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洛陽下起了小雨,看著行走在雨中的人們,想起了即將到來的清明節(jié)。心里隱隱的痛,不免有些傷感!
——題記

山清了、水綠了,幾場瀟瀟的春雨,讓潺潺流動的河流,愈發(fā)湍急清澈,綿綿春雨把大地染綠了,軟軟春風(fēng)把河水熨暖了。
“清明時節(jié)雨”,綿綿春雨像一個訊號。春雷轟鳴,驚動了大地,驚醒了復(fù)蘇的鳥蟲,潤滑著芬芳的土地。“春眠不覺曉”,早上起來,滿眼的青翠令人目不暇接,心情也舒暢無比。憶往昔、每年清明前,父親總要早早到我們家打招呼,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清明回家給祖上燒紙奠紀(jì)。
清明祭祖,上墳、燒紙,寄托哀思,懷念故去的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自殷商時代起,崇拜祖先就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那時候,對祖先的崇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認為祖先可以和天地的主宰者對話,是冥界與人間聯(lián)系的主要媒介渠道,還肩負著保佑子孫后代的重任。除此之外,殷人還認為人即使身體不存在,靈魂卻也是永恒存在。這與后來,西方社會盛傳“肉體只是靈魂的外衣”,到有幾分神似。
清明緬懷故人,踏青掃墓在祭奠祖先的時候,一種報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護,感激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源遠流長的清明文化與風(fēng)俗,表達每位國人對遠逝親人們的誠敬,感恩清明——它如同自然上了一堂道德課,使人性深處的光輝又重被喚醒。
清明節(jié)燒紙,為已逝的親人送上一份不屬于陽間的繁華,是彌補抑或懷念?清明懷故人,踏青掃墓的活動不僅給人解惑:我是誰?我從哪里來?還加強了親友之間的聯(lián)系和團結(jié),在共同的先祖和親人墓前,緬懷他們?yōu)榧易宓姆毖軌汛笞鞒龅囊磺校^而學(xué)習(xí)他們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從而與家人親友們一起,繼續(xù)發(fā)揚家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清明之所以被稱為清明節(jié),這一天悲傷的成份并不多,相反節(jié)日的氣氛倒是比較濃厚。因為每一年,掃墓是與天堂里的親人們一次天上人間的聚會。讓仙逝的親人們品嘗自家的葷菜與小吃,再干一杯醇綿的老酒,然后與各路祭拜家人相見言歡,互訴衷腸;向先人告知家族內(nèi)外的各種悲喜信息,嘮叨嘮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來,對親人的思念就變得更真切了。
清明,本是兩個世界的一次約會。小的時候,對清明的概念很模糊。漸漸長大,那種生命的感悟與感恩意識就顯得愈發(fā)強烈。
先人的墓地,都長眠在這丘陵地帶的小鎮(zhèn)。如今,祭奠禮品已經(jīng)逐漸成商業(yè)化趨勢,低碳清明、環(huán)保清明,無論祭奠的形式如何演變,每年這一天,我都會在青山綠水之間那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尋找到一份屬于自己心靈的坐標(biāo)。因為他們,塵世間才有一個小小的我啊!
——地下的先祖和所有故去的親人,不知我們從人世間這個遙遠的地方,化去的紙錢和敬獻的食物你們能否收到?這些食品與禮物,它會帶著我們的祝福與夢想穿透地層,滋潤你們的心田……
感恩清明時,這個時節(jié)的雨,總是很多、很纏綿與很柔情。

