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手脖子上的穴能治脖子上的病,這不是巧合,其中存在著很神奇的對應關系。不僅列缺穴,手頸上經渠、太淵、神門等穴位,對治療頸椎病、咳嗽等也有療效。同樣的道理,我們不但有手脖子,還有腳脖子,腳脖子上的穴位能不能治療我們脖子上的病呢?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太溪穴治療慢性咳嗽,效果非常好。總之,當脖子出現小毛病的時候,我們在手腕、腳踝等部位到處按壓、彈撥,找到有明顯酸麻脹痛的地方,那就是治療點。
《黃帝內經》中有一個重要原則:“以痛為腧。”就是說人體哪里出現了疼痛,哪里就是治病的腧穴。照老祖宗說的辦,我們人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特定腧穴。
這個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延伸,人體手足上很多部位的命名,都在互相借用。人體有頸,也有手頸、腳頸;有肚子,也有腿肚子;有背,也有手背、腳背,以及耳背。這種借用,不是完全出于偶然的,人們在潛意識中意識到了這些部位的關聯性,所以在命名上也讓它們相互關聯。我們如果能把這種關聯運用到養生和治病上,效果是不可思議的。比如,腿肚子上的合陽、承筋、承山,對腹痛都有很好的療效,肚子痛、肚子脹的時候,可以在這3個穴連成的線上尋找壓痛點。背部酸痛或者背部僵硬疲勞的時候,可以在手背、腳背上找壓痛點,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耳背更為神奇,它也對應于人體的背部,當我們獨自一人無法捏積的時候,可以用從下往上捏耳背代替,每只耳朵捏10次,會感覺非常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