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還有個“案”?初在央視看到《趙氏孤兒案》這個劇的片頭,以為并非元雜劇里的“趙氏孤兒”,而是某個有衙門辦案年代的戲,借了《趙氏孤兒》的名頭。看進去,才發現其實就是那部史上最大悲劇“趙氏孤兒”,而所謂“案”,不是包公案、鍘美案這類吸引收視的青天老爺斷案記,而是“拍案驚奇”那個被拍得當當響的臺案。
假使不了解《趙氏孤兒》的大爺大媽,先被這個“案”字吸引進去,哭天抹淚地看了起來,又加上吳秀波當之無愧的最紅大叔的精彩演繹,也能被這部貌似很有品味的歷史劇唬得一愣一愣的。畢竟,自從禁止宮斗,電視里好看的古裝劇少多了。這部似乎包含了很多走紅因素的戲按理說比那些天雷滾滾的打鬼子戲更有收視價值。可惜,現在的觀眾愣是不吃唬,忽悠到20多集,收視率還是沒有忽悠上去,說明這個案子辦得不怎么樣。《趙氏孤兒案》為什么辦得不那么順溜?根源在于這個戲編得太長了。好比一塊上佳的肋眼牛排,懂行的廚師直接將肉下鍋煎到四五分熟,端上餐臺,是份大餐;不懂的廚師想,就這么一塊牛肉,不夠吃啊,我弄一大鍋水來熬湯吧,不行再加些紅白蘿卜、淮山玉米,整一大鍋,那叫亂燉,端不上臺面。
最典型的劇情兌水表現,是在圍繞嬰兒的關鍵劇情之前,加了十多集趙朔與屠岸賈斗法的情節,斗法的核心思想是,趙朔與屠岸賈都很聰明、智謀超群,但是趙朔講仁義,屠岸賈很奸詐。這些斗法的情節一大特點是全都慢得離奇,猶如生怕觀眾看不懂,把一個一個動作分解成慢鏡頭,每一個慢鏡頭都配上屠岸賈、程嬰、趙朔關于奸詐或忠義的各種“擺事實講道理”。其中最詭異的一個慢鏡頭是,趙朔救下卑南后,沒有立刻帶往宮中說明情況除掉屠岸賈,而是等著屠岸賈抓住程嬰來要挾自己,其間種種“擺事實講道理”,把人頭都講暈了,就是不干一個聰明人應該干的事兒。這個情節要說明的是,趙朔是為了仁義為了保護程嬰,放棄了最后一個干掉屠岸賈的機會。可是看電視的人都知道,趙朔完全是笨死的啊。
而在十三集起,趙朔死后,圍繞三個嬰兒(除元雜劇原著里的趙氏孤兒、程嬰的兒子,編劇又增加了一個屠岸賈的兒子)的核心劇情開始,慢鏡頭的傾向就更加明顯了,劇情漏洞多得像漁網。屠岸賈前一刻不顧妻子將死積極進取闖宮殺守衛苦口婆心長篇大論兢兢業業勸國君把趙氏孤兒殺了,后一刻在家中竟然就心灰意冷、對已經到手的孤兒看都不看一眼,就讓仆從把嬰兒丟到井里;仆從想救趙孤,卻不把嬰兒交給趕到井邊的程嬰,而是要輾轉等程嬰走后,自己再把嬰兒送到程嬰手里;最核心的殺嬰部分,屠岸賈想弄明白嬰兒到底是誰的,卻不抓程嬰的老婆宋香來問話,甚至程嬰親手摔死自己的嬰兒后,宋香當眾瘋了,屠岸賈也沒有對死去嬰兒的身份產生一絲懷疑……
一塊上好的戲劇肋眼《趙氏孤兒》就這樣被灌水成了一鍋拖沓臃腫不知所云的亂燉。
元雜劇《趙氏孤兒》確是一塊中國古典悲劇中少有的戲劇肋眼,好肉,完整、鮮美又有勁道,符合世界級悲劇的一切特征。這種悲劇最大的特征是主人公被一種使命驅使,在種種無法扭轉的特定情境和思維邏輯下,完成一整套宿命性的動作,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戲劇循環。在這里,主人公的主觀思維和客觀宿命的特定情境同樣重要,任何單一的動作都無法推動悲劇的齒輪。以《趙氏孤兒》為例,主人公程嬰的動機和使命是保護趙氏孤兒以洗雪趙氏滅門冤屈完成趙氏復仇大業,其特定情境是程嬰為保護趙氏孤兒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兒子,結局是趙氏孤兒最終得以保全,最后完成了復仇。這樣在規定情境里發生的悲劇,要求情節必須十分緊湊,不能有一絲漏洞,才能體現個體與環境沖突的激烈與完整。
也正因為上述原因,《趙氏孤兒》這類戲劇最佳的改編是話劇,其次是電影,最次是電視劇。因為話劇的時空最為緊湊,人物關系也可以更加純粹與抽象;電影的時空緊湊不成問題,人物關系則必然要更加復雜和具象一些;而電視連續劇,則時空無法緊湊,人物也必然拉拉雜雜,其改編難度之大,幾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趙氏孤兒》的改編歷史也說明了這點,它的戲劇性在歷史上的多次改編中不斷加強。《左傳》中有關趙氏孤兒的故事,主要是莊姬夫人的故事;司馬遷在《史記》中增加了屠岸賈、韓厥、公孫杵臼、程嬰等人,但是在《史記》里,程嬰和公孫杵臼是找了別人的孩子當了替死鬼;元代人季君祥第一次把《趙氏孤兒》改編為雜劇,大大加強了這個故事的戲劇沖突,為了“存趙孤”,讓程嬰獻出了自己的兒子,被后人疑為帶有“反元復宋”的政治意圖,因為宋朝把趙朔一系定為趙宋的祖先。《趙氏孤兒》因其政治悲劇意味,除了受到中國文人的喜愛,也一貫被老外們欣賞。十八世紀時,伏爾泰曾經將它改成五幕劇本在歐洲出版,而英國劇作家威廉赫察特后來又將它改編為《中國孤兒》,影響過英國文化界。我觀看過的話劇改編中,林兆華的改編(金海曙編劇)是最顛覆式的,在一系列犧牲后,趙氏孤兒得以保全,但是長大后的趙氏孤兒并不愿意復仇,他認為“不管有多少條人命,它跟我也沒有關系”,這個顛覆讓《趙氏孤兒》披上了雙重的悲劇衣裳。
因為《趙氏孤兒》的意識形態耐人尋味,迄今為止,有關《趙氏孤兒》的改編更多是從意識形態中加以擴充或顛覆,很少有人會將這部戲庸常化。
電視劇也不是不能改。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回到最初,回到被高度戲劇化之前,用《左傳》的故事做藍本,這個故事有庸常的形態,以莊姬夫人為主角,其中有偷情、亂倫、密謀、反悔等等也看似合理的歷史內容,這些內容看起來比較容易電視劇化;另一個辦法是不要那么貪心,少拍幾集,把三十幾集的錢花在10集里面,肯定可以更精美更緊湊更好看。一頭牛扔進大海里,不僅喂不飽全國的觀眾,牛也不見了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