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浙江記者徐文瀟 浙江桐廬被譽為“中國畫城”。這里不僅擁有山水如畫的意境,而且還具備濃郁的畫文化氛圍。走進桐廬的朋友會驚訝地發現,這座城市宛若整個兒沉浸在“畫文化”的氛圍中;而且,新時期的桐廬人還不斷在運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技法,為其描畫著更為美好的明天。 山水畫文脈源遠流長 坐落于美麗的富春江畔的桐廬,堪稱是浙江境內的一幅滿含詩情畫意的山水畫屏。古往今來,除了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為之吟詠抒懷,同時還有像吳昌碩、張大千、劉海粟、潘天壽、李可染這樣的國畫大師前往游歷寫生,留下了一大批山水畫佳作。 尤其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當年曾在畗春江邊結廬隱居,嘔心瀝血繪就了國畫長卷《富春山居圖》。由于黃公望畫中所描繪的精華景致大都位于桐廬境內,從此,桐廬便和中國的“畫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隨著這幅傳世名作的輾轉流離,《富春山居圖》也為桐廬揚起了緣結四海的一片風帆。 桐廬是個繪畫人才輩出之地。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葉淺予即是桐廬人。出于對富春山水懷有的一腔濃郁鄉情,晚年的葉淺予每年都要回到桐君山長住,從事寫生和創作。上世紀80年代,他歷時三年繪就國畫長卷《富春山居新圖》,展現了新時期壯美的富春山水,為中國山水畫文化譜寫了新篇章。1987年,葉老又把自己珍藏的73幅名家字畫和自己的128幅作品贈給故鄉。如今,游客來到富春江畔的桐君山,通過瞻仰葉淺予故居,還可以領略老人不朽的筆墨功力。 除了葉淺予,書畫藝術家胡汀和青年國畫家唐逸等一批才俊也都是桐廬人?,F如今,作為下一代的后起之秀不斷涌現,如在深得“畫文化”傳承的富春江中學,入圍全國漫畫大賽決賽的選手更是層出不窮…… 桐廬也一直是全國各地美術愛好者的心儀之地。在風光旖旎的富春江兩岸,在民風淳厚的山村古鎮,前來描繪富春山水的畫家和學生長年不斷,甚至連中國美院也將寫生創作基地設在了有“十里梅花香海雪”之稱的梅蓉小鎮。自從去年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后,背著畫夾的寫生者更是不絕于途,讓人們由衷地感嘆桐廬的“畫文化”風氣之盛。 打造《富春山居圖》實景游 長久以來,《富春山居圖》殘卷天各一方的命運,牽動著海內外中國人的情懷。2011年6月,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臺北聯合舉辦了“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該畫展不僅譜寫了一段山水合璧的佳話,更激起了兩岸同胞及中外游客對富春山水的旅游熱望。 消息傳到桐廬,深諳“畫文化”之道的當地企業,精心設計制作了絲織長卷《富春山居圖》。該產品一經問世,便受到了藝術界人士的青睞與好評。如今,絲織長卷《富春山居圖》以及一些以畫為主題的絲綢工藝品,已成為中外游客喜愛的旅游紀念品,許多人還將它作為惠贈親友的珍貴禮物。別具匠心的藝術再創造,讓桐廬的絲綢產品也成了對外傳播“畫文化”的使者。 而作為黃公望當年的創作實景地的沿江景點,也因《富春山居圖》的合璧之旅,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富春江小三峽—嚴子陵釣臺—江南龍門灣—蘆茨灣—白云源—印象富春江—桐君山—大奇山,沿著這條串珠成鏈的景點旅游線游走桐廬,就能領略到黃公望筆下最經典的富春江山水景觀。富春江旅游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姚朝軍告訴記者,對這一旅游線路的重新包裝和推出,是順應了形勢的需要。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中外游客打開了眺望富春山水的一扇窗,桐廬旅游又迎來一個新的春天。為此,旅游集團在桐廬縣旅游部門的指導下打造了《富春山居圖》實景游,讓中外游客白天夜晚都能泛舟于富春江上,欣賞畫中山水,品味“畫城”風韻。 “畫文化”渲染鄉村休閑游 在桐廬,“畫文化”的另一種傳承形式,那就是剪紙。已有1700余年歷史的桐廬剪紙,也是富春江流域的又一文化標簽。在桐廬鄉間,剪紙藝術分為窗花、燈花、鞋花、衣飾花、喜花等不同花樣,依靠農村婦女口傳親授,千百年來,烙上了江南特有靈氣的桐廬剪紙,以凝練概括、玲瓏剔透、含蓄華麗的特色,一代代流傳至今,成為名聞遐邇的“桐廬一絕”。2003年,桐廬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而2004年開始舉辦的全國剪紙大賽亦已成為桐廬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 在古風猶存的荻浦村,客人隨意走進村里一戶人家,都會看到墻上掛的不是國畫就是剪紙。而這種滲透于鄉居生活中的藝術氣息,讓普通民眾更激發起美化生活環境的欲望,于是紛紛開始著手描繪一幅幅現實版的《富春山居圖》。 在“家家都在畫屏中”的蘆茨村,一對年輕夫婦摒棄了都市生活,回到家鄉開辦了“蘆茨土屋”。這幢被主人從夢想中搬進現實生活的“土屋”,是對桐廬山鄉民居的藝術再創造,體現了年輕一代桐廬人將“畫文化”融入生活的理念。它不僅是現實版的《富春山居圖》的一部分,如今也成了城市游客走進山水畫境的“尋夢園”,成為了桐廬打造“慢生活體驗區”的一個樣板。 眼下,富有桐廬風情的特色鄉村游正在富春江畔有聲有色地舉行。一批批城市游客開著私家車,迎著撲面而來的花香走進了蘆茨灣,走進了深澳古村,走進了莪山畬鄉山寨,走進了紅石灣休閑農莊……在這里,人們可以坐在梧桐樹下安閑地享受農居生活,也可以走在山環水繞的阡陌上欣賞鄉村景致,更可以支起畫架面對著青山綠水潑墨揮毫——這就是桐廬為客人打造的“中國畫城”,讓人徜徉在如圖畫一般的大自然中,陶醉在一個個風情獨具的生活場景里。 桐廬縣副縣長樊春女士告訴記者,桐廬依托獨特的山水資源,正舉全縣之力,以景區的理念規劃整個縣城,以景點的要求美化每個村鎮,并圍繞打造“中國畫城”形象品牌,建設“山水如畫、人間仙境”的縣域大景區。 “建設所謂的縣域大景區,就是要運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原理,讓桐廬‘景在城中、城在畫中’,不負‘中國畫城’的美名。”樊春女士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