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愛自己(上)減少能耗帶孩子,簡單說就是兩點:1,懂孩子;2,有心力。 懂孩子,比如很多家長都愁小孩愛磨蹭,晚上該洗澡了,喊半天也不動,你給他5分鐘,5分鐘后他還要再給5分鐘。其實,小孩磨蹭太正常了,有時即便一會要做的是他喜歡的事情,他也很難結束正在做的,為什么呢?因為他活在當下,他的大腦還沒發育到能迅速展望未來的程度。所以當我們抱怨孩子磨蹭時,我們其實要慶幸——如果他不是這樣活在當下,如果他跟大人一樣有遠慮近憂,那豈不是更愁?我們當然要逐漸培養孩子有時間觀念,但是能看到這些,能讀懂孩子,我們就少了很多壞情緒,就可以引導得更好。 所以第一是要懂孩子,了解孩子的種種特點。怎樣讀懂?除了看書學習、交流,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去觀察總結。比如孩子的睡覺、吃飯、敏感期等等事情,只要我們肯花一些時間,放下大人的自以為是,蹲下來,帶著愛和信任,我們就能洞察到這些小秘密的真相。 不過,有時我們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知道應該怎樣做,但就是做不到,因為我們心力不足。心力不足時,我們沒有耐心和游戲力、招數短缺、無法樂觀高昂。所以,家長要學會愛自己,能給自己心靈加油,這樣才能做到好的教育。 怎樣愛自己?怎樣給自己加油呢? 先從減少心理能耗說起。 不自責、不苛求自己 或許每個媽媽最難受的時刻,不是辛苦勞累時,而是覺得自己做了很糟糕的事情之后,深深自責的那個時刻。我們為大大小小各種事情而自責、而內疚:忽視了感冒跡象、喂奶月份不夠多、出差不能陪孩子、早晨起床催促訓斥孩子、晚上讓孩子臉上掛著淚珠入睡、逼孩子學東西了、在孩子喝水時問他話結果孩子嗆著一口……有時,如果前一晚跟孩子生氣了,那么媽媽可能第二天上班時都在想著這事,一上午陰云籠罩。我們常常因為一些小過錯就給自己來個“心理判刑”,自我囚禁若干時間,直至找到機會贖罪。 曾有心理學家給人的各種情緒按照能量級別排序,其中,“內疚自責”僅次于“羞愧”,排在倒數第二位。可見,這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情緒,它會造成很大心理能耗,讓人無力向前。 媽媽們經常感到自責,除了因為母愛之深,也跟“好媽媽”這個概念有關。“好媽媽”,就像“人家的孩子”一樣,是個我們永遠都無法企及的虛擬人物。廣告里、雜志上、電視中、周圍人的嘴里講的,到處都是“好媽媽”,唯獨我們自己隨時都在犯錯。傳說中的好媽媽讓我們加倍自責。 所以,要想少自責,就要看清,沒有完美的“好媽媽”,也沒必要做完美媽媽。你的小失誤,或許正是孩子的偏得。在你的種種不周到、不完美中,孩子能有更多成長,能變得更強大。 不完美的媽媽才是好媽媽,每個媽媽都是好媽媽! 能寬容、接納自己,停止自責內疚,我們才有心力去寬容接納孩子。 不自憐 有時人們以為自憐是在愛自己,其實正相反,要想愛自己,就要停止自憐。 現在的年輕人有嚴重自憐情緒的不多,但輕微的自憐或許人人都有——“我容易么我?!”。 構成自憐的有兩點:第一,我的處境很糟糕;第二,我是被動、無助的。這是一種受害者心理模式。自憐的不好之處在于,它強化逆境和負面信息,培養了習慣性無助,讓人不能轉念并積極地尋求辦法。我見過那種自憐情緒嚴重的老年婦女,她們能把任何一個中性事件給套上自憐的解釋,有時,仿佛她們要特意制造受虐情節,成功地讓自己跳進受害者角色里,然后她們好坐在那里自憐自哀,這才滿意。 人都是要自我證實自我實現的,每一次自憐過后,你都會不自覺地去創造逆境,以證明你的自憐是有道理的。 不自憐,就是能從積極的角度去解釋事實,并且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負起責任。比如有朋友抱怨自己太累、心理不平衡,因為丈夫家兄弟幾個,都比他們經濟條件好,但是都不養老人,而婆婆對這個兒子還最看不起。我想,從積極角度去看,家里有老人,雖然負擔重一些,關系復雜一些,但是親情也更多,對孩子也有更多教育機會。有付出就會有收獲。這樣想,不僅能接受事實,也能更好地去利用現狀。當然,另一種選擇是通過溝通改變現狀。 少受外界評判影響 每天我們都會受到各種外界的評判——對你養育孩子的方式、對你的衣著打扮、對你的職位收入、對你開的車你用的手機……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夠堅定、清醒,我們就會像個小船一樣,被這些評價的浪潮沖得忽上忽下沒有片刻安寧。 外人的評價多是盲人摸象,比如親戚來做客批評你不管教孩子,因為孩子這頓只吃青菜不吃魚肉蛋。你知道這是因為他不了解,孩子早餐吃了很多蛋白質食物。這樣的事,或許我們能做到少受影響。其實,所有的其他事情,何嘗不是一樣的呢。你的外觀職業學歷收入老公等等,都是自有原因,外人哪里會都清楚。 少受外界評判影響,就是,不因為別人的信息不足而不悅、而懲罰自己。孔子說的精煉:人不知而不慍。 不慍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足夠自知,要清楚自己是誰、想做什么、在做什么。有了自知,我們就可以少依賴外界的參照。 上面說的這些,不自責、不自憐、少受外界評價影響,具體做起來,不是要壓抑禁止硬忍,而是:1,覺察,發現自己思緒的傾向;2,體味,認知轉念;3,放下。 看清了,才能看輕,然后放下。 這樣做久了,熟練了,慢慢地應對能力就提高了。 我們怎樣愛自己 (下)給自己加油 接納自己、跟自己連接 前面說的那些消耗心理能量的事情,要想改善,根本的辦法是,接納自己、跟自己連接。這樣,我們對自我價值有了信心,就不再習慣性地質疑否定自己。 究竟什么叫接納自己?換個說法,就是無條件地對自己感覺好。比如,你一天要做多少事情、有多少成績,才能覺得這一天沒有白過?以我自己為例,當我越是接納自己時,我對自己感覺好的前提條件就越少。過去,我對自己要求苛刻,像個拙劣的上司一樣按照業績測評來對待自己。現在,如果一天沒做很多事,可能只是有一些小進步或小領悟,我也能對自己感到滿意。 朋友說她臉上皮膚經常紅,打算去韓國修理修理。我想,如果無礙健康的話,由它去吧。我還有很多白頭發呢,那又怎樣,去愛這些瑕疵吧。它們的好壞只是我們人為的判斷。 接納自己的一個方法,就是用各種途徑跟自己連接。 有時覺得,生活中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一件事,那就是——用各種方式來認同自己、尋找自己。我們跟朋友傾訴、看電影小說微博、聽流行歌曲古典音樂、甚至逛街購物……都是指望在其中找到能跟自己認同的東西,比如,年輕時用流行歌曲來認同體內的荷爾蒙、內心的迷茫。我們在美食、裝扮、體育、家務活、擁抱、沐浴中認同自己的身體。 我們就這樣無數次地通過外界、別人,跟自己尋求連接。我們樂此不疲,因為這讓我們感覺好,這能滋養自我,我們在這種連接中反復確認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現在常說相由心生,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世界就是你的自我、你的心,我們都是在跟周圍的互動中,不斷認出自己,拼湊出一個日漸完整的自己。曾看到一個很浪漫的說法,說旅游,就是去各地尋找散落在四處的自己的碎片。其實不用旅游,我們每天做各種事情,都是在拿這個世界來拼湊自我。 所以,當你覺得不能對自己感覺很好時,去做一些能認同自我的事情吧,讓周圍的事物給你支持。 并且想想,整個世界都是你,你有什么不好的呢?俄羅斯隕石碎片值錢嗎?科學家說我們體內的每一個原子都有幾十億歲! 這些,同“虛懷若谷”、“無我”不僅不矛盾,而且是一回事。無我的前提是找到自我,有很高的自我價值感。 先把自己安頓好,不糾結自己了,也就無我了。如果心里忙著糾結自己,那是注定顧不上別人的。 增加掌控感 掌控感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自己主動改變,促成外界改變。那天上午,一網友跟我聊婆婆問題。下午她給我發評論說,中午回去時,婆婆讓孩子親奶奶,盡管她覺得婆婆臉上油很大,潔凈程度可疑,但她聽我的建議,忍著一身的雞皮疙瘩夸婆婆是美女,發現效果很好。我常感嘆大家行動力都很強。自己主動去改變,這就是一種對現實的掌控。 體現掌控感的還有:聽從內心去選擇、決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尋自己的夢想。 曾有學者做過大樣本的調查,發現,人們對生活的掌控感的高低,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其實這一點我們平時都會有感受。比如,老人和孩子表現得更明顯,他們都是,如果做選擇、做決定多,他們會感覺很好。 所以,好好想一想,你覺得你的人生,有幾分身不由己?有幾分是你自己所能左右的? 生活中總有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內容,增加掌控感的辦法就是:1,通過調整思路,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來增加自主的程度;2,聚焦于我們所能控制的那部分。比如,與其抱怨跟公婆在一起不自由、領導管得太嚴、孩子把你的時間都占了,不如多關注你能把握的那部分生活。 如果你相信,生活的大部分在于你自己的作為,那么你的無助感就很少,你就會覺得人生在世還是不錯的。 不斷成長 一成不變,這是一種強大的對自我價值的貶低方式。時間在流逝,而自己的這種停滯不前,會讓人感到自我在貶值。 缺乏成長的人生,哪怕再優越,也好比是整容后的臉——美麗,但僵化。人會因枯燥而褪色,因單調而衰老,為僵化所謀殺。你可以幾十年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做同一個工作、有不變的人際圈子,但是你不能沒有成長。 大家的起點、境遇、結果都可以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成長幅度更大的人,會感到人生更充實、自我價值更高。 所以,當你對自己感覺很糟時,比較好的辦法是主動應對,去學習、充電、有新的領悟、新的做法、各種小進步。成長,會讓你更加喜歡自己。跟孩子一起成長,會讓你感到自己是個幸福的家長! 我們怎樣愛自己?除了讓自己愉悅、舒適、休息,以及交友運動等等,在心靈層面上,我想到了上面這些。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加油方式,法無定法,只要我們愿意去努力。 這個世界并不缺少愛,要想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得到,我們家長就要做“愛的管道”——無條件地愛自己、無條件地愛孩子!這樣,孩子們也會跟我們一樣,學到怎樣去愛他們自己:不自責、不自憐、少受外界評判影響、接納自己、有掌控感、不斷成長。然后他們又會有能力去愛更多的人、愛這個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