄉》,只是我在新課改中,從循規蹈矩到心生困惑、不斷摸索、不斷創新的一個縮影。回首十余年的從教路,在新課改中,我痛并快樂著。在課改中,我將課改的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雖然有艱辛,但是在不斷創新中,我也不斷體驗著創造的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